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毕业论文任务说明

学生毕业论文任务说明

学生毕业论文任务及要求阶段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摘要:2014年中国将建成七条铁路、环京13地9万套廉租房、长沙地铁2号线西沿线一期工程在这些浩浩荡荡的工程背后都有着一批默默奉献祖国工程建设的人民,他们被称为建筑业的园丁。

建筑行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聚居地,他们一般从事搬运行业等技术含量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

外来务工人员是现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房地产的大力发展,国家重要工程的建设,每一样都离不开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与,全国性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的报道越来越多,国家对他们的关注也是越来越高。

但是作为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受到的待遇是不公正的。

伴随着祖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水平提高,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在社会保障问题方面,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重视。

在此方面,国家每年也都会出台新的政策,各个地方政府也会提供给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但是如何直面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将理论政策落实到实处,都是全民有待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发展医疗保险社会保险上海一、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发展(一)推动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基石福利经济学、消费理论、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贝弗利期福利报告和北欧民主社会主义福利思想等,被认为是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或福利经济制度原理。

确实,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或福利经济制度基本上都是遵循这些理论,或是受到这些理论部分的知道和启发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虽然各国因国家差异而选择的福利经济制度模式会有所侧重,但不同模式的福利经济制度都具有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活、国家为主或参与实施、减少以至力求消除社会贫困和提高全体公民福利,并尽可能促进社会收入公平等一系列功能特征。

对于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指导意义。

1、福利经济学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英国的福利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是A.C.庇古,他主张通过国民收入增加和国民收入再分配两种方式来增加社会福利。

国民收入增加所得的普遍福利增加,关键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尤其是劳动者遭遇疾病、伤残、失业、年老等情况而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时,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增加居民普遍福利,主要是采取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并向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想穷人增加社会救济,以达到更加平均的收入分配结果,使整个社会群体的福利增加。

2、消费理论在研究消费和本期收入之间的关系时,采用的主要理论工具是由阿莱、萨缪尔森和戴蒙德等人所创立的交叠世代模型,将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儿童、成年和老年。

这样,一个人必然要把其一生的工作期间的收入氛围三个部分,其中一部分用于当期消费,一部分用于年老退休后的消费,还有一部分用于抚养下一代。

如何划分这三个部分,取决于当前和未来消费的偏好和选择。

对于不同消费偏好的个人和群体,政府通过强制储蓄、课税等方式,计提和积累资金,以备其未来之用。

同时,对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群提供最低收入保护,以实现整个社会的福利目标。

3、凯恩斯积极政府理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强调政府和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认为国家应当承担起私人和市场无法承担的老年救济、失业保障等社会责任。

国家参与的社会保障还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工具,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缓解贫困。

结合英国社会福利保障大臣贝弗里奇的福利保障报告,凯恩斯主义的福利国家力量成为建立福利工具的重要思想基础。

(二)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我国首次使用“社会保障”一词,并把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包括多项具体项目的总概念,是在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所通过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中。

此后,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又将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支柱之一。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又借鉴了国际上的大量经验,我国的社会保障理念逐步清晰,并形成了一个初步为大家认可的基本定义,那就是: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性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并集中形成社会消费性共同基金,对由于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以及其他灾难等的发生导致社会出现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性社会援助,以保证其最低生活需要或基本社会需要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

(三)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发展1、我国外来务工人员定义“外来务工人员”,通常指的是外地来本地城市打工的人员,和民工含义相近。

一般泛指建筑行业,搬运行业等等技术含量低,体力劳动为主的从业人员。

2、外来务工人员的由来外来务工人员进城打工高潮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形成,其形成的三大原因包括:(1)政府开放计划分配生活必需品的制度。

1992年,凭票证供应取消,当人们不再使用粮票时,农民进城打工可以慧姐使用货币,购买所需要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因此在当时凭票证的取消为四千多万外来务工人员进城提供了必要条件。

(2)九十年代初期连续三年的农产品难卖,大部门农民为了生计考虑,离开土地,外出打工,寻找农业外的就业机会。

从而大致大量农村人员涌入城市地区。

(3)随着1984年的卖粮难问题,农民自发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了七千多万亩的粮食播种面积,重伤了经济作物。

在经济作物的经营、加工等领域方面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导致乡镇企业大量兴起,就这样第一波的非农就业在农村内部完成,平均数以万计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为乡镇企业就业。

但是好景不长,乡镇企业由于在原材料,产品市场等各方面与城市有很大的竞争,引起了计划内部门的不满,随后政策方面客观上不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

1988年紧缩政策对乡镇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是个重创。

大量的务工人员向大城市涌进。

二、以上海地区为例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存在的基本问题上海市,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交错的立交桥,繁忙的轨道交通,快节奏的生活,充满活力,同时它也是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地之一。

据2007年统计,上海外来人口高达370多万,其中70%左右直接从事城市经济活动。

外来务工人员是上海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做成部分。

(一)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1、工伤保险,是指国家或社会为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家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员工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制度之一。

2、上海般工伤具体赔偿项目、标准(一)医疗费1、要求: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

2、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9条第3款。

3、备注:用人单位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不是必须到签有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治疗。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1、标准: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

2、要求:住院期间。

3、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 9条第4款4、备注:单位没有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参考当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出差伙食补助金标准。

(三)交通费、食宿费1、标准: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

2、要求:医疗机构出具诊断证明,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

3、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9条第4款。

(四)康复治疗费1、标准: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

2、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9条第6款。

3、备注:依地方规定,康复治疗需经办机构组织专家评定。

(五)辅助器具费1、标准:各省、直辖市工伤辅助器具限额标准。

2、要求: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

3、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30条。

(六)停工留薪1、标准: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2、要求: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3、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31条。

4、备注:停工留薪期根据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和各地的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确定,但确定的部门和程序,依地方规定。

(七)护理费1、标准:(1)停工留薪期内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2)评定伤残后需要护理的,完全生活不能自理,按统筹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统筹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统筹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2、要求:生活护理费需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工伤职工按月享受。

3、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31条第3款、第32条。

(八)伤残补助金一级至四级伤残待遇1、标准: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级伤残为24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2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0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按月享受伤残津贴: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

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补足差额;2、要求: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

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补足差额。

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3、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33条。

4、备注: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

本人工资高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计算;本人工资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

五级、六级伤残待遇1、标准: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五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4个月的本人工资;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

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

2、要求: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经职工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分别以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3、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34条。

4、备注: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

本人工资高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计算;本人工资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