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之2012语文高考安徽卷作文题目和范文

高考作文之2012语文高考安徽卷作文题目和范文

2012语文高考安徽卷作文题目和范文【篇一:2012年安徽高考语文作文评析】2012年安徽高考语文作文评析2012 高考语文科已经结束,安徽作文题浮出水面,今年的作文题大致如下:老板对工人说:梯子竖直靠在那里要注意安全;一位顾客说:梯子不用的时候可以横着放,这样就安全了。

从形式上看,命题者选择了材料作文。

从内容上看,所采用的材料比较朴实,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很多考生出来后反映,拿到作文题就傻了。

什么原因?还是在审题上有难度,一些理解水平稍差的考生,可能很难准确理解作文题意。

窃以为,命题者应当在材料后面给一点提示,以降低难度,不然的话,2010年安徽高考(《吴兴杂诗》)那种走题的情景恐怕又会出现。

下面谈谈这个作文题的理解:梯子竖直放会有安全问题,所以老板要提醒工人注意安全,可是那个顾客却从另外的角度提出:如果在不用梯子的时候,将其放倒,就彻底解决了安全问题。

这就提示我们:工作中如果转换一下思路,问题可能就能彻底解决。

考生可以据此立意写作,将中心确立为“转换思路”。

不过,这次的作文题还有一个特点——即使考生能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确立写作主题,也很难写得精彩。

因为材料本身已经限制住了考生,让其难以在文采上有所突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命题者可能要考查考生的基本写作能力,而不是要考查考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另外,就材料本身来说,可能很多考生只能就材料谈材料,无法拓展。

下面谈谈这个作文题的写作思路:思路一:由浅入深——1、在我们的学习中要注意转换思路,这样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子,平时的学习方法、解题方法、背书方法等等。

2、在工作中要注意转换思路,这样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子,可以用材料中的例子,也可以选掐他的例子。

3、升华一下:我们的国家、民族也需要转换思路,这样才有出路;例子,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等等。

思路二:多层面发散——1、科学方面,需要转换思路才能出成果,例子,举自己熟悉的例子,发明家、我国航天事业等等;2、教育方面,需要转换思路才能出成果,例子,培养人才方面,古代的孔子,近代的陶行知等等。

3、生活中也需要转换思路,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举生活中的例子。

以上仅仅是本人仓促中的一点思考,不足之处,尚请各位方家请一笑了之,不必纠结。

作文题也是学生复述的,可能有出入。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朱诵玉)【篇二:2012年安徽高考作文范文选评】2012年安徽高考作文范文选评张飞选评整理博客:仰望语文的星空转换思维天地宽佚名青岛啤酒集团某车间的一个角落里放置了一个活动梯子,为了防止其不用时倒下误伤工人,便立牌警示:“请留神梯子注意安全”。

后来,一位外国专家前来洽谈合作,留意到了梯子和旁边的提示牌,建议将提示牌修改为:“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同样九个字,都是强调安全生产,但是转换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内涵和效果便迥然不同:前者仅仅是提醒,而后者则是彻底排除了梯子倒下砸人的隐患。

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解决问题的手段不止一种,但到底哪一种更好,恐怕就很值得一说了。

大禹治水,摒弃前人一味地“堵”,转而考虑疏通和引导,终于清除了水患;为了能够在失重条件下书写,美国科学家绞尽脑汁难有妙计,俄罗斯人则用铅笔轻松解决了问题??当我们彷徨无计时,当我们停滞不前时,不妨静下心来,重新想想问题的症结,从而另辟蹊径达到目的。

有理由相信:只要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势,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分析解决问题,再大的难题也会有更好的破解之法。

今天,信息化浪潮波涛汹涌,这期间难免会遇到棘手的难题。

解决问题需要借鉴经验,更需要转变思维;思维转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创新的过程。

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用新的方法去解决。

如何实现思维的创新,“将梯子横放”的故事就可给我们一些启示。

培养发散思维。

针对问题本身,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

避免仅仅局限于一种思路、一种规则,尽量多地增加思考问题的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以问题为圆心,向四面八方扩展,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组,寻找更新更多的途径、答案或方法,从中选择最佳。

善于逆向思维。

跳出经验和常识的桎梏,反其道而行;从已有的因果关系中,变因为果、倒果为因地去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根据事物某一状态的对立面来认识事物;或从原有事物功能相反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切莫忽略细节。

细节有时决定成败,应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待组成事物的每个细节,培养见微知著的洞察能力,在发现、把握细节中认清事物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隐患。

通过转换思维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种境界。

点评:议论问题,应是今年安徽高考作文较妥当的选择。

本文观点突出,开门见山——转换思维;中间论述紧紧围绕中心观点;结尾时回扣中心观点。

论据新颖贴切,没有堆砌材料,而是熟例粗举,生例细举。

结构布局上,前文引用例证不够简洁,前后文的结构布局不够协调。

后文应加强举例论证。

治标更要治本王东颍高高竖起的梯子无疑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危险,如何降低危险指数?喊出“注意安全”,确实可以提醒大家,规避风险;而提出“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危险指数直降为零。

一为治标,一为治本,孰优孰劣,一看便知。

洪水来了,眼看良田被毁,家园不保,怎么办?多数人选择“治标”——水来土掩,可水位随堤坝的升高而升高,最终导致灭顶之灾;只有一个人选择“治本”——疏浚河道,引黄入海,从此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个人就是大禹。

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治标更要治本。

可为何几千年后,今人面对“竖起的梯子”,依然是首先想到治标而非治本呢?其实也不难理解:治标更简单、更轻松。

喊出一句“注意安全”,不费吹灰之力,万一出了事故,那也与“我”无关——“我都说过多少遍‘注意安全’了,你怎么还是不注意呢?”相比之下,“治本”就辛苦多了,至少每次用完梯子都得把它放倒,于分内工作之外又添一项,辛苦不说,危险指数为零,也凸显不出咱安全工作的业绩啊。

既无名利,反添辛劳,谁愿意做呢?由此可见,“治本”需要一颗公心,不图名利,不畏辛劳。

不仅如此,“治本”还需一双慧眼,找到关键,抓住根本。

据说一位人大代表曾在会议上言辞恳切地说,当代农民的贫穷主要是由“两座大山”导致:因病致穷,因学致穷。

因此,没有必要鼓励农村孩子去上学,那只会加大农民的经济压力。

此话乍一听来,颇有道理,可细细一想,按照这个逻辑,农民要是生了病那可是千万不能去治的,否则不又加剧了贫穷吗?其实,因病致穷、因学致穷的症结在于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的不够完善,要想“治本”,必须完善相关制度。

而开出不上学、不治病的药方,在于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我有一个梦想:遇到问题,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公心、一双慧眼,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标本兼治。

那样,每个学期,即便是没有电子眼的监控,也不再会发生校车安全事故,因为,我们已经制定了完备的校车安全管理制度;那样,每个暑假,即便是水库旁边没有设立安全警示牌,也不再会发生儿童溺水事件,因为,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少年宫找到他们的快乐;那样,每个麦季,即便是政府不再对焚烧秸秆进行处罚,农村的天空也不再会烟雾缭绕,因为,政府出台的秸秆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使得秸秆早已变废为宝;那样??点评:开篇简洁破题,直接提出观点:治标更要治本。

抓住了材料的核心命意,开门见山。

文章围绕观点展开,但前后的风格不够统一。

前文是议论,后文更倾向于抒情。

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安徽明光市第二中学范循青一栋普通的住宅楼,虽是一个单位的人住在一起,平时大家很少串门,六层楼的十二家人每天都过着自己的日子,上自己的网,打自己的游戏,交自己的朋友。

只是一楼出口处的那个梯子,不知道是谁家的,靠在出口处不大的小空间里,梯子不高,也不矮,把本就不宽敞的一楼出口又挤兑的窄了不少,每天,大家都很漠然的从这里进出。

总有那么几个不小心的人,匆匆地从梯子边走过时把梯子碰倒并砸在出口的电子门上,发出揪心的声音。

然后,梯子被扶起,又不时地被碰倒,又不时地被扶起。

日复一日,宅民们好像一切都是正常的,没有人多想什么。

倒是那电子门,由于经常受到梯子的亲密接触,感情上承受不了,线路发生问题,导致了门的开关发生问题,以致彻底残废,不能用了。

这一下,全单元的宅民们急了,很快有人牵头,找人修理,费用平摊,每户100元。

给钱的态度不一,但也没有公开拒交的,就这样还是弄的牵头人小李一肚子的委屈。

门修好的第二天,竖在一楼墙上的那把梯子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

纸条竖在那里,那无声的提议静静地竖着,等待人们的回应。

还是那些少数粗心的人们,偶尔地把梯子碰倒在门上发出不轻不重的声音,电子门,一次次地接受着昨天的故事,慢慢地被折磨地神经出错,线路又在人们的不经意中毛病了,门再次不能正常地开关了,特别是关门,不使劲带到位就关不上。

但每天总有少数粗心的人忘掉把门关好,就像每天总有人碰倒梯子。

一天,五楼502户爆料,家中被盗,好在损失不大。

于是,大家想到了梯子,想到了不好开关的一楼门。

第二日,一楼门上,有人留了一张大纸条,上书八个大字:随手关门,安全你我。

与楼道内梯子上的小纸条不远不近地呼应着,也算是一道风景。

点评:抓住材料推演一篇记叙文或小说的做法,在高考写作中似乎应该避免。

考场上的记叙类的文章要么以情节取胜,要么情感动人。

“梯子横放”对安全教育的启示宿州市埇桥区教育局梁好青岛啤酒集团生产车间的工人为方便上下,就在一个角落里放置了一个活动梯子,用时就把梯子支好,不用时就将梯子立到拐角处。

为了防止梯子倒下砸伤人,便附上一条“请留神梯子,注意安全”的提示。

几年里,大家一直是这样使用梯子,然后再立到原处,谁也没有觉得不妥。

然而有一天,一位熟悉汉语的外方专家在参观车间时,看到梯子的摆放和梯子旁边的提示,便建议将提示修改为“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很快,一个新的条幅挂上了,随之多年的习惯也得到了改变,那就是谁用完梯子都要自觉地把梯子横放在原处。

从“请留神梯子,注意安全”和“请将梯子横放”两个条幅,我们看到管理者对于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然而不同的是,第一个条幅只是一种提醒,而第二个条幅则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将安全隐患彻底消除在萌芽中。

孰优孰劣,不辨自明。

这则故事,对于我们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也值得我们学校管理者学习与借鉴。

随着学校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学校对安全工作不可谓不重视,安全管理不可谓不认真,诸多学校将“安全教育”放在了学校工作的首位。

学校专设安全办公室,配备专门的安全员,写标语、搞活动、开讲座,安全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

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学校的安全工作更是严格监控,定期不定期地予以检查,对学校的安全教育情况进行评估与监测。

诚然,凡此种种的做法,的确对于学校的安全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安全教育不仅要做到这些,还需要从实际行动上下功夫,对学校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彻彻底底地予以排查,对学校的安全隐患摸个一清二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对潜在的安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