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5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材分析】《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和深奥的语言,但是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1.本文在叙事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分明。
全文一共有15个自然段,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而课文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这几个词语一带而过;而过收获节,仅仅是一个晚生的事情,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3~15自然段)。
就在“过收获节”(包括“吃花生”和“议花生”)这一部分中,一家人一边吃花生,一边议论花生,可作者一字未提花生做成的是品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也仅仅是在课文的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议花生”这一部分。
这正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巧妙之处:作者从文章中心、主旨表达的需要出发,对裁料进行剪裁,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这三部分内容,而详细记述了“议花生”的过程,这样的安排,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读者对于花生的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对于父亲所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产生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
2.本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即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做人的道理。
作者借花生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凡事物,从花生的生长特点中领悟到做人的深奥道理。
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在平凡的事物中解读出深刻的道理。
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又符合本学段所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如何做人有所启示,又为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提供范例。
3.课文中父亲的一段话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父亲的话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突出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采用对比的手法可以更加突出事物的特别之处,使得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便于读者去理解。
【教材位置】《落花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属于“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专题。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学生在中年级就学习了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并在本册的第四组中的前两篇课文中(《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习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因此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继续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六年级继续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做准备。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借物喻人)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学情分析】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提出的学习目标,经过三、四年级系统的阅读训练,学生现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有感情朗读、初步学会默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对课文中不理解地方提出疑问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在教学中除继续运用以上学习方法外,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理解程度的能力,以及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刻句子的方法,并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修改理由:在备课的过程中,只有深入研读教材,弄清教材的特点、位置,才能准确把握本课教学的目标和重点、难点。
对学生已知领域的分析也是备好课的前提条件。
因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进一步地思考和分析。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读播种、吩咐、便宜、石榴、茅亭、榨油等词语,理解“居然”的意思。
2. 能有感情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全家人议论花生的相关段落。
修改意见:这个教学目标可以去掉。
修改理由:第一自然段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用不大,也不是本课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所以第一自然段可以略处理,以读代讲,不用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
3.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修改意见:这个教学目标也可以去掉。
修改理由:在教学时,学生自己就能够领悟到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为了突出落花生的生长特点和可贵的品质。
在教学时,教师点到为止,可以不作为重点去处理。
因为本课我们学习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是详略得当、借物喻人,对比的写法可以先略处理。
5.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6.在初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修改意见:这个教学目标可以修改为:默读课文,在方格纸上写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在讲评中领会“详略分明”的写作方法。
修改理由:根据以下要求进行修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课突出的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提出“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和“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根据以上要求,制定了这个教学目标,希望能找准“一举多得”的训练点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 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3.在初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修改理由同教学目标的修改理由)【教学难点】1.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准备】课件、落花生生长过程的相关动画、作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质疑课题,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深究”“拓展延伸,领会文章写作特点”环节。
第二课时完成“总结全文”“交流小练笔”“拓展阅读”环节。
本次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质疑课题,引发学生思考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落”字故意写的比“花生”大)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课题书写的特点。
3.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学生畅所欲言)预设1:学生可能会猜测:这个“落“字一定有它的含义。
预设2:这个“落”字可能说明了落花生的特点。
4. 教师播放动画,演示花生生长的过程。
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并交流花生结果的奥秘。
5.教师总结:同学们看,花生的花呈黄色,花开败以后自然脱落,子房柄迅速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在土中发育成果实,所以在植物学上,花生又叫做“落花生”。
一个“落”字,准确地概括了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花生又叫“落花生”了吗?二、结合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结合预习,运用“冲关”形式,考查学生朗读词语和课文的情况。
(1)朗读词语:吩咐便宜石榴尝尝茅亭榨油(出示课件)重点指导:吩咐便宜石榴尝尝的读音。
(这3个词的第2个字都是轻声。
)(2)挑战第二关,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①指读②教师相机指导:“种”是个多音字。
买种、播种的“种”都读三声。
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播种“bō zhònɡ”是种植植物的全过程,包括买种啊,翻地啊,浇水啊,施肥啊,收割啊等等几个环节,而播种“bō zhǒnɡ”仅仅是种花生的一个环节,即播撒种子,根据这段话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在这里应该读“bō zhǒnɡ”。
教师小结: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意思来判断。
③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你还有什么疑问吗?预设学生疑问1: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这里为什么用“居然”一词呢?预设学生疑问2: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是几个并列的词语,它们之间为什么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呢?④启发思考,解决学生关于“居然”的疑问:从“居然”这个词,能看出他的家人是想到还是没想到?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学生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思考。
学生联系上下文,相互补充、交流,明确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和他的家人没有想到花生收获了。
理由1: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
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短。
理由2: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开辟出来种花生,收获了。
理由3:这是他们姐弟几个第一次种花生,竟然收获了,意想不到。
⑤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居然”一词,体会作者姐弟几个的心情,并用一个四字词来形容这种心情。
学生交流:喜出望外、大喜过望……⑥通过自由读、指读、齐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
⑦启发思考,解决学生关于“逗号”的疑问教师引导学生猜猜看,这里为什么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学生交流:这些事情都是种花生当中的一些具体阶段,每一步都隔了一定的时间。
教师小结: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
如果是语气舒缓,而且是比较长的时间,就用逗号。
(修改理由:学贵有疑。
这一环节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在读书、感悟中,自悟自得,体会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修改为:1.接读课文,结合预习收获,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啊?(三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15自然段)2. 学生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
预设:有的学生概括为: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家后园有半亩空地,一家人开辟出来种花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花生。
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有的学生概括为:这篇课文重点写了过花生收获节时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相机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4.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初步领悟详略得当的好处。
同学们关注刚才的这两种说法,你觉得哪一种更好?通过交流,学生明确:虽然种花生、收花生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但是作者用寥寥数语就一笔带过了,而是用了13个自然段来重点写议花生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