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称呼“我”
古代怎么称呼“我”
古代的自称有很多,有以代词称的,如余、予、吾、愚、某、我等等。
还有以代词“之”、“其”来反称自己的,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君将哀而生之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有时自称还用不定代词,如“某”,例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
有时在自己的姓后加“子”或直道自己的姓名,如欧阳修《秋声赋》中有“欧阳子方夜读书”。
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
谦称都属于自称。
还有自称"愚"(选自<<出师表>>)."在下"."朕"."末将"."微臣"."小人"."下官".
古代官员:
文官:微臣,小臣(对皇帝) 下官(对等级比他高的官) 老臣(自己年龄大) 武官:末将(对等级比他高的官)
贪官,宦官:奴才,小的
古代男子: 小生,本公子,本少爷
谦称实是一种卑称,所以往往用一些贬义词语,表现自己在对方面前的低下鄙劣。
有些字眼甚至很不好听。
如清代著名作家郑燮 ( 号板桥 ) 对明代戏曲家徐渭(号青藤道士)极为钦慕,便自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现代名画家齐白石也愿做“走狗”,其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诗中的“雪个”指清初画家朱耷(号八
书人可谦称学生,官场中人也可谦称学生。
《金瓶梅词话》第 74 回:“西门庆道:‘也是淮上一个人送学生的'”。
又谦称为“学儿”。
明无名氏《东篱赏菊》:“学儿是这彭泽县一个县丞”。
小可《水浒传》第 41 回:“小可不才,自幼学吏”。
小生孔尚任《桃花扇》:“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
“小生”是读书人的自称。
小老《儒林外史》第 3 回:“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小老”是老年人的谦称,又说成“小老儿”。
《儿女英雄传》第 8 回:“公子,你折杀小老儿了”。
卑人元高明《琵琶记》:“人之孝者亦多,卑人何足称孝?”“卑人”犹言鄙人。
卑微《伍子胥变文》:“今乃不弃卑微,敢欲邀君一食”。
鄙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也可自称“鄙”。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鄙为崔氏妻,二男一女”。
鄙夫东汉张衡《东京赋》:“鄙夫寡识,而今而后,乃知大汉之德馨,咸在于此”。
老奴《新唐书•李辅国传》:“老奴死罪,事郎君不了,请地下事先帝矣”。
“老奴”作自称,限于臣仆。
鄙臣《晏子春秋•谏上》:“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
”“鄙臣”犹言小臣。
鄙生明陈子龙《上石斋师》:“二者必有所审,无俟鄙生之忖度也”。
“鄙生”为学生的自谦之称。
鄙老《晋书•王接传》:“求贤与能,小无遗错,是以鄙老思献所知”。
“鄙老”是老人的自谦之称,犹言“老朽”。
老朽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义兼重,非老朽所敢当”。
不佞《国策•赵策二》:“不佞寝疾,不能趋走”。
老拙宋人陶《清异录》:“老拙幼学时,同舍生刘垂,尤有口才”。
不才明宗臣《报刘一丈书》:“何以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不才”意为没有才能。
老鄙张隐《文士传》:“老鄙相闻,饥渴甚矣”。
老仆《史记•魏其武安俟列传》:魏其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乎?”
贱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三韵》:“文人试静听,贱人请具陈”。
不肖明归有光《祭外舅魏光禄文》:“重以不肖连赛困顿”。
作兼称,多用于父母死后。
贱士清龚自珍《暮春以事趋圆明园》:“期门嘱威武,贱士感蹉跎”。
“贱士”为读书人自谦之称。
不孝儿林觉民《与父书》:“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
贱臣《韩非子•存韩》:“今贱臣之愚计,使人使荆”。
“贱臣”是在君主或上司面前的自谦之称。
婢子《礼记•曲礼下》“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
杜预注:“婢子,妇人之卑称也”。
奴南唐李煜《菩萨蛮》:“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奴”作为自称的谦词,通常用于女性,偶尔也用于男性。
古代一些少数民族臣下在其主子面前也自称“奴”。
明清两代宦官及清代旗籍官员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
下臣《左传•文公十二年》:“使下臣致执事,以为端节,要结好命”。
在下《范进中举》:“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
俺,鄙人;山人;寡人;老夫;小人;小的;小可;小子;小生;小道;小僧;贫僧;老僧;老道;贫道;本帅;贫尼;咱;小官;老子;在下;本人.;孤;吾;私;奴婢;不才;余;本宫;本座;;本王;小乙;本官;洒家;咱家;小弟;予;哀家;老纳;本府,朕,臣妾,臣,晚辈,孤家,为兄,为父,为妻/为妾;妾身,小奴,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