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采取多种方法获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称为 ( C )A.观察法 B.实验法C.调查法 D.测验法’2.教育的本质是 ( D )A.传授知识 B.传授技能C.传递文化 D.培养人3.第一个企图建立教育学科学体系的人是 ( B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杜威4.主张化性起伪,把人的恶性改造成善性的是 ( B )A.孟子 B.荀子C.扬雄 D.王安石5.又被称作晕轮效应的是 ( B )A.第一印象 B.光环效应C.近因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6.给行为下定义为: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后的某种特定反应,提出公式B=f(P.E),提出这种观点的学者是 ( C )A.华生 B.托尔曼C.勒温 D.梅耶7.个人受挫后表现的因循苟且、得过且过,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这是受挫后行为反应表现中的 ( A )A.冷漠 B.倒退C.固执 D.逃避8.态度的基础成分是 ( A )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C.意向因素 D.行为倾向9.能给个人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供必要信息,以利于保持清醒的意识状态,定向自己的行为,这是态度的 ( A )A.认知功能 B.适应功能C.自我表现功能 D.自我防御功能10.教育群体存续和发展的重要心理条件是 ( C )A.群体目标 B.群体结构C.群体规范 D.群体交流11.将个体的力量聚合起来形成新的力量是教育群体的 ( A )A.整合功能 B.承上启下功能C.满足需要功能 D.维系人际关系的功能12.社会心理学家李雷的人际行为模式中,导致协助和温和的反应的行为是 ( C )A.尊敬、信任、赞扬、求助等B.管理、支持、同情等C.同意、合作、友好等D.羞怯、礼貌、敏感、服从等13.研究表明,在群体内部究竟选取竞争与合作取决于 ( C )A.工作的性质B.组织成员的态度C.工作的性质和组织成员的态度D.领导者的决策14.开展群体之间竞争的基础条件是 ( A )A.群体内成员是否合作B.群体之间是否合作C.群体内成员素质的高低D.群体内成员的精神状态15.在教育领导者个性方面的心理品质中,领导者具有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前提是 ( A )A.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进取心B.广博的兴趣C.稳定而乐观的情绪D.坚强的意志16.在教育领导影响力的构成中,不属于权利影响力的因素是 ( D )A.传统因素 B.职位因素C.资历因素 D.感情因素17.领导者希望成功的关键是 ( B )A.认知心理 B.思维心理C.组织活动心理 D.个性心理18.有韧性,在决策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坚持性,这属于领导决策心理类型的 ( B )A.果断型 B.顽强型C.稳健型 D.多虑型19.在教育领导决策的基本程序中,确定价值准则所属的阶段是 ( A )A.问题的识别 B.方案择优C.实施 D.反馈20.在教育领导群体决策程序中,所谓的“拍板”阶段是在 ( D )A.会前准备阶段 B.诊断和确定问题阶段C.讨论阶段 D.确定决策阶段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二、简答题21. 简述使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答:(1)观察自始至终都要有明确的目的。
(2)观察者应经过一定的训练,每次最好只观察一种行为,尽可能由几个人同时观察或分工观察,观察时做好记录,以便彼此核对事实。
(3)为了精确地研究被试者的心理活动,在观察过程中也可利用照相、录音、录相、电影等作为辅助手段。
22. 简述挫折产生的组织因素。
答:(l)组织的管理方式。
(2)组织内的人际关系。
(3)工作性质,不合个人兴趣及能力,会成为心理负担。
(4)工作环境,设备、条件、通风等不理想也会影响健康,引起情绪上的不满。
(5)其他,如工作计划安排不周,工作与休息时间安排不当,以及偏低的工资等。
23.简述群体规范的形成的三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评价和判断。
这是相互影响的阶段。
第二阶段,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这种意见可能是大多数人意见的综合折衷,也可能是群体核心人物的意见。
第三阶段,趋同倾向导致评价、判断以及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24. 简述教育组织变革的动力及症候。
答:(1)教育组织变革的动力:①教育组织外环境的变化。
②教育组织内环境的变化。
(2)教育组织变革的症候:①决策失灵。
②沟通阻塞。
③功能效应。
④缺乏创新。
三、论述题25. 教育管理者如何获得对人的正确认知,怎样才能做到这些?答:(1)对人的认知是不是正确和全面,对认识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教育工作正常进行,都有很大影响;如果对人存有偏见,就必定会把人看偏了、看错了、看死了。
如何获得对人的正确认知,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①发展地看人。
看人,不仅在于正确地了解他的过去和现状,还在于能预测其发展变化。
②全面地看人。
不能以偏概全,或者绝对化地看人,采取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态度。
③历史地看人。
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能割断历史地看人。
(2)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①教育管理者要不断地端正自己的思想路线,切忌主观片面性。
②要深入实际,作认真的调查研究,对人作全面的观察和了解。
③只有坚持用发展的、全面的、历史的眼光去看人,才能正确地认识人、了解人。
26. 你认为应如何根据教育工作者的不同动机进行管理?答:人类的动机可分为推动性动机和吸引性动机。
教育管理者必须善于利用这两种动机来激发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一般的做法有以下几点:(1)提高对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使其不断体验到教育工作所创造的重大社会价值,满足其成就感,使他们从内心感受的获得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2)提出“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使教育工作者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和才能,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条件,给予教学、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任务,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3)不断设置新的目标诱因,促使教育成员不满足现状,不断激活其高层需要和动机,引发其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行为。
(4)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生活福利和经济利益对教育工作者积极性的影响,注意使用适度的手段,以满足其基本需要。
27. 试论述教育组织变革的模式。
答: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李维特在其所着《管理心理学》中提出组织变革的模式。
他认为组织变革是工作(任务)、技术、结构和人员四个变量的相互作用。
李维特的模式在教育领域中也同样适用:(1)以人员为中心的变革。
一个组织中,人员的变革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变革。
因为人的因素决定着组织的成败。
在教育组织中人员的变革,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人员素质的革命。
(2)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
组织是一个与内外部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
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组织结构就需要不断的分化与统合。
这种分化与统合就是组织结构的变革。
它包括重新划分与合并新的部门,调整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任免负责人,明确责任和权力等。
(3)以技术为中心的组织变革。
从改变技术人手,进行挖潜改革与革新,是实现组织变革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组织的技术变革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手段的改革,以及与之有关的物质条件的改进。
(4)以系统为中心的变革。
必须以系统的观点,来考虑整个组织的变革,在变革某一个因素时,必须注意到它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并考虑相应的措施。
同时,还要考虑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促进组织的发展。
组织变革模式的四个变量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其中任何一个变量的改变都必然会引起其他变量的改变。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28.一位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干劲十足,工作投入,一心地想做一个既能带出好成绩又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但一学期下来,结果却令他非常失望。
学生成绩并不突出,尤其让自认为十分关爱学生、处处为了学生的他伤心的是,很多学生对他很反感。
甚至有学生给校长写信告他的状,说他“不懂得爱护学生”,“要求过于苛刻,难以接受”,“口头说爱学生,但行动上看不出来”等等。
试从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与教育行为关系的角度对上面的事例加以分析。
28. 答:工作中,影响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因素主要有:(1)对一类事物的态度与对待特定事物的态度不同。
(2)受其他相关态度的影响。
(3)态度与动机的矛盾。
(4)缺乏能力与技巧。
(5)为了某些特殊需要而有意识使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案例中这位新教师遇到的困惑对于教坛新手来说是比较正常的。
一些新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还处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再加上缺乏相应的工作能力和技巧,“好心办坏事”就在所难免。
但是,要多总结、勤思考,分析态度与行为、目标与结果相脱节的原因,尽快得到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