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酒》同步练习2

《春酒》同步练习2

《春酒》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元xiāo()节②lì()枝③枸qǐ()④门kǎn()
⑤脸jiá()⑥páo()制⑦挑tì()⑧家pē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一马当先:____________
②顾名思义:____________
③家醅:____________
④酬谢:____________
3.《春酒》是一篇诗化的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_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_之情。

4.写出几个表现游子思乡的诗句。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①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

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

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

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②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③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

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

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5.用一句话概括所选文段的内容。

6.第①段中有两处运用了引号,这两处引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十二碟”:____________。

“我请你吃十二碟”:____________。

7.从文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第②段中对花匠阿标叔的描写属于细节描写,这个细节写出了他的什么特点?在文段中再找一处细节描写。

9.文段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百衲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
长命百岁。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

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

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

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

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

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

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

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

她很感激百衲衣。

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

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

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

”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

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

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0.用“‖”把文章分成四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11.浓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

在表现母爱时,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两种方式。

正面描写有:____________。

侧面渲染有:____________。

12.第③段中加点的“抢”字表现了什么?
13.文章的结尾,作者说“不应该忘记报答”,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报答?(用文中的话回答)
14.概括本文的中心。

1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三、写作
16.新年,对于孩子们来说,总是满载着欢乐的。

你儿时的新年是怎样过的?把它写下来,让大家和你一同分享。

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1.①宵②荔③杞④槛⑤颊⑥炮⑦剔⑧醅
2.①形容领先。

②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③自家酿的酒。

④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

3.散文琦君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
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
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一)5.在家乡喝会酒的情形。

6.表示特定称谓表示引用
7.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善良大度、很有灵性、充满美德的人,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

8.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

细节描写,如: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9.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二)10.第一段(1、2自然段):介绍故乡风俗:生病的孩子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第二段(3、4自然段):叙述母亲冲进火中抢百衲衣,珍藏百衲衣并将百衲衣送给我。

第三段(5自然段):叙述请教民俗学家,知道穿百衲衣的真正含义。

第四段(6、7自然段):赞美穿百衲衣体现了中国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11.冲进火中抢百衲衣,珍藏百衲衣,送百衲衣给我
访问民俗专家,揭示百衲衣的含义
12.表现了母亲浓浓的慈爱。

13.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4.通过叙述作者小时候穿百衲衣的故事,赞美了浓浓的母爱并呼吁弘扬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15.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

示例:“莫以善小而不为”或者“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

三、16.提示:要表现出过年的风俗及乐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