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快乐》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分享的快乐》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中的第三课,课文是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它旨在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与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
根据品德社会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按照品德课程强调体验学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的要求,我把整节课设计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感悟分享的快乐,从而乐于与他人分享。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个孩子准备一件心爱的玩具或用品,作为分享日礼物。
【教学目标】
1.体会与他人分享时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
2.学会与人交流,分享快乐,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体察他人的情感。
3.培养与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参与、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分享是种快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们的分享日(体验分享,感受快乐)
师:今天是个分享日,同学们的分享礼物都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这次分享活动,老师的安排是这样的:第一组的同学每人独享自己的礼物,其他组同学和你的组员、好友分享礼物。
当别人拿出心爱的东西和我们一起分享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爱护别人的东西,不能损坏。
师:让我们的分享活动开始吧!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你看上去很开心,能说说在分享活动中的感受吗?
生1:很多同学都喜欢我的遥控翻斗车,我觉得很自豪,而且我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
生2:这是我最喜欢的《安徒生童话》,好多同学都爱看,他们让我给他们讲里面的故事,还夸我讲得好,我十分高兴。
师:你欣赏别人的礼物吗,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欣赏XX的变形金刚,我一直想买,可爸爸不同意。
今天XX能拿来给我们一起玩,让我过把瘾,我很开心,也很谢谢他。
生2:我喜欢XX的恐龙模型,让我认识了很多种恐龙,增加了不少知识,他还送给我一个模型,我很感谢他。
师:第一组的同学,你们在独享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1:自己一个人玩没意思,大家一起玩更快乐。
生2:自己独享只能玩一样,和别人分享可以玩很多样。
师:对,,分享就是快乐,分享能够变多,你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另一个同学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如果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就变成了大家的快乐。
活动二:分享故事会(认知分享,献出关爱)
师:下面我们把大家带来的礼物进行归类,看看哪些东西是可以分享的?
生1:玩具。
生2:书。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还与同学分享过什么?
生1:我与同学分享过好吃的东西。
师:分享美食确实是件令人快乐的事。
生2:我还与同学分享过衣服。
师: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和别人分享衣服的?
生2:上次广播操比赛,XX的校服坏了,刚好我腿痛不能参加比赛,我就把校服借给他。
师:把衣服借给他,你觉得快乐吗?
生2:快乐。
特别是我们班拿到名次,他跟我说谢谢的时候,我真的感到开心。
师:多好的孩子。
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把你拥有的东西借给别人也是一种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你的内心也得到了满足
师:还有谁有过这种分享?
生3:我和同学分享过学习用品。
有一次,我的笔不见了,XX就把他的笔借给我,使我及时完成了作业。
师:你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什么?
生3:我觉得快乐,我认为他是个助人为乐的同学。
师:是啊,分享就是互相帮助,分享就是献出关爱,分享就在我们的身边。
活动三:词语接龙比赛(参与分享,体验成就)
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还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分享的,例如一个故事,一篇文章,一份好心情等等,其实智慧也是可以分享的。
生:智慧也可以分享?
师:对。
下面我们就来一次智慧的分享,以组为单位来一次“词语接龙比赛”。
老师这里有一个词语“分享”,每组同学用这个词语开始接龙比赛,将词语按顺序写在老师发下去的白纸上,哪个组写的接龙词语最多,哪个组优胜,限时5分钟。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经过激烈的竞争,第四小组取得优胜。
在本次比赛中,我看到同学们各个都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共同合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小组的成功出谋出力,大家在参与过程中与人分享了自己的智慧,也在分享中体会到合作的快乐,所以分享就是参与,分享就是合作。
师:为了庆祝这次比赛圆满成功,老师给每个组奖励两个桔子。
(观察同学们对桔子的分配。
)
师:老师发现每组同学都把桔子剥开,分给每一个同学,你们怎么想到要这么做呢?
生:虽然我们组没有得到优胜,但在比赛中每个人都出了力,所以有奖品我们应该一起分享。
师:同学们已经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学会了分享,那么这次让我们再一次尽情地分享大家的礼物、友情和快乐吧!
(全体同学继续上课之初的分享活动,让本节课在分享的快乐中结束)
【教学反思】
品德课程具有活动性的特点,然而如何让学生在热闹的活动中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使用一些新的教学策略。
本课遵循新课程中“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这个核心,其实同学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体验和参与过分享的快乐,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认识,使道德内化。
课题组研究的“体验——感悟”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启发直觉情绪体验,从而激发道德情感是我们探讨的操作策略之一。
本堂课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这三个活动都具有各自的目的性,贯穿了一定的逻辑性,活动的安排是层层递进的,由浅入深。
在“我们的分享日”活动中,根据情感体验的第一层次是直觉的情绪体验,我安排一组同学体验独享,其他同学体验分享,通过强烈的对比和生动的场景,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和情绪体验深刻感悟到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为后面的主题学习制作情感氛围。
分享故事会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联系生活,举出事例,知道帮助别人也是分享自己拥有的东西,明白分享就是献出关爱,互相帮助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进行“接龙词语大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享乐趣。
在奖品的设计上,我用了可分的桔子,就是想观察同学们对奖品的分配,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分享、学会了分享,做到了分享。
结果很令我欣慰。
整堂课通过让学生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既体验到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也能掌握一些自主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学生能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学会了与人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
并能与他人分享自主探索成果的喜悦。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节课我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得到了较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