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码:130142108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基础课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本科学生编写单位:中文系编写人:郑丽丽审定人:郑丽丽编写时间:2011年3月一、指导思想1、为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本课程教学目的,按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考试计划的要求,编写本大纲。

2、为使本课程考试科学化、规范化,本大纲规定了课程考试的内容、范围,命题和考试的基本要求,它是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复习、准备考试的基本依据。

3、本大纲兼顾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认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两个层面,侧重运用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

二、本考试大纲依据本大纲依据《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版)及本课程“三基要求”编写。

三、考试方式及考试时间1、本课程是考试课,考试的形式是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

课程结束时(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2、本课程期末结业成绩计算采用合成法,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作业成绩占20%。

4、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考试要求1、本课程考试主要检测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认知、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检测学生对必读作品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概括能力。

2、要求学生认知并识记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主要理论问题。

例如: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的基本情况(文学运动发生的背景、时间,基本过程,重要文献,主要内容和意义;文艺思潮主要倾向、理论主张及创作表现等)。

文学团体和流派的基本情况(成立与活动时期,主要成员,文艺思想,艺术倾向,主要刊物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等)。

文艺思想论争的基本情况(论争的时期,主要人物,论争的主要内容等)。

作家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作家的生平与思想的特殊性,创作概况,主要作品,作品的主要内容、思想倾向、主要人物形象、主要艺术特征,等等)。

3、要求学生能理解并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要名词、概念。

例如:人生派,“乡土小说”,创造社,“零余者”形象,徐志摩意象,七月诗派,社会分析小说,冰心体,东北作家群等等。

4、要求学生按规定阅读文学作品,熟悉必读作品,并能对作品进行概括性评价。

5、要求学生能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分析评价考试大纲所列的重要问题,包括文学运动的重要问题(如:文学革命的过程、意义)。

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重要问题(如:“五四”新文学的时代品格)。

创作理论的重要问题(如:如何理解中国新诗派关于“综合”与“新诗戏剧化”的诗学观念)。

重要作品的创作特征(如《野草》的象征意象与其独语的自我审视性质)。

重要作品的内涵(如分析《伤逝》的一般解读内涵和从作者主体精神介入角度所发现的新意义)。

重要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

重要作品的艺术形式特点(如简评《孤独者》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特征)。

6、要求学生能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综合分析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问题(如分析、评价1930年代两大诗歌派别对峙并存的状况)。

综合分析评价重要作家的创作(如评析曹禺由《雷雨》到《日出》的戏剧美学目标的转移)。

7、要求学生能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结合自我阅读体验和理解,对重要作家作品的有关重要问题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你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请阐明理由。

并从现代主义视野对主人公命运进行还原性阐释)。

五、命题要求1、本大纲所列考核内容均属考试的范围,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地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值比例大致为:容易占15%,较易占35%,较难占30%,难占20%。

3、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作品简评、问答题、论述题,所占分值比例分别为15%、15%、20%、30%、20%。

4、试题的确定采用从试卷库抽取的方法。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一)教材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917——2000),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二)教学参考书温儒敏编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七、考试内容、范围与要求1、以下分章编写考试内容、范围。

2、各章所列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分为四个层次:A.认知与识记;B.理解与概括;C.理解与分析;D.综合与创造。

以A、B、C、D分别标示。

3、试卷中对不同层次的考试目标的分值比例: 认知与识记占15%,理解与概括占35%,理解与分析占30%,综合与创造占20%。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介绍(代前言)一、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时间概念 A二、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A三、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 A四、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课题 A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文学革命的文学史背景 A2、文学革命的思想背景 A3、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A、C4、文学革命先驱的历史主动性和批判精神 A、B5、文学革命的实绩和性质意义 A、C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1、外国文艺思潮对新文学先驱者的影响 A2、外国文学思潮和作品的翻译与介绍 A3、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A、B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1、胡适的“白话文学论”与“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A2、周作人“人的文学”、“自己的园地”的文学观和“美文”提倡A、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C第二章鲁迅(一)一、主要作品概述 A二、鲁迅的文学史地位 A、B三、《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A、B、C、D1、“表现的深切”2、“格式的特别”四、《阿Q正传》 A、B、C、D1、阿Q形象2、说不尽的阿Q五、《野草》与《朝花夕拾》1、《朝花夕拾》的“闲话风” A2、《野草》的“独语”风格 A、C第三章小说(一)一、“问题小说”与人生写实派小说1、“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及特征 A、B2、冰心小说与《超人》 A、B、C3、叶绍钧小说特色与《潘先生在难中》 A、B、C、4、乡土小说 A、B、C、D二、“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性叙述小说1、“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基本特色 A、B、C2、郁达夫小说特色与《沉沦》 A、B、C、D3、庐隐小说特色 A、B4、冯文炳田园小说与《竹林的故事》 A5、许地山宗教色彩小说 A三、通俗小说1、“通俗小说”的定义 B2、鸳鸯蝴蝶派小说 A3、言情小说与社会小说 A第四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1、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及其时代内涵 A、C、D2、《凤凰涅槃》 A、B3、《天狗》 A、B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1、以泛神论为基础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创建 A、C、D2、自由诗的形式 B、C三、其他诗集1、《星空》的特点 A2、爱情诗集《瓶》 A3、《前茅》与《恢复》的诗风的转变 A四、历史题材剧作1、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特点 B、C2、《屈原》 A、C第五章新诗(一)一、“五四”新诗运动1、“作诗如作文”的主张 A、C2、“五四”新诗运动的“散文化”与“平民化” A二、早期白话诗1、胡适《尝试集》 A2、早期白话诗的形态及艺术形式特征 A、B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1、新诗内部结构的调整 B、C2、《女神》的文学史意义 B3、湖畔诗人 A4、冰心体小诗 A、B5、冯至的早期诗歌 A、B四、新诗的规范化1、“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新诗格律化主张 A、B、C2、闻一多诗歌特色与《死水》 A、C3、徐志摩诗歌风格与《雪花的快乐》 A、B、C五、早期象征诗派1、早期象征诗派与“纯诗”概念 A、B2、李金发诗歌特征与《弃妇》 A、B、C六、第一个十年新诗流变及流变中的承传、突破、调整、反叛关系 D第六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五四”时期散文发达的状况及原因 C2、杂文率先兴起和《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A、 B3、《新青年》“随感录”的时代特色 A、B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1、周作人的散文理论 A、C2、周作人“言志”小品的文化心理和独特风格及其《喝茶》 A、B、C、D3、“言志派”散文 B三、冰心与朱自清散文1、冰心散文的思想、文体、语言特色及其《笑》 A、B、C、2、朱自清散文特点及其《荷塘月色》、《背影》 A、B、C四、“语丝派”散文1、语丝社 A、B、2、“语丝派”散文主要特色 B第七章戏剧(一)一、中国话剧的萌芽与诞生1、春柳社 A2、“文明新戏” A二、文学革命时期的话剧创作1、批判传统旧戏 A2、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A3、介绍外国戏剧理论和翻译、改编外国戏剧 A4、国剧运动 A三、“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1、民众戏剧社与上海戏剧协社 A2、“爱美剧”的提倡 A3、“小剧场运动” A四、田汉、丁西林等人的话剧创作1、“社会问题剧” A2、田汉早期剧作的两类主题及浪漫主义特征 A、C3、丁西林喜剧特色 A、C第八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概述1、“革命文学”倡导 A2、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A、B3、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总体特征 A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1、革命文学论争 A2、“左联”的成立及其历史贡献 A、B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1、朱光潜的文艺观 A2、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A3、左翼文坛与“性灵文学”的论争 A4、左翼文坛与“京派”的论争 A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1、文学创作价值观的转变 A2、三种不同的文学景观对峙、互渗 A、D3、文学创作的共同趋向 B、C第九章茅盾一、茅盾创作概况 A二、茅盾小说总体特征1、建立“革命现实主义小说模式” A、B2、社会分析小说 B3、茅盾对现代小说的贡献 A三、茅盾小说成就 C、D1、史诗性特征。

2、塑造人物的特征。

3、两大人物形象系列。

4、结构与心理描写。

四、《子夜》分析1、主题解读 C2、吴荪甫形象分析。

围绕吴荪甫的悲剧是否具有悲壮性展开讨论。

C、D3、艺术成就 C第十章老舍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1、创作概述 A2、小说独特价值。

市民形象类型及其文化内涵 C、D二、祥子形象及小说主题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社会历史角度的解读与文化角度的解读。

C、D三、老舍作品的“京味儿”与幽默1、“京味儿”表现 C2、幽默风格。

作为美学概念的幽默的含义。

老舍幽默的演变、本质和艺术表现 C第十一章巴金一、巴金前期小说创作1、创作道路 A2、前期两类小说与风格 A、C二、《家》分析1、批判性主题 C2、人物形象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