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候的角度论述我国植被分布规律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本综述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地形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
同时,我国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与环境的显著特点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而由此导致的我国植被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又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很大的影响[1]。
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从南到北,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是纬向地带性植被分布。
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
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
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但是从上海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却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
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1 中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1.1 中国植被经向地带性分布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
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
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
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
1.2 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
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
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
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
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古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海岸出发,经日本再向西南偏南的方向进入我国东部和南海一带。
1.3非地带性植被分布一个地区除了有地带性植被外,还具有非地带性植被(也称隐域植被)。
非地带性植被不是固定在某一植被带中,而是出现在两个以上的植被带中。
如盐生植被既出现在草原带和荒漠带,也出现在其他带的沿海地区,沼泽植被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植被带中;水生植被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湖泊、池塘、河流等淡水水域,这些植被统称为隐域植被。
它们对气候带没有专一性,因而是非地带性植被。
它们的分布常受制于某一生态因素,如水分、基质等的作用,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嵌入在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中。
2气候与中国植被的分布2.1.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 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 ℃·月一致. 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2]2.2 受寒流的作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北亚热带森林中,落叶的成分较多。
而夏季又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的降水。
地形的复杂,峰峦逶迤的高山,使东西去向的山岭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的东西走向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此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接近我国台湾东岸顺着环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远离东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尤其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3 植被的地理分布3.1中国植物地理分布的特点3.1. 1从垂直分布来看,在纬度越低、气温越高,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气候规律作用下,上述各水平地带的森林类型,都在纬度较低的水平地带内按垂直带谱出现,而且是纬度越高,在垂直带内出现的下限则越低。
3.1.2 从水平地带分布来看,由北到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
3.1.3.自北而南分属于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五大气候带。
气温由北而南逐渐升高;降水量则由南往北递减。
高山、高原、丘陵、盆地等都有大面积分布。
这种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对中国森林的形成和分布起着制约的作用。
3.1.4 东北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水平位置都属于温带,典型的地带性森林为温带针叶(以红松为代表)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但在本地带山地的上部广泛分布有以落叶松和云杉、冷杉为代表的寒温带针叶林。
3.1.5秦岭山地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地带,南坡海拔1200米以下为北亚热带森林和含有亚热带成分的森林。
在此以上和北坡的下部,则分布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暖温带地区广泛分布的油松、华山松、铁杉等温带针叶林。
3.1.6 西南高山峡谷地区的高山和台湾山地北部,其水平位置属于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森林是以常绿阔叶林为特征的亚热带森林。
但是,由于纬度低、山体高,因而又分布着属于北方地区各水平地带的森林:下中部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海拔2000米以上为暖温带与温带针叶林;3000米以上为寒温带针叶林。
3.1.7 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岛和台湾山地南部,下部是雨林、季雨林,上部则为其它热带森林和亚热带森林。
3.1.8 台湾因山体高,再往上还分布有喜温凉的针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
3.1.9 按水平地带分布的寒温带针叶林,仅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最北端。
其范围包括黑龙江以南,洮儿河以北,呼伦贝尔草原和额尔古纳河以东,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以西的地区。
3.2植物地理气候不同的植物种、植物群落或植被类型所适宜的或可能适应的气候范围,即以植被类型作为气候类型或分区的标志。
植物、植被、植物群落、土壤的类型以及它们的三度空间分布,都与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3.2.1植物地理气候指标涉及 3方面:①气候因素的性质,其量度及其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性;②各植物种在遗传本质上对气候的需求和反应;③植被或生物群落与气候因素的特定关系,这不仅是个别种对气候反应的简单总和。
3.2.2温度带和湿度带与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常常是密切相关许多植物种分布的垂直高度、纬度和大陆度的界限往往限于临界低温,地理界限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等温线通常是对应的。
北半球寒温性针叶林带的北界或山地上限,通常与7月份平均温度为10℃的等温线一致;夏绿阔叶林带分布的北界或山地上限,则往往与1月均温0℃的等温线一致。
但是由于植物和植被的分布不仅取决于气候,还取决于历史上的原因、生物或人为因素,植物或植被分布界限与等温线并非经常吻合。
某种植物可能适应于某个气候区,但还来不及分布到那里,或由于生物竞争、地形障碍等原因而不存在于该地区,植物种的进化和植被的形成也常落后于气候变化。
3.3中国植被地理分布格局除世界分布、栽培和入侵成分外, 大部分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与地理相关密切;热带分布属(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热带亚洲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0.84%到94.38%, 其最低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和青海地区, 最高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热带分布属在<北纬30?的地区占优势, 除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外, 其它热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减少;温带分布属(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温带亚洲分布、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中亚分布和东亚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5.1%至98.83%, 其最高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地区, 最低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除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 其它温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增加;在温带成分中,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及东亚分布属主要出现在中国亚热带到暖温带地区, 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属在中国北部占优势, 而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和中亚分布属则在中国西北部占优势;除世界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 所有其他成分都显示了与气候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雨量)密切相关, 其中, 北温带分布属与年均温和年降雨量最为密切相关。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格局与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密切匹配, 支持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方案[3]。
4中国植被分布的特点4.1 中国三大植被区域在上述自然地理条件下,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
相应的变化植被依次出现了3大植被区域。
即东部的湿润森林区、中部的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极端干旱的干旱荒漠区。
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植被经度地带性规律。
4.2中国植物区系划分吴征镒根据对中国2980属种子植物分布的比较分析,将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划分出15个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
1979年他根据植物区系分析和各地优势植被的区系组成,将中国植物区系分布区划为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下属7个亚区和22个地区。
张宏达1980年提出的地球植物区系分区方案为:①劳亚植物界:北美植物区,欧洲-西伯利亚植物区,古地中海植物区;②华夏植物界:东亚植物区,马来西亚植物区,印度-喜马拉雅植物区;③澳大利亚植物界:东北澳洲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西南澳洲植物区;④南美植物界:南美植物区,中美植物区,安达斯植物区;⑤非洲植物界:南非植物区,中非植物区,北非植物区,马达加斯加植物区;⑥南极植物界:新西兰植物区,胡安-斐南德斯植物区,亚南极群岛植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