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看上去很美的观后感

看上去很美的观后感

看上去很美的观后感《看上去很美》是六七十年代一部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影片,看完《看上去很美》,你都有什么感想呢?下面将由我告诉大家看上去很美的观后感,仅供大家参考!看上去很美的观后感(一)《看上去很美》其实是王朔的小说,而且似乎是最后一部,我在大学的时候就看过了。

电影既然王朔也参与了,那就也该忠于了原著的精神。

不过我看原著基本就没看太明白,这次看就更觉得和原著有些地方不象了。

比如电影里把时代感的东西(就是70年代)给淡化了许多。

但方枪枪的小演员的长相就和王朔是一个模子扣出来似的,这和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发掘了夏雨这个小姜文是一个道理。

本质上,这类电影都是70一代人在掌握了社会话语权后怀旧的举动,和曾经传播很广的70一代的游戏啦,零食啦,电视剧啦等等是一样的,这不,这几年同样的文章都题目被改成了80一代,可见的确是话语权问题。

原著和电影对我来说都比较晦涩,我的解读,就是这个幼儿园其实就是中国那个时代的缩影,所有的小朋友都整齐划一,老师作为权威的象征,竭力把小朋友们给训练的丧失个性,比如淡化了语言交流,用哨音代替,一声哨音就过来洗屁股,毫无隐私可言。

吃饭的时候要添饭不能说话,要举手示意。

早起后必须集体拉屎,吃饭前必须先尿尿。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还用小红花作为激励。

这些和我们曾经的时代不是一样的吗?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被这么要求的吗?而方枪枪会自己思考,懂得隐私,洗屁股的时候知道哭。

于是是理所当然的坏孩子,方枪枪被孤立了。

后来他自己跑来跑去,爬在石板上,外面隐约传来了老师的呼喊。

——那个时代啊。

也可能我解读的太离谱。

其实或许就是象前面说的,在70一代人掌握了社会话语权后,他们怀旧了。

那个无忧无虑的幼儿园时代。

大恶魔李老师的角色尽管演的很好,可我觉得演员的相貌不象原著,记得原著里说的那个家伙是个虎背熊腰健康的象奶牛的人,应该类似与欧美女人的身材。

而这个李老师就不是了。

而且抓恶魔一段,我更喜欢原著里小孩子爬出去报告解放军去抓特务。

说到美女,那个唐老师就非常漂亮了。

不过剧里最漂亮的小妮子则是北燕和南燕,真是小美人胚子,连走路都透出来个优雅。

不过影片中大量的男女孩露出屁股和生殖器的镜头或许有些问题,因为尽管在中国日本这样的亚洲国家会觉得无所谓,可是按照欧洲法律,似乎这该算儿童色情来着。

——据说影片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奖,似乎没法律问题。

就是这些感受了。

不过这个影片也购起了我对幼儿园的回忆,我也是住过长托的。

天天都住在幼儿园。

看上去很美的观后感(二)《看上去很美》是六七十年代一部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影片,当时我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表面现象和本质一定截然不同,结果不出我所料。

剧中的方枪枪一颗天真无邪的的童心就被那个年代李老师泯灭了,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剧中的许多情节值得我深思:李老师是孩子的"最高统治者",一声令下,要求孩子乖乖顺从,听从她的指挥,否则将严加惩罚。

李老师冷酷无情,高高在上的神态,令所有的孩子望而生畏。

她教育孩子必须按她的规则游戏进行,循规蹈矩。

如果孩子做到,就能得到用她的奖赏——一朵漂亮的小花。

虽然是一朵小花,但是在孩子心目中小花是神圣的。

而方枪枪活泼、好动、调皮、捣蛋,有时也挺可爱。

他有个坏毛病,自理能力特别差,不会自己穿、脱衣服,还经常尿裤子。

李老师认为他是"坏孩子","眼中钉"。

方枪枪曾努力尝试多次,想得到老师的小花,但是李老师全盘否定。

李老师从不欣赏他,还把他禁闭起来,这让他很失望。

当然李老师对孩子严格要求,是为孩子后路着想,但是要严而有度,特殊孩子,特殊对待。

像方枪枪这么大的孩子,拉屎、撒尿,并不是孩子自我控制的,是孩子身体发育的一个过程,尿裤子是很正常的事。

李老师却对他严加管教,从此使它变得孤僻、专横霸道,产生了一种报复、反抗心理。

造谣说:李老师是"大妖怪",还鼓动全班的小朋友,趁李老师熟睡时想出幼稚的办法对付她,我认为李老师罪有应得。

作为孩子的老师,树立形象至关重要,幼儿园生活本来是丰富多彩的、幸福的、快乐的。

李老师却扮演一个可怕的大猩猩角色,让所有的孩子都害怕得不得了,孩子睡觉也做噩梦,吓得魂不守体。

这部影片折射出当时那个年代孩子的童年生活暗淡无光,没有自由,没有幸福,更没有快乐!我认为现在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幼师的素质提高了。

作为幼儿园老师应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不但吃、喝、拉、撒要关照好孩子,而且要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孩子年龄较小,模仿力特别强,孩子就是老师的影子,老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处处给孩子做个好的表率,老师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孩子做的不对时要及时矫正,对做的好的要多表扬、多鼓励,学会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充满自信,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愿望、兴趣、爱好。

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结果会适得其反,从而扼杀孩子的天性。

也不能随意挖苦、讽刺孩子,更不能用武力来解决。

"我班也有一个的"调皮大王"孙宗钡,每天老师叫他的名字最多,他给老师的印象特别深,上课不听,下课除了惹张三,就是惹李四,三番五次说教,也不见效。

但是他有个优点:做错了事能勇敢的承认错误,和老师告饶,脑子也挺聪明。

又一次他因做操不认真,我就让他站到一边,觉得不顺眼,命令他去卫生间拿颜料瓶,让他摆在外面的窗台上。

他真有办法,用一个小筛子一次把七、八个瓶子全拿了来。

刚才我还生他的气,觉得他捣乱,看他那可爱的样子,我笑着竖起大拇指:"孩子,你真有办法!"接着,我奖给了他一朵小红花,他高兴地跳起来。

以后的日子里,他慢慢地规矩了许多,做操也比以前进步了。

由此可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孩子存在个体差异是正常的。

作为老师要允许孩子大胆尝试,及时给孩子鼓励,增强孩子自信心,保护孩子自尊心。

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因材施教,张扬个性,使孩子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

看上去很美的观后感(三)《看上去很美》:一个叫方枪枪的男孩被父亲送进幼儿园,从天真活变得狡黠孤僻,最终,"逃"出幼儿园,在锣鼓喧天里呆呆地望着戴着大红花兴高采烈的从身边走过的人群。

幼儿园对他或许已成为回忆,而对于他的教育生涯这仅仅是个开端。

中国教育美吗?电影之后看到这个问题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国教育"一刀切"不讲个性、扼杀儿童天性......但我更愿意先从社会视角去看中国教育。

首先就说个性,影片的背景应该是改革初期,此前社会过于突出集体,强调一致已是不争的事实,讲求个性恰恰是当时社会所难以接受的,放在这个大框架下,"一刀切"与"个性"不是首要问题。

就当时乃至今天在大多数学校,教师管理着庞大的班级,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不准一刀切,必须因材施教,那么教师的工作与负担何时是个尽头。

如果真一刀切也就算了,可美其名"一碗水端平"促进教育公平。

可影片中一位很有派头的家长到校看望孩子时,像领导视察般指指点点,老师们则一个个唯唯诺诺,当问及"这孩子(方枪枪)咋没小红花"时,马上就"明天大家都有一朵小红花"。

这种现象荼毒至今,远甚于"一刀切",孩子最终会有自主意识,"一刀切"切不断孩子的成长,而这种另类的"区别对待"给孩子们贴上了无形的标签并深深影响着今天的教育公平。

刚说到小红花,则不得不提所谓的"评比",人们私下里常说"人比人,气死人",可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它确有"奖掖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可我们把这些东西强加给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其激励作用或许会大打折扣,至少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而事实上,我们社会上评比之风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时代再变,不变的是评比,即便是梁山兄弟还排座次呢,后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再近些是空前激烈的竞争压力,于是就有了标准,条条框框的规矩,别说是教育,社会自身也被这些东西绑架了。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影片中就四合院改造的幼儿园,近百名学生却只有一名园长两名老师,除了床与桌椅,教学娱乐设备寥寥。

其条件相对于当时也算不错。

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96年前后(我们那里农村孩子基本没有幼儿园可上(现在似乎也是老样子)),我去了"学前班(算是小学前的缓冲吧)"我也像方枪枪那样被父亲交给老师(却没他那么幸运,要走读,单程两公里),当我被领进教室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根才支起的木柱(后来才知道是防止下雨房屋倒塌),一群小朋友正高兴地跺着脚和老师一起把地上新铺的泥土踩实......总有人不厌其烦地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可当我们经济上创造举世瞩目的奇迹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百分之四的许诺却始终是一张空头支票。

老百姓自己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当他们勒紧裤腰带把孩子送进学校是时,孩子们受的教育,是不是让那些"高度重视"的听起来很美的人心里很美?你百般无奈,可大势如此。

我们可以用新的教育理念指点教育批评社会,可社会确实现实的。

如果我们脱离社会环境妄论教育,是不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从社会视角,不好说也说不出中国教育美不美。

当然,我们不能苛责社会,社会毕竟是人的社会,人的要素不可忽视。

先说说我们的教师。

人们一再批评中国教育手把手、一刀切、规矩、灌输......但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教育更利于大多数人快速高效地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与技能,能过为学生打下较好的基础。

正如:九尺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那一筐土,没有学会走,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又谈何筑九尺台,行万里路?就像影片里老师教孩子们洗手穿衣服教他们基本礼貌给人道歉,我们是不是也要他们去搞什么诱导和因材施教呢?问题在于我们对前者太过拘泥了:吃多少饭、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上厕所之类的事情都要统一,似乎有些吹毛求疵。

而后者所关心的如何因材施教诱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不同阶段侧重有所不同,至少需要学生先有一定的自主意识才有意义,早期教育是磨刀阶段,应侧重基础,过于强调诱导启发,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相当有限的,而用更多的时间打基础则磨刀不误砍柴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