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怎么培养创新精神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仅就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创新意识作如下论述: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
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以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觉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出来,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谢皮罗发现自然界水的漩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都起源于质疑。
可见,
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精神,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
比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从主题思想质疑,从语言运用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找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
例如《两小儿辩日》中有这样两句:“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质疑:凭我们平常的经验,两个孩子说的似乎都有道理,但两人的结论又是矛盾的,谁对谁错,或者都说错了,为什么?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
表现在课
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的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
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标准答案”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前、超群、超常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
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曲直、优劣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的萌发、生长、成熟的过程,其意义绝不是某一问题的答案是非正确所能代替的。
三、启发创造想象,诱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实现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
例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学生明白了人类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再告诉学生,人类研究动物,利用动物的某种特点进行发明创造,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鲨鱼等海洋生物的特点,研制了潜水艇,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特点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
想发明某种事物为人类服务。
这样从模仿入手,通过相似特征的组合,进行适当的开拓和延伸,使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合理。
四、挖掘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品质
在各种人格特征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介绍名人成功的故事,如司马光、童第周、牛顿、爱迪生、詹天佑、爱因斯坦等的故事。
这些课文,极富创新教育因素,语文教师应尽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教育学生学习名人的信心、恒心、精神和意志,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及敢于创新的勇气,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系统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勤思好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适应新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作者单位:四川省平昌县青云小学 63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