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题库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教育心理学虽然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就其研究对象而言,仍有争议。
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定义和三种看法。
(1)宽泛的定义,以潘菽《教育心理学》的提法为代表,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以这样的观点看待教育心理学,目前仍然很流行。
缺点是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2)非宽泛的定义,即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的探索。
在非宽泛的定义中,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
其中一种观点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学看成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
非宽泛的定义中的第二种观点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盖奇(N.L.Gage)为代表,他在编写自己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时,却是明显以教师的教为主线来安排教材的。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在这一时期,人们已认识到运用科学的心理学观点和方法能够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但是其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原理去解释教育问题,研究方法也有机械主义和简单化的倾向。
(二)发展时期(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末):此时,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学科心理学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三)成熟时期(20 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20 世纪60 年代以后,是建立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日趋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并开始以人的学习与发展为理论基础,以教与学过程的科学研究资料为事实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这是所有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都应遵从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其应用学科性质决定的。
遵循这一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并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心理问题。
(4)发展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要遵循发展性原则,一方面要求研究者针对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动态的探讨,另一方面要求所做的一切研究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
4.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各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答:(1)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它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结合其他方法进行,使用起来方便易行。
但是观察不是一种很严密精确的方法,应用观察法只能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某些自然的外部表现,而不能对心理活动的进行施加影响。
同时观察者所获得的资料,难免带有主观的色彩,因而影响其准确性。
(2)实验法。
研究者在运用实验法时可以主动地创设情境、控制条件,而不是被动等待;实验结果在同样条件下具有可重复验证性;可以确定因果关系。
由于实验法的上述特点,因而它成为心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在运用实验法时更多地采用自然实验。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可根据研究者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设计问题,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调查的结果既可进行定性分析,也可进行定量分析。
调查法的缺点是调查结果依据的是被试的主观回答,与实际情况难免会有一定偏差,为弥补这一缺陷,常常要做大样本调查。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的优点是可以使研究者充分考虑每个被研究个案的特点,并能提供这些个案心理发展的具体资料;其缺点是研究结果所依据的样本较小,因而代表性较差。
(5)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的优点是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随时随地对一些典型经验加以总结,所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可靠;其缺点是成果的质量受到教育者自身素质和理论修养水平的限制,难以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5.什么是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1)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生理方面,身体的发展是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后边缘。
(2)阶段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从而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3)不平衡性。
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表现在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和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6.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答:皮亚杰一般把儿童心理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2)前运算阶段(2~6、7岁)。
这一时期,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其特点主要由以下几个: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在本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
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包括具有守恒性、摆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为命题运算阶段),接近于成年人的思维。
7.加德纳把人的智力分为哪些类型?其理论给教育的启发是什么?答:他认为智力有八种形式: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不能说上述八种智力哪一种重要,哪一种不重要,只能说八种智力在个体的智力结构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所以,不能说谁更聪明,只能说他在哪个方面聪明。
智力是多方面的,智力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标准当然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8.强强是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无论参加什么活动,他都十分积极主动,精力旺盛;平时他做事很急,想干什么就立即行动,想要的东西也必须马上得到,否则会坐立不安;他做事有闯劲,但时常马马虎虎;他待人大方,热情直率,爱打抱不平;他喜欢别人听从他的支配,否则便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事后虽也后悔,但当时总是难以克制。
(1)根据强强的上述行为表现,你认为强强基本上属于什么气质类型?为什么?(2)如何根据小学生的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答:(1)强强属于胆汁质。
因为强强十分积极主动,经历旺盛,属于兴奋型,但是时常马马虎虎,说明有点不平衡性存在。
(2)对胆汁质的学生不宜针锋相对地去激怒他们;胆汁质儿童,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便会表现出一些病态倾向。
胆汁质儿童的极端化发展是可能出现一些攻击和破坏行为。
因此,教师要更多地关心这种气质类型学生的情况和问题,采取一些特殊措施,防止病态倾向发展。
9.学习的含义是什么?答: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10.比较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异同。
答:相同点是二者都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但联结学习理论的观点是:反对唯心主义,强调环境影响,注重研究行为;强调客观研究,注重实验研究;接受进化论思想,强调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共同性与连续性;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是习惯的养成;强调外部强化的作用;行为学习理论对行为矫正、课堂管理与教学过程本身都有巨大的影响。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习需要学习者组织新信息,并将它们与原有的知识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联系起来。
11.什么是学习迁移?举例说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各种迁移的现象。
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在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当儿童已经学会和邻居的几个儿童一起玩时,他就会用这些已经学会的本领来交朋友,同其他儿童进行合作;如果爱整洁已成为儿童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则作业方面爱整洁的习惯也会表现在生活的其他方面。
12.比较各种学习迁移理论的异同。
答: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心理官能、提高心理官能的能量作为教学的重点。
该学说认为学习的内容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训练心理官能。
它还认为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应该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
也就是说,在两种学习中存在着相同的成分或因素时,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
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被称为概括原理说或概括化理论。
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观点。
他们认为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学习的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地发现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较早考虑认知结构与学习迁移问题的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皮亚杰主要考虑的是逻辑结构在学习中的迁移,他认为学生一旦掌握了逻辑结构就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13.举例说明如何利用认知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答: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也就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这些策略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存储、保持和提取。
一般可以把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例如将所学的知识先用实验证明,再写成报告,与人讨论及向别人讲解等,这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14.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答: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从功能上来看,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是用于发出行为的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或转换,做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