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污泥浓缩池的设计规定与数据

污泥浓缩池的设计规定与数据

关于污泥浓缩池的设计规定及数据摘要:介绍了关于污泥浓缩池的设计规定及数据。

(1)、进泥含水率:当为初次污泥时,其含水率一般为95%-97%;当为剩余活性污泥时,其含水率一般为99.2%-99.6%。

(2)、污泥固体负荷:当为初次污泥时,污泥固体负荷宜采用80-120Kg/(m2.d);当为剩余法泥时,污泥固体负荷宜采用30-60Kg/(m2.d)。

(3)、浓缩后污泥含水率:由曝气池后二次沉淀池进入污泥浓缩池的污泥含水率,当采用99.2%-99.6%时,浓缩后污泥含水率宜为97%-98%。

(4)、浓缩时间不宜小于12h;但也不要超过24h。

(5)、有效水深一般宜为4m,最低不小于3m。

(6)、污泥室容积和排泥时间,应根据排泥方法和两次排泥间时间而定,当采用定期排泥时,两次排泥间一般可采用8h。

(7)、集泥设施:辐流式污泥浓缩池的集泥装置,当采用吸泥机时,池底坡度可采用0.003;当采用刮泥机时,不宜小于0.01。

不设刮泥设备时,池底一般设有泥斗。

其泥斗与水平面的倾角,应不小于50度。

刮泥机的回转速度为0.75-4r/h,吸泥机的回转速度为1r/h,其外缘线速度一般宜为1-2m/min。

同时在刮泥机上可安设栅条,以便提高浓缩效果,在水面设除浮渣装置。

(8)、构造及附属设施一般采用水密性钢肋混凝土建造。

设污泥投入管、排泥管、排上清液管,排泥管最小管径采用150mm,一般采用铸铁管。

(9)、竖流式浓缩池:当浓缩池较小时,可采用竖流式浓缩池,一般不设刮泥机,污泥室的截锥体斜壁与水平面所形成的角度,应不小于50°,中心管按污泥流量计算。

沉淀区按浓缩分离出来的污水流量进行设计。

(10)、上清液:浓缩池的上清液,应重新回到初沉池前进行处理。

其数量和有机物含量参与全厂的物料平衡计算。

(11)、二次污染:污泥浓缩池一般均散发臭气,必须时应考虑防臭或脱臭措施。

臭气控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即封闭、吸收和掩撇。

所谓封闭,是指用盖子或其它设备封住臭气发生源;所谓吸收,是指用化学药剂来氧化或净化臭气;所谓掩蔽,是指采用掩蔽剂使臭气暂时不向外扩散。

重力浓缩池设计参数污泥种类进泥浓度(%) 出泥浓度(%) 水力负荷[m3/(m2.d)] 固体负荷[kg/(m2.d)]固体捕捉率(%)溢流TSS(mg/l)初次污泥 1.0-7.0 5.0-10.0 24-33 90-144 85-98 300-1000 滴滤池生物膜 1.0-4.0 2.0-6.0 2.0-6.0 35-50 80-92 200-1000 剩余活性污泥0.2-1.5 2.0-4.0 2.0-4.0 10-35 60-85 200-1000 初次污泥与剩余活性污泥的混合污泥0.5-2.0 4.0-6.0 4.0-10.0 25-80 85-92 300-800重力污泥浓缩池的计算公式名称公式符号说明1、浓缩池总面积A=QC/M Q--污泥量(m3/d)C--污泥固体浓度(g/l)M--浓缩池污泥固体量(kg/m2.d)2、单池面积A1=A/n N--浓缩池数量3、浓缩池直径D=(4A1/π)0.54、浓缩池工作部分高度H1=TQ/24A T--设计浓缩时间5、浓缩池总高度H=h1+h2+h3 H2--超高H3--缓冲层高度6、浓缩后污泥体积V2=Q(1--P1)/(1--P) P1--进泥浓度P2--出泥浓度加压过滤加压过滤(压滤)一般是间歇操作,初投资高,脱水效率较低。

但脱水效果好,一般泥饼含水率在65%以下。

整个压滤机是密封的,过滤压力一般为0.392-0.49Mpa以上。

目前常用的加压过滤设备有板框压滤机和厢式压滤机。

(1)、用压滤机为城市污泥脱水时,过滤能力一般为2-10kg干泥/m2.h;当为城市消化污泥时,投加三氯化铁量为4%-7%,氧化钙为11%-22.5%,过滤能力一般为24kg干泥/m2.h,过滤周期一般为1.5-4h。

(2)、压滤机设置台数应不小于2台。

(3)、污泥压入过滤机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高压污泥泵直接压入;另一种是压缩空气,通过污泥罐将污泥压入过滤机,常用的高压污泥泵有离心式或柱塞式。

当采用柱塞式污泥泵时,应设减压阀及旁通回流管。

每台过滤机应单独配备一台污泥泵。

(4)、污泥压滤后需用压缩空气来剥离泥饼,所需的空气量按滤室容积每平方米需气2m3/m3.min计算,压力为0.1-0.3Mpa。

(5)、当用转送带运送污泥时,应考虑卸落时的冲力,并应附有破碎泥饼的钢丝格网,以防泥饼塑化。

斜板沉淀池斜板沉淀池是根据“浅层沉淀”理论,在沉淀池中加设斜板或蜂窝斜管,以提高沉淀效率的一种新型沉淀池。

它具有沉淀效果高、停留时间短、占地少等优点。

斜板(管)沉淀池应用于城市污水的初次沉淀中,其处理效果稳定,维护工作量也不大;斜板耐冲击负荷的能力较差。

斜板(管)设备在一定条件下,有孳长藻类等问题,给维护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按水流与污泥的相对运动方向,斜板(管)沉淀池可分为异向流、同向流和侧向流3种形式。

在城市污水处理中主要采用升流式异向斜板(管)沉淀池。

设计数据(1)、在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潜力,或需要压缩沉淀池占地等技术经济要求下,可采用斜板沉淀池。

(2)、升流式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一般可比普通沉淀池的设计表面负荷提高一倍左右。

对于二次沉淀池,应以固体负荷核算。

(3)、斜板垂直净距一般采用80-120m,斜管孔径一般采用50-80mm。

(4)、斜板(管)斜长一般采用1-1.2m。

(5)、斜板(管)倾角一般采用60°。

(6)、斜板(管)区底部缓冲层高度,一般采用0.5-1.0m。

(7)、斜板(管)区上部水深,一般采用0.5-1.0m。

(8)、在池壁与斜板的间隙处应装设阻流板,以防止水流短路。

斜板上缘宜向池子进水端倾斜安装。

(9)、进水方式一般采用穿孔墙整流布水,出水方式一般采用多槽出水,在池面上增设几条平行的出水堰和集水槽,以改善出水水质,加大出水量。

(10)、斜板(管)沉淀池一般采用重力排泥。

每日排泥次数至少1-2次,或连续排泥。

(11)、池内停留时间:初次沉淀池不超过30min,二次沉淀池不超过60min。

(12)、斜板(管)沉淀池应设斜板(管)沉淀池应设斜板(管)冲洗设施。

计算公式名称公式称号说明1、池子水面面积F=Qmax/mq×0.91(m2) Qmax---最大设计流量n---池数(个)q---设计表面负荷[m3/(m2.h)]0.91---斜板区面积利用系数2、池子平面尺寸圆型池直径:D=√4F/π(m)方形池边长:a=F(m)3、池内停留时间T=(h2+h3)60/q(min) H2---斜板区上部水深H3---斜板高度4、污泥部分所需的容积(1)V=Qmax(C1-(2)24T100/K2y(100-p0)n S---每人每天污泥量[L/(人.d)],一般采用0.3-0.8N---设计人口数(人)t---污泥室储泥周期(d)C1---进水悬浮物浓度C2---出水悬浮物浓度Kz---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y---污泥容重(t/m3)po---污泥含水率(%)5、污泥斗容积(1)圆锥体:V1=πh5/3(R2+Rr1+r12)(m3)(2)方锥体:V1=h5/3(a2+aa1+a12)(m3) H5---污泥斗高度R---污泥斗上部半径(m) R1---污泥斗下部半径(m) A1---污泥斗下部边长6、沉淀池总高度H=h1+h2+h3+h4+h5(m) H1---超高(m)H4---斜板(管)区底部缓冲层高度(m)注:当斜板(管)沉淀池为矩形池时,其计算方法与方形池类同。

污水管道一般规定项目一般规定1、充满度2、最小管径3、流速4、最小管径(1)、厂区内的工业废水管、生活污水管、街坊内的生活污水管200mm(2)、城市街道下的生活污水管300mm5、覆土(1)、荷载要求:最小覆土在车道下一般不小于0.7m(2)、冰冻要求;1)、无保温措施时,管内底可埋设在冰冻线以上0.15m2)、有保温措施或水温较高的管道,可根据当地经验埋得浅些,以上两种情况均不宜小于0.7m(3)、最大覆土:不宜大于6m(4)、理想覆土:在满足各方面要求的前提下,争取维持在1-2m6、连接(1)、管道在检查井内连接,一般采用管顶平接(2)、不同直径也可采用设计水面平接(3)、在任何情况下进水管底不得低于出水管底7、坡度骤变的处理(1)、管道坡度骤然变陡,可由大管径变小管径当D=200-300mm时,只能按生产规格减小一级当D=400mm时,应根据水力计算确定,但减小不得超过二级(2)、管道坡度骤然变缓,应逐渐过渡8、小管核算(1)、当有公共建筑物位于管线始端时,应加入该集中流量进行满复核(2)、流量很小而地形又较平坦的上游支线,可采用非计算管段,采用最小管径,按最小坡度控制9、冲洗(1)、在流速小于0.4m/s的上游管段,可考虑设冲洗井(2)、每座井冲洗的长度一般为250m10、溢流污水管道在进入泵站或处理厂前,当条件允许时,可设事故溢流口,但必须取得当地有关部门的同意11、通风在充满过高的管段、跌水井、大浓度污水接入的井位以及污水管线以上每隔500m左右的井位宜设通风管12、计算在适当管段中,宜设置观测和计量构筑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