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及道德标准(1)
道德的标准及其内容
•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 识的特珠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 的功效与能力。在道德的功能系统 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 功能。
•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 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 效与能力。道德历来强调的是知和 行的统功能立足于解决 “知”的问 题。
道德的标准及其内容
•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在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要反对两 种错误思潮反对两种思潮:文化复古 主义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 建设。
•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 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 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 性,重道德修养汉代以后,儒家文化 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 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以老、 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 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道家“历 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 要执本,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因而, 道家在许多方面都是儒家的对立面:儒家 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 文饰,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张“有 为”,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个 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 人对社会的超脱。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辽夏金元文化
• 契丹、党项、羌、女真以及后来的 蒙古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 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 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 的忧患多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 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岳飞等优 秀词人的忧患之作与悲愤之唱,范 仲淹与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莫不 是这种文化大背景孕育的产物。另 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 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 养。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春秋战国文化
•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 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 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 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 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所 谓“百家”,当然只是诸子蜂起、学 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对于 其间主要流派,古代史家屡有论述。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 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 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 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 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 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 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 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 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 是肇始于西周。
•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 化史上的第-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 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 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 《书》三《礼》《春秋》等著作,并对 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 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 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 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 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因此又 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道德的标准及其内容
• 道德的起源及本质
• 道德起源于社会关系的存在和人类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劳动是人 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道 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 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 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 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 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 动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 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 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目录
• 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1、上古文化 • 2、殷商西周文化 • 3、春秋战国文化 • 4、秦汉文化 • 5、魏晋南北朝文化 • 6、隋唐文化 • 7、两宋文化 • 8、辽夏金元文化 • 9、明清文化 • 二、道德标准及具体内容。 •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 3、道德的历史发展 • 4、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5、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 6、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 子产,他们力主强化法令刊律,使民 “畏威如疾”,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 他们的理论是:火烈,民望而畏之,故死 于火的人少;水弱,民狎而玩之,故死于 水的人多,因此法令刑律宜严不宜宽。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墨家的创立者是鲁国人墨翟,主张人与 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 (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 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 然规律(天志)等。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殷商西周文化
•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 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 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 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 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 “会意”、“形声”等的甲骨文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 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 “有册有典”。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 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 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 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隋唐文化
• 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宏,与地主阶级 结构的深刻变化休戚相关。门阀世 族势力在隋唐时期趋于急剧没落, 给予门阀地主致命打击的首先是推 枯拉朽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继之而 来的则是杨隋和李唐政权所推行的 包括均田制、“崇重今朝冠冕”及 科举制在内的一系列全面压抑阀世 族的改革措施。在门阀世族衰落的 同时,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人 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从而 在现实秩序中突破了门阀世胄的垄 断。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在隋唐之际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中登 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是正在 上升的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 有为的时代,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 与未来充满自信和一泻千里的热情, 唐代文化因而具有一-种明朗、高 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中国 文化发展至唐,显示出一种阶段性 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 世追慕不已。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 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 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这 一-时期因匈奴、鲜卑、羯、氐等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胡 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更使魏晋南北 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 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 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 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秦汉文化
• 秦汉帝国的盛大根植于新兴地主阶级的 生气勃勃、雄姿英发。由统治阶级精神 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基调也处于一种 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 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秦汉时代,中国文化从东、南、西三个 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 的广泛交流,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 汉武帝时期导致丝绸之路开辟的张骞通 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 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 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中国文化因此 增添了灿烂的色调和光彩。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魏晋南北朝文化
•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与割据打破了 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 体制,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 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 解,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生动活泼的多 元发展局面。
•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宋书.谢 灵运传》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 新的文化思潮。随后,道教形成。与 道教勃兴的同时,另一支宗教大军也 气势日增地开进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系 统,这就是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 由此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 教、佛教)相互颉颃、相互融合的多元 激荡的格局。
•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 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 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 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立足 于解决一个“行”的问题。
道德的标准及其内容
• 道德的历史发展
•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形态的 变动,道德的类型也在演变。这种 演变先后经历 了原始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 会的道德。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两宋文化
•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 构。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 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 “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 理”的自觉意识。为指明自觉认识天 理的途径,朱熹精心改造了汉儒编纂 的《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的 “修身”公式。宋词雅,宋画雅,苏 轼在《跋宋汉杰画山》-文中提出 “士人画”这一-观.念,强调融诗歌、 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 意趣。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 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 温柔恬静之美。宋词、宋画、宋文以 及宋代理学构筑成一一个精致辽阔的 上层文化世界。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 明清文化
• 就中国古典文化而言,其生命也有一 一个由生长到全盛到衰落的历程。明、 清(公元1840年前)两代便处于这-历程 的后段。同时它又为传统文化向近现 代文化的转型准备着条件。明代与 1840年前的清代,是中国漫长的封建 社会的晚期。在这几百年间,中国社 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缓慢而又重大的 变化,随着自耕农的普遍发展,庶族 地主力量的增长,以及屯田向私有和 民田的转化,传统的地权占有形式发 生变更,随着租佃关系.上自由租佃的 出现,永佃制、押租制的发展,雇佣 关系上封建性雇工向自由雇工的过渡, 封建依附关系发生松解;与此相关联, 某些新的生产关
• 元蒙统治时期,汉族士人文化被游 牧民族踏得支离破碎,科举制度中止
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容
年,以致元代文人仕进堵塞,一部分 穷困潦倒者于是与盛行勾栏间的杂剧 产生了亲缘联系。元杂剧不仅愤激地 谴责黑暗,凝重地传递、倾吐内心的 不平,而且以一种充满希望的热情, 去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元代中国 对外部世界的大规模开放,使大批中 亚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居内地。他们 之中,有不少科技人才。异邦的先进 科技,尤其是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的阿拉伯天文学、数学,以他们为媒 介,流人中国科技界。与外域文化输 入中国的同时,由于蒙古人的西征, 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中国四大发明之- -的火药,以蒙古军 和阿拉伯人的战争为中介,传人阿拉 伯,再传人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