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6年前的今天,发生在中国的一场离奇空难今天是2018年5月7日这是馒头说第254 篇文章在过去的文章中,其实写过好几篇关于空难的文章写的过程和写之后,都会觉得挺难受的原本今天不想再写一场空难的但实在是因为这场空难在当时引起的反响太大因为它的事故原因,甚至到现在都还有人怀疑【今日由头】2002年5月7日大连“5.7”空难12002年5月7日,晚上9点半左右,姜连英接到了一个电话。
姜连英是当时中国北方航空公司的总经理,这个在晚上打来电话,让他心里有不安的感觉。
果然,电话那头的下属告诉他:公司的一架飞机在天上出事了,客舱着火。
姜连英抄起手机就冲出家门,开车往公司赶。
坐进车里才发现,自己穿的还是睡衣。
车开到半路,手机又响了:“飞机不行了,是—等……”(注:指一等事故,机毁人亡) 在此之后,姜连英了解到了整个事件的大概情况:2002年5月7日21时32分,大连周水子机场接到当时在傅家庄上空的北方航空公司由北京飞往大连的“MD-82”型客机(航班号CJ6136)报告,称机舱失火,此后飞机便与机场失去联系。
21时40分左右,飞机坠落在北纬38度57.063分,东经121度39.941分的海面上。
经核实,机上有旅客103人,机组人员9人。
全部遇难。
坠机的客机国际民用航空器注册号B-2138,是美国麦道公司生产的第1702架DC-9系列机,也是由中国(上海)组装的第23架MD-82。
1991年7月21日交付中国北方航空公司使用。
在它短短的11年服役时间里,在1993年遭遇过2次劫机,最终在2002年5月7日坠毁。
2这场空难,就是当年著名的大连“5.7空难”。
空难发生后,伴随着营救和打捞工作同时展开的,是事故原因的调查。
“5.7空难事故处理小组”迅速成立,担任副组长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闪淳昌做出承诺:“空难处理小组将向国务院提交实事求是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调查报告。
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的责任者进行严肃处理。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但是,这份最终的事故调查报告,却让外界足足等了7个月。
2002年12月7日,在不少人都已经多少淡忘了这场空难之后,“5.7空难事故处理小组”通过新华社发文,终于向外界公布了这场空难调查下来的原因:“5.7空难”并非客机出现故障或其他原因,而是有人故意纵火。
这个纵火的人,名叫张丕林。
这个调查结论一出,全国哗然。
在飞机全体人员遇难的情况下,究竟是怎么确定人为纵火的?又是怎样就能判定是一个具体的人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外界的极大兴趣,但整个调查组,却对得出这个结论的整个过程讳莫如深,这大大增强了公众的怀疑。
而事实上,据当时的一位知情人透露,“5.7空难”的事故调查,为了排除干扰,专门聘请了外方专家组。
事故原因在8、9月份就基本调查清楚了,但为了慎重起见,又反复调查验证,最终在12月才公布结果。
因为,整个调查过程,确实百转千回。
3这场空难的原因调查,当然首先是从“着火”开始的。
一般航班客机如果因自身原因起火,无外乎4种原因:电路起火,油路起火,发动机起火和烤箱失火。
由于失事飞机残骸和黑匣子事后都被打捞了起来,所以调查取证的难度相对要减小很多。
但通过调查发现,四个失火原因,一个都不能被证实。
北航总经理姜连英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一是电路起火,不会这么迅速燃烧,从飞机残骸分析也否定了这种可能;第二是油路起火。
MD-82飞机的油路在地板以下,但飞机地板经检查没有损伤;第三是发动机失火,但发动机在机舱外,火是在机舱里烧的。
且黑匣子捞上后还原了当时机组人员的录音,确认是“机舱着火”;第四是烤箱。
烤箱是为机上乘客准备食物的。
也没有发现烤箱着火。
通过打捞起来的黑匣子调查,机组人员在起火后扑救程序合理,但火势蔓延非常快,短短几分钟内就让机舱内烟雾弥漫,大火熊熊。
而后舱的客人大量涌向前舱,造成飞机重量匹配失衡,加速坠落。
失事客机黑匣子被捞出时的照片。
但这张照片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是一个悲剧性事件,但照片体现出的却是一片欢腾按照姜连英的分析,任何一种飞机自身起火的原因,都不会造成如此猛烈的火势。
而在调查过程中,有一项证据被发现了:在飞机失事的海域,调查组发现了汽油残留——飞机用的是航空燃油,和汽油成分完全不同。
所以,一个结论被推导出来:飞机上当时有“外来火源”。
那么,凭什么就断定这个“外来火源”是人为纵火?因为在另一路调查中,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有一名旅客,在登机前居然给自己买了7份航空意外保险。
4这名旅客,就是张丕林。
在2000年代初,旅客购买航空保险的价格是20元/张,大家购买的主观意愿并不强,而且起飞前购买航空保险主要是要到专门柜台人工办理,所以当时坐飞机的旅客购买保险的人并不多。
不过,就在2002年5月7日之前的4月15日,国航129航班刚刚在釜山发生空难,128人不幸遇难,所以在5月7日的CJ6136航班上,77名从北京购票的旅客中有44人购买了航空意外险。
但是,所有的客人都是给自己买一份意外险,只有张丕林,在买了5份保险之后,又新增了2份,一共买了7份。
当年的飞机保险单那么,是否就因为多买了几份航空保险,就能确定张丕林是纵火者?当然不能。
那么,张丕林到底是谁?为什么要买7份保险?在案件公布后,《南方周末》的记者采访到了张丕林的家属。
但是,根据报道,公众虽然了解了张丕林的身世,却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更大的怀疑——张丕林有买保险的习惯。
张丕林,1983年从大连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1987年本科毕业后又考取本校物理系的研究生。
1993年,张丕林和妻子李云结婚。
妻子李云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
张丕林在1990年毕业后,分配到大连市公安局户籍处搞计算机工作,因为房屋分配问题,离职去大连一家电脑公司工作,之后还在一家外贸公司做过管理层,直到2001年8月自己辞职下海开公司,开的是一家装修公司,有10多名员工。
据张丕林的哥哥介绍,虽然这家装修公司业务还不多,但局面已经打开,在2002年“五一”期间开工的工地就有10处——哥哥认为就凭这一点,弟弟不至于因为生意不景气想骗保。
妻子李云则从经济条件方面提出质疑:她工作的第一家公司已经上市,她持有一些原始股,很值钱。
她后来又在大连平安保险公司工作。
现在在—家证券公司工作,属于管理层,在当地属于高收入者——张丕林家的经济条件应当是中等偏上。
那么有没有其他动机呢?李云说,她们家刚买了房,又买了车,张丕林没有厌世的理由。
而张家人极力否认张丕林身患绝症的传言。
张丕林照片那么,是不是有负债?按张丕林家人的说法,张丕林只有三个债务:一是公司里3.3万元的装修材料款,这属于正常欠款;二是去年贷款买了一辆东南富丽卡豪华商旅车,每月要还贷5000元,还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就还清了;三是他们家买的环海公寓的房子,也是贷款买的,总价50万,亲戚支持一部分,剩下也不多,张丕林夫妇收入都不低,还清房屋贷款应该没有问题。
那么,关于保险呢?李云给出的解释是,她在保险公司工作过,所以一家人的保险意识比较强,认为买保险是家庭开支的一部分,所以家里面一直会买各种保险。
张丕林哥哥透露,弟弟买车的时候,保单上所有的险种他都买了,每年的保险金额要近8000元。
而且,张丕林在2002年4月前后,出过3次车祸,被吓得不轻。
唯一的异常,是妻子李云说的:5月7日这一天早上,张丕林和往常一样去公司上班,但到了下午5点多,忽然给妻子打了个电话,说人在北京了,然后晚上会飞回来。
张丕林在电话里有没有说其他的话?据妻子李云说,并没有,就说“回来再说”。
当天张丕林给妻子发来了短信告知航班号,但李云以为丈夫是第二天才会回来,所以就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到单位,才知道丈夫搭乘的班机在前一天晚上坠海了。
按照张家人的说法,张丕林一点“作案”的动机都没有。
但还是存在一个问题:媒体的采访只有张丕林家人这一个信源。
这也很难责怪媒体,因为调查组方面和公安都没有公布进一步的具体细节。
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张家人并没有说出全部事实呢?5时隔几年后,果然又有了一个新的说法。
2007年,在某民航网站上,忽然曝出了一篇疑似任树奎的内部讲话稿速记。
任树奎做的这个报告的题目是《全国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及相关政策分析》,当时他的身份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综合协调司司长”。
但他还有个更重要的身份——他是当年“五·七空难事故调查小组”的成员。
在这篇讲话中,任树奎果然提到了当年的“五·七空难”。
他的叙述,和张丕林家人当初的叙述,出入很大:“……5.7空难”是北京飞到大连的飞机,在飞机上这位同志从大连飞到北京,哪也没去,在北京转了一圈,然后坐车到公主坟,然后没干什么又返回机场,又坐飞机返回大连。
还没飞回到大连的时候,这个飞机就从大连湾的海上突然掉下去,然后失去联系,整个飞机上124人全部丧命(笔者注:124人,原文如此)。
”“……他买了七张保险,一般人都买一张保险,他买七张保险干什么啊?首先查查他,查他为什么买七张保险,就说他在北京转了这么一圈,有没有跟家里联系啊,就查这个电话,最后在电话局里面把他在北京的时段打电话的时间找回来,40多个电话,40多个电话查到之后,他给他妻子的电话都谈了哪些内容?内容就是我很爱你、也很爱孩子,我买了七份保险,你们就去准备吧。
这话是什么意思啊?问他妻子,说没有这个事,什么都没收到,但电话局里我们看到的短信和电话都查到了。
”“……这个人是一个公司经理,他欠了别人四五百万的帐,都说今天要还,就说飞机坠毁的这天要还,但他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没钱还,所以想出这么一个方法来,买了七张保险,一张是20万,一共140万,也不少,他自己是不想活了。
”我先是在互联网多篇文章中看到对此的引用,然后通过搜索,找到了可能的源头:一篇发在一个叫“民航资源网|非常准”()上的帖子,当时有人求助“5.7空难的录音”,然后在回帖中看到了全文,时间是2007-09-16 20:18:56.0——这是我目前找到的时间最早的来源。
因为无法确认这个速记的版本真伪,所以关于张丕林的动机,本文无法做出最后的判断。
(据我个人经验,这份速记为真的可能性较大。
全文共15000余字,提及5.7空难的只有1600余字,其余都是各时各地的事故教训举例和各种总结——当然,这是对速记内容的真实性判断,而不是对案件真相的判断。
)但无论怎样,之前所举的,都是对张丕林纵火的动机推测和判断,那有没有他真正在飞机上纵火的“实锤”?一份来自参与调查事故的小组成员、法医朱明川是这样表述的:“在遇难者中,有一个人叫张丕林,座位在机舱后部,除其右臀部、右大腿后侧和下腹部外,尸体体表其余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烧伤。
这些特征显示,张丕林位于火源中,而且一直保持坐姿不变。
另外,在复检中,我们发现张丕林的足背右侧有点状的烧灼损伤,这是有助燃剂爆炸飞溅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