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老教材五至七章简明教案

人教版老教材五至七章简明教案

人教版老教材五至七章简明教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教案二00二年张玉良第五章 遗传和变异第第一一节节 生生物物的的遗遗传传一遗传的物质基础(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本学科重点章节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遗传学知识的铺路石。

该课时内容不是很多,但逻辑性强,学生理解、接受有一定的困难,我拟用多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改进教学挂图等手段,使学生易于接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活跃课堂。

营造积极、轻松的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⑵、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重点是经典实验)2、能力目标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育学生严谨、周密的科学态度,进行由现象及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知识体系的构建2、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3、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噬菌体侵染实验)教学难点:两个命题(见重点2、3)的推导、证明教学方法:过程式教法(启发生疑——以疑引探——讨论总结三步)教学用具:多层挂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做个小调查,像爸爸的举手,像妈妈的举手。

像爸爸或妈妈,这是遗传。

不像妈妈或爸爸,这是变异。

由身边事例,引入课题板书第五章遗传和变异讲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的现象,是生命的七大特征之一,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且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请同学们阅读P133 1、2段之后,举几个例子。

板书遗传亲子间性状相似使物种相对稳定变异亲子间、子代个体间性状相异使性状有变化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代谢类型、行为本能等特征的总称。

设疑:请同学们思考就本章标题而言,本章会分几大部分(两部分)设疑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板书第一节生物的遗传讲述:遗传现象早就被人们关注着,但一直到19世纪,奥国人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两个遗传规律,才奠定现代遗传学的研究基础,目前,随着物理、化学等兄弟学科的发展,遗传学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

过渡板书:(分子水平阐述)讲述:本节内容为我们解决两个大的问题:遗传由什么控制,怎样控制(第一节一、二)遗传有什么规律(第一节三)构建知识体系板书一、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主要是DNA(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设疑:人们在研究遗传之初,分析认为,遗传物质一定要结构较为稳定,可以在亲、子代间起衔接作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细胞中的什么结构可担此重任呢可考虑细胞的减数分裂、精卵受精。

指导学生分析几个细胞器板书: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归纳、分析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找出稳定的化学物质——DNA 自然科学的严密性体现板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主要的载体分析、讨论:“主要载体”得出结论。

板书:细胞核遗传生物遗传细胞质遗传介绍病毒的核酸组成,说明板书:有些病毒(RNA病毒)RNA起遗传物质的作用。

(同时添上上句中的“主要的”)此段提前,体会教材的准确表述,使学生思维周密。

板书:二、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板书:1、理论假设:(请同学们想想,遗传物质,即控制生物性状的物质应有的特征)(师生一起归纳,总结。

在教材P135第二自然段上统一认识)板书:2、实验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

介绍噬菌体,细菌。

侵染过程讲解(学生先阅读教材)必要的预备知识复习,可扫除学生的认识障碍。

板书:过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成熟。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板书:亲、子代噬菌体性状被保留,只有DNA在起传递作用,而蛋白质未起作用——DNA是遗传物质。

课堂讨论:儿子的双眼皮特别像他爸爸,请问:爸爸的双眼皮性状是通过什么细胞的什么物质传递给儿子的。

说明理由。

课堂小结,布置课外作业:P35板书设计:第五章遗传和变异遗传亲子间性状相似使物种相对稳定变异亲子间、子代个体间性状相异使性状有变化, 向前进化。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代谢类型、行为本能等特征的总称。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分子水平阐述)一、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主要是DNA(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主要的载体细胞核遗传生物遗传细胞质遗传有些病毒(RNA病毒)RNA起遗传物质的作用。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理论假设:2、实验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

过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成熟。

结论:亲、子代噬菌体性状被保留,只有DNA在起传递作用,而蛋白质未起作用——DNA 是遗传物质。

教学后记:(二)DNA的结构和复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法。

2、通过有关遗传实验的介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DNA 的化学组成,半保留复制。

教学难点: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DNA 的化学组成,半保留复制。

教学用具:DNA 模型课 时:2课时教学过程: ⅠⅡⅢⅣⅠ、ⅢⅣ知识引入:《细胞的化学成份》内容:核酸:最初是提自核中,呈酸性,由C 、H 、O 、N 、P 等元素组成,分子量为几十万至几百万,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分为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含脱氧核糖。

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内,含核糖。

Ⅱ、知识新授:一、 DNA 的结构: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

1、化学组成:1DNA=n 个脱氧核糖核苷酸一个脱氧核糖核苷酸=一个磷酸+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A 、C 、G 、T )注:C :胞嘧啶 G :鸟嘌呤 A :腺嘌呤 T :胸腺嘧啶2、DNA 的双螺旋结构:(有规则的空间结构)(结合模型讲解)要点: ①、DNA 分子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是外侧交替连接的脱氧核糖和磷酸,碱基成对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

碱基配对有严格的规则:A=T 、C=G特点:①、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的顺序是稳定不变的。

②、碱基..的配对规律也是不变的,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故DNA 分子有结构特异性。

二、 DNA 的复制: (结合挂图详讲)1、意义:DNA复制,使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2、概念: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3、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螺旋,边复制)。

4、进行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5、过程:①、解螺旋:双螺旋结构两条单链能量,解螺旋②、碱基配对,形成子链:每条单链双链结构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有关酶,碱基互补配对为原则。

③、母子链重新螺旋,形成新链。

即一个DNA两个DNA。

条件: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

课堂讨论:课堂小结,布置课外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部分)掌握基因的概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基因概念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Ⅰ、Ⅱ、ⅢⅣⅠ、知识引入:前面已述,核酸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控制生物的遗传,DNA 如何控制生物的遗传呢Ⅱ、知识新授: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概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概念关系:细胞细胞核染色体 DNA 基因(以字母A、a表示)。

课堂讨论:课堂小结,布置课外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二、遗传的基本规律(一)基因的分离规律教学目标:1、了解孟德尔及其研究工作,理解其研究成功的原因。

2、理解孟德尔的实验,掌握名词术语:表现型,基因型,测交……掌握基因的分离规律。

3、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生物个体分子水平),成套名词术语的教学。

教学过程:ⅢⅣⅠ、知识引入:前面讲了遗传物质,以及遗传物质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基因如何遗传,有何规律呢Ⅱ、知识新授:一、孟德尔及其研究工作:孟德尔(1822—1884),奥国人,1856—1864年进行豌豆杂交试验,1865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

该论文1900年被三位植物学家同时发现。

实验成功的原因:1、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相对性状差异明显,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自然状态下是纯种P157)2、从易到难。

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再对两对(多对)性状在一起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总结出基因分离规律P155。

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总结出基因自由组合规律P169。

)3、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注:孟德尔将“基因”称为“遗传因子”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子一代:F1 子二代:F2 杂交:×自交:雄:雌:P:高×矮F1:高F2:高矮3 : 1概念: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代谢类型,行为本能等特征的总称。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内有相对差异的性状叫性状分离。

显性性状:杂种F1中显现的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杂种F1中未显现的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的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性状由基因控制。

概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D。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如d。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都是成对地存在的。

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而言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例Dd。

(理解非等位基因及其两种情况)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我们所研究的),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具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如DD,dd。

杂合体:由等位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如Dd。

结论: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

运用名词术语讲解分离规律的潘耐特棋盘表。

四、测交:杂种一代与隐性类型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P:高×矮F1:高矮1 : 1五、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分析潘耐特棋盘表中的F1配子栏目)。

六、应用:杂交育种,区别对待显隐性状,隐性性状的个体可稳定遗传,而显性性状的个体则要区别对待:纯合子可稳定遗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