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市产业转移情况的调研

深圳市产业转移情况的调研

关于深圳市产业转移情况的报告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深圳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

目前深圳市正在遵循先长后消、长大于消、积极有序的方针,推进以“腾笼换鸟”为特征的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如果能够在深圳产业转型过程中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有效承接,将为我市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深圳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2005年,深圳市出台《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加大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环保门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重污染工业和“三资企业”受到较大冲击。

同时受企业订单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深圳有众多企业面临生存挑战。

从2005年起,沿海一批生产成本高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企业出现了部分或整体向广东周边和中西部省、市及海外转移的趋势。

从2006年至2008年2月,深圳已整体外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599家,涉及工业总产值108亿元左右。

据了解,深圳市近三年需要调整和退出的工业企业数量在13200家左右,约占目前深圳现有工业企业总数的20%。

部分企业“外迁”现象引起了深圳市的高度关注,市政府制定了“细化分类、区别引导、控制增量、消化存量、规范有序、逐步推进”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2009年1月发布的《深圳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2008-2010)》,对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一方面通过“腾笼换鸟”,科学引导劣势产业退出和收缩,协助劣势企业有序转移,实现经济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坚持“消长平衡”,通过降低企业成本、精选一批行业领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旧工业区改造升级、鼓励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等办法,坚决留住“鼓励类”和“提升类”产业,留住这些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防止出现“空心化”的现象。

(一)产业转移主要原因1、市场利益驱动是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

调研中我们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一马当先,原因就是最近几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价格竞争优势逐步丧失,传统产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比较利益越来越低;外加能源原材料价格、水电成本、住房厂房租金、人力成本、社会管理费用上升等进一步抬高了企业成本,深圳的发展用地需求也无法满足,在市场利益驱动下,部分企业开始向外迁移。

同时,由于上游或下游企业转移,产业链中断,一些高能耗、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等产业链依附严重的行业出于产业配套考虑,只好跟随转移,据调查,今后整个行业或产业链条迁移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2、政府政策调整是实现转移的诱因。

市场虽然是产业转移最权威的指挥棒,但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政策也在产业转移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是国家政策和世界经济变化。

国家收缩信贷规模、调整加工贸易政策、新劳动法出台、“两税合一”等原因,对大量“三来一补”企业影响严重,导致企业无法经营或利润太低外迁。

二是地方政策。

目前深圳的目标是大力发展自主创新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政府希望那些能耗大、占用资源大、附加值低的企业能够转移,从而为深圳调整、提升产业结构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为此,深圳市政府还出台一些措施,以提高成本的形式,迫使一些传统的能耗高而又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型企业迁出深圳。

3、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条件和硬件建设日益完善是产业转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中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外加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对深圳传统的加工贸易、工业制造企业形成了很大的诱惑。

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22个省、市、自治区政府组团来深圳招商,共签订经济合作项目886个,涉及金额3645亿元。

4、金融危机的蔓延是产业转移的助推器。

去年以来,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沿海很多加工外贸企业生存艰难,大批企业减产、停产,并出现了企业倒闭现象,更促进其加速产业转移的步伐。

目前深圳有4000家台商企业,今年一季度的订单普遍下降30%-50%,有的甚至高达80%,生产经营压力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加深。

(二)深圳市产业转移的特点1、转移步伐出现加速的态势。

产业转移加速是受市场主导和国家调控双向作用。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沿海产业资本加速向内地转移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省区纷纷抛出橄榄枝,乘势而为主动承接。

从2005年开始,深圳产业转移步伐就开始加快了。

有数据显示,仅2007年宝安区至少就有200多家企业向外转移。

目前,深圳每年要接待内地招商团上百个。

仅今年第一季度,中西部地区就有七八个省市到深圳洽谈招商事宜。

如江西省政府日前专门率团前往深圳招商,两天时间签约金额高达62.5亿元。

合肥、芜湖、蚌埠等我省部分地市也早已赴深招商。

2、转移规模呈现加大的趋势。

产业转移规模正呈现出不断加大的趋势,表现为沿海加工工业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腾笼换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根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就将达到1.4万亿元左右。

大规模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集中于纺织、服装、制鞋、塑料等轻工产品及机械制造、铁合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以及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产业。

3、转移区域方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状况。

产业转移已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合作体系,例如深圳的生物制药行业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在一些资源优厚的地方设点,很多总部仍然在深圳。

生物制药目前主要看重的是西南地区。

因为云南、四川的生物资源几乎占到全国的50%,这对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而一些加工配套的产业转移到天津的比较多。

4、转移呈现“双推动”的格局。

从沿海地区角度看,也在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呈现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双推动”的格局。

如广东省出台了山区、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新举措——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把民间自发的产业转移,提升为由政府引导、适应市场规律的有序转移,未来5年内,将用500亿元左右资金调整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转移。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合作共建加快了产业转移进程。

以往很多山区由于财政收入少,接纳产业转移能力弱,银行不愿意贷款,企业不愿意投资,但实施共建以后,开发资金解决起来比以往容易多了。

5、转移企业加剧抱团转移的趋势。

在政府、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的牵头下,同一行业几家或十几家搬迁同一地区的情况已经出现, 以商引商,形成“羊群效应”,呈现出整个产业“共进共退”的特点,使得产业转移顺利展开。

在众多加工型企业看来,只有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配套的东西一定要转移出去。

这种抱团转移的做法,有利于保持规模效应和建立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聚集,同时也能减少企业单一转移的成本,增加与迁入地的谈判筹码,被企业认为是最保险的迁移。

(三)深圳企业在我省投资总体情况近年来,在安徽、深圳两地政府的推动下,双方经济交流与合作日趋紧密。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深圳共有700多家企业在安徽进行投资,涉及金融、房地产、饮食、制造、零售、娱乐、IT通讯等多个产业。

2009年一季度,深圳企业在安徽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有191个,项目总金额达378亿,其中深圳企业投资金额353亿。

项目投资金额在10亿元以上的有8个。

2009年中博会,深圳和安徽共有12个投资和贸易型合作项目现场签约,总签约金额66亿人民币。

二、我市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优势(一)人脉优势。

据了解,在深圳的X州籍人士中,以企业家、白领为多,层次比较高,多数人经过多年努力,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作为。

如深圳迈瑞医疗生物电子有限公司、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万基保健品公司等,这些企业规模大,实力强,公司主要领导都是X州籍人,并且家乡观念很强,具有很高的凝聚力。

在和我们的交往中,乡友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一部分企业家积极提供项目信息、牵线搭桥,帮助推介X州。

这批素质较高的X州籍乡友成为我们在深开展招商的宝贵资源。

(二)后发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X州市综合实力、发展环境、企业数量规模和行业分布都有了较大变化,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产业基础。

特别是2008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X州进入经济加速发展、工业快速扩张的新阶段。

但是与沿海地区和周边一些地区相比,又相对落后,实力不足,还属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大量的未开发领域。

因此,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发展经验、借鉴别人的成功做法,减少失误、少走弯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资源优势。

一是矿产、能源充足,煤、煤层气储量居全省前列,极具发展电力、炼焦等能源型工业和煤化工等载能产业的优势。

全市已发现矿产28种,白云岩、大理石、耐火粘土位居全省第一,瓷石居全省第四。

二是土地和人力资源充沛。

我市土地资源储备丰富,可用耕地面积998万亩。

现有四个省级开发区和一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能够满足投资客商项目用地的需要。

全市有劳动力资源340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30万,且价格较为低廉,具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三是农产品资源丰富。

X州是国家商品粮基地,素有“果海粮仓”之称,XX是全国重要的成片水果产区,X县和X区为全国产粮百强县,X、X县是全省畜牧养殖先进县,可以为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的优势明显。

(四)区位优势。

X州地处黄淮海和泛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域的交汇处,是东西部过渡地带,也是南北地理过渡区,周边辐射数以亿计的人口,拥有庞大的消费潜力和待开发市场。

交通便捷,距江苏**机场仅70公里,机场与全国20多个大城市通航。

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和合徐、连霍高速纵横连接,徐明、泗永高速和京沪高铁、宿淮铁路建成后,形成“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和“两纵两横”的铁路网,区域交通优势更为突出,为融入和对接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

(五)成本优势。

我市劳动力常年有130万人在外务工,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劳务输出,我们拥有了一大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劳动力资源占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且本地工人工资低于沿海发达地区40%以上。

土地方面,有大量可利用土地且价格低廉。

我市工业用水、用电供应充足,价格相对较低,用工有土地和新农合等社会保障,标准与东部相比相对宽松。

同时,煤、矿产、农产品丰富。

这些条件使我市产业综合成本远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极具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

三、我市影响承接转移的因素(一)工业基础薄弱,配套能力不强。

产业配套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努力培育煤电、机械、建材、食品、纺织、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产业集群,但依然未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聚。

工业结构单薄、层次低,社会化分工协作格局还没有形成。

虽然当地具有一些能源或原料,却因为没有合适的配套企业,转移企业无法直接利用,而要到其他地方采购,从而增加企业成本,限制了企业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