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上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七上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 二年(207)秋。公元 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 上。追歼袁绍残部,五 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 龙寨,登临碣石山,诗 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 千古传颂的名篇。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 “观”字展开,写登礁石所看到的 和所想到的。
❖ 4、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 逐月华流照君”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思考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 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 很明显,船到镇江 后,他要上岸再乘 驿车转往别的地方 去。首联暗含作者 旅途之劳。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 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 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 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 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 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 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 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 远方的友人。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 岛耸立——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 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动静结合,显示 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 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 (9-12):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 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 字可以看出。
这两句中的“生”“入”用拟人的修辞,生 动形象的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 露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揭示新旧交替的 哲理。
比较赏析:
低沉、缠绵
并不低沉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 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
查资料,说说你 从此诗的标题中知 道了哪些信息?
闻:听到,听说。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 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 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 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诗篇。
朗读诗文,注 意读准字音,并 用“/”划分诗句 的节奏。
• 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 地见到的景象?你能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么?
颔联写在船上潮水涨满时候 看到的景象。 “平”“阔”“正”“悬” 四字炼的极好,“潮平”两 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 才会高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清晨江上行舟,当残夜未全消退之时,一 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 露春意。时光流逝,岁月无情,怎能不令身在 “客路”,时当岁末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探究2:
2.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当时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能把 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 念之忧了。 诗人想象奇特,将明月人格化, 把明月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运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 关怀。
扬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哀啼 听说你要去遥远的龙标还要逾过 五溪。让我把这颗为你忧愁的心 寄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你 一直到夜郎西。。
1.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2.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探究1:
1.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点明时令,这样 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 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 花”飘忽不定,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 “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 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子规”暗指 “不如归去”,暗含作者对友人王昌龄的 关怀之情,希望他早日归来。因此,可以 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 而悲痛之意自现。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 《雨霖铃》
制作人:三亚博雅中学 陈 波
重点练习
❖ 1、点名诗人闻讯的时节的一句诗是:

❖ 2、本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


❖ 3、本诗中将明月人格化,托月送情,表达对友人的关
切之情的句子是:
。苏轼《水调
歌头》中的

也借助月亮表达了对亲
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
闻闻/王王昌昌龄龄/左左迁迁龙龙标标遥/遥有有此此寄寄
[唐]李白
杨杨花花/落落尽尽/子子规规啼/啼,, 闻闻道道/龙龙标标/过过五/五溪溪。。 我我寄寄/愁愁心心/与与明/明月月,, 随随君君/直直到到/夜夜郎郎西/西!!
根据注释,理解诗 歌大意,初步体会 诗的意境。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 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本文一共多少个字?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又是 如何通过这些景物渲染了什么气氛?
❖本文一共28字,虽然简约,但十分细 致。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前四句写景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9种景物巧妙地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 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哪一句是全曲的点睛之笔?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结:
本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 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 平岸阔等江南景象,抒发了 诗人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作者简介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 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戏 曲作家。大都(今北京) 人。晚号“东篱”,一生 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 《秋思》堪称“叹世”之 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 “秋思之祖” 。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观 沧
曹 操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 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 诗人。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 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 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 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 生活。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 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 精神。)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为 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 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 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 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 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探究3:主题
3.本诗主题是什么? 答:这首诗借月抒怀,表达了 作者对遭降职远调的友人的同 情、关切和思念之情。
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 明月的诗?
制作人:三亚博雅中学 陈 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 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乐府诗,诗人 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 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 抱负。
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李白,唐代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 水)人。他是我国文 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与杜甫齐名, 世称“李杜”,还有 “诗仙”之称.著有 《李太白全集》
曹操简介
乐府——
❖乐府,原来是汉武帝掌管 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 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 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 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 或拟乐府。
观沧海
ji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dàn
sǒng zhì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断肠人在天涯
表达了作者因 思念家乡的孤 寂愁苦之情。
请同学们按照你的理解,给《天净沙 秋思》画成一幅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