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精品

社区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精品

《社区工作》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6年修订)课程编号:080213英文名:Social work of Community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前置课: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后置课:家庭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社会问题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学分:3学分课时:54课时(其中课程实习21课时)主讲教师:许爱花等选定教材:周沛.社区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课程概述:社区工作是现代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和主要方法之一。

本课程从纵横两个方面介绍社区社会工作的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和价值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介绍社区研究、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针对我国正全面推进社区自治和社区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立足于中国本土性社区工作的历史和社区建设的现实进程,借鉴西方专业社区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当代社区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模式、内容、方法、过程和发展趋势作出回答。

分析了社区工作的主体即社区工作者的角色、素质和构成。

介绍社区照顾与社会保障这两个社区社会工作的工作重点与运作过程,对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工作原则和方法分别详尽分析。

本大纲适用于本科社会工作专业。

教学目的:通过《社区社会工作》课程的学习,了解社区,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界定、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掌握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社区社会工作的模式、社区工作的一般过程和专业方法,重点把握社区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阶段与方法;明确社区组织、发展的功能和目标、社区服务的基本内容、我国社区服务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模式,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和社区照顾、社区保障的意义。

理解专业社区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角色和素质。

教学方法:本课程授课内容采用多媒体授课。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专业理论和专业价值观,另一部分是实施专业过程的方法技能。

作为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它不但去“想”,而且要把社会工作服务社会与人群、创造和谐与美好社会的理想付诸“行动”。

因此,它就不止于“纸上谈兵”,而是努力通过实干,达到人人共享社会福利、实现社会福利的理想目标。

社区社会工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到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开展实习,使学生亲身实践课堂上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原则。

其形式是集中式实习,将社区社会工作的价值、知识与技巧整合、内化到工作者的工作行为中,转化为实际的服务。

学生以不同程度获得一定的锻炼,达到实习目的即与目标人群工作相关知识、方法和技巧以及态度的获得。

各章教学要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社区与社区工作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社区涵义、社区特征、社区分类、社区的基本功能。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区与社区理论一、社区的界定和构成要素二、社区特征与分类三、社区与社会工作社区是一个工作环境;社区是影响社会政策的基地。

四、社区功能1. 经济生活功能2. 社会化功能3. 社会控制功能4. 社会参与功能5. 社会福利功能第二节社区工作一、社区工作的内涵与界定二、社区工作的目标1. 社区工作目标的分类2. 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三、社区工作的对象与功能社区工作的对象:地域社区;功能社区。

社区工作的功能:社区服务的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功能;配置社区资源,促进人的发展功能。

四、社区工作的特征政府的导向性与社区的自主性相结合;社区工作的专业性与群众参与的广泛性相结合;工作目标的综合性与工作内容的多样性相结合;工作性质的福利性与工作方式的服务性相结合。

思考题:1. 什么是社区?社区的基本要素有哪些?2. 什么是社区工作?社区工作的目标是什么?第二章社区工作发展的历程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要求:社会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活动,不仅需要社会工作者个人的经验和领悟,而且需要系统理论的指导。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史,并对我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区工作的早期发展一、工业革命初期各种慈善活动对社区工作的推动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英、美的社区睦邻运动。

二、近、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立法对社区工作的发展德国的社会安全制度;英国的社会安全制度;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战后社区工作内容的多元化一、联合国倡导的社区发展运动社区发展运动的内涵、主要目的、基本原则二、美国的社区发展合作组织简称CDC有时也称“邻里发展组织”、“经济发展公司”。

在政府支持下,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计划结合起来,开办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穷人收入。

属于非营利组织。

为穷人提供服务。

特征分析。

三、英国的社区照顾1. 社区照顾的提出2. 社区照顾的具体形式四、德国的“邻里之家”“邻里之家”是德国社区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分散于德国的各大城市。

“邻里之家”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的社区服务机构,但其服务活动得到了政府的资助与监督。

五、其他国家的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定义、社区矫正的方式方法。

六、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社区康复第三节中国的社区建设一、中国古代社会救济思想与实践1.古代社会救济思想2.中国传统的社会救助结构和力量3.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二、20世纪上半叶乡村社区建设运动1.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三、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社区社会工作以及当前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客观必然性四、20世纪80年代的社区服务五、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建设的历程思考题:1. 工业国家社会安全制度建立的意义是什么?2.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当前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意义。

第三章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掌握社区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和价值体系,,理解社区社会工作中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平。

第一节社区工作的价值观一、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1. 人的价值与尊严2. 社会正义3.助人自助二、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1. 以集体取向的人的价值和尊严2. 以制度取向的社会正义3. 以民主取向的社会参与4. 以互助取向的助人服务5. 以社会行动取向的工作策略第二节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一、基本原则概述二、基本工作原则1. 以社区发展为主要目标2. 根据实际条件制订工作计划3. 强调居民参与4. 尊重社区自决5. 开展广泛合作思考题:1. 谈谈你对社区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理解。

2. 结合实际,分析社区工作的原则。

第四章地区发展模式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地区发展模式的含义,地区发展的任务、策略,掌握地区发展模式下工作者的角色和方法。

第一节地区发展模式概述一、地区发展模式的概念杰克·罗斯曼的定义;联合国的定义;联合国的定义;我国地区扶贫的概念二、地区发展工作模式的基本假设1. 关于个人的假设2. 关于社会构成的假设3. 关于行动动机的假设4. 关于发展和变迁的假设三、地区发展模式的目标1.任务目标2.过程目标第二节地区发展的任务和策略一、地区发展的任务二、地区发展模式的策略1.基本的策略方针2.具体的策略措施第三节地区发展模式下工作者的角色和方法一、社会工作者在地区发展模式下的工作角色启发催化者;支持鼓励者;协调联络者;资源中介。

二、社会工作者所用到的工作方法1.进入社区阶段的方法2.社区研究调查的方法3.建立和发展居民组织的方法4.社区项目管理的方法第四节地区发展模式的讨论和启示一、地区发展模式的讨论二、地区发展模式对我国农村扶贫和城市社区建设的启示思考题:1. 什么是地区发展模式?地区发展模式的策略有哪些?2. 地区发展模式下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角色是什么?3. 结合实际分析地区发展模式下社区工作的方法。

第五章社会策划模式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社会策划模式的任务、策略,掌握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策划模式概述一、社会策划的含义社区状况、社会策划定义、介入目标二、社会策划的理论取向1. 变革传统2. 政策分析传统3. 社会学习传统4. 社会动员传统三、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假设1.对问题成因的分析:缺乏技术和规划2.基本假设:理性第二节社会策划的功能、特征一、社会策划的功能二、社会策划的特征1.理性化2.自上而下的改变3.控制及指导将来三、社会策划的内容四、社会策划的案主五、社会策划中工作者的角色1.技术专家2.方案实施者第三节社会策划的基本原则和过程方法一、社会策划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效益性原则3.权变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二、社会策划的过程1.认清自己2.认清社区3.制定社区工作计划三、社会策划模式下的工作策略1.收集社区问题的有关资料2.分析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3.决定解决问题的优先次序4.形成方案,并加以实施第四节影响社会策划的主要因素一、社区经济状况二、社区政治文化三、政府体制思考题:1. 什么是社会策划?分析社会策划的特征。

2. 联系实际分析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步骤。

3. 浅析社会策划模式的下的工作方法。

4. 社区工作者在社会策划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第六章社会行动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社会行动的涵义、目的、工作策略,掌握社会行动中工作者角色与工作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行动的涵义一、社会行动的概念1. 社区状况2. 社会行动的定义二、社会行动的道德基础三、社会行动的现实基础1.社会上存在着被压迫的少数群体2.个人自由及人权受到保障3.拥有自由的新闻媒介4.群众缺乏政治参与渠道5.社会和政府的宽容四、社会行动的本质社会行动的本质、社会行动不同于社会运动、社会行动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参与过程.五、社会行动的基本假设1.当权者对贫困群体的了解及关注不够;2.彼此缺乏交流沟通,无法反映各自的需要。

3.可能存在不公平的资源分配及决策权分配不均。

六、新社会行动的特点1.新社会行动不但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过程。

2.行动的群众是行动的主体。

3.群众可以由支持者、参加者随时转变为决策者甚至领袖的角色。

4.新社会行动不重视和依赖新闻媒介的支持,只重视群众用自己的赤膊上阵及智慧韬略直接向当权者施压及抗争。

5.新社会行动介入的事件通常极具有争议性。

第二节社会行动的策略和原则一、社会行动的策略1.对话性行动2.抗议性行动3.对抗性行动4.暴力性行动二、运用社会行动策略时必须考虑的因素1.群众的资源2.群众的投入程度3.社会氛围4.事件的性质三、社会行动的原则1.循序渐进,先礼后兵。

2.赢得让步为至上目标。

3.以和平手段换来公众的支持。

4.环环相扣,步步相连。

第三节社会行动的介入目标.功能.方法和步骤一、社会行动的介入目标任务目标、过程目标二、社会行动的功能1.帮助解决具体问题2.提升居民的自我意识和能力3.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三、社会行动中工作者的角色倡导者、行动者的角色四、社会行动的介入方法1.从群众最关切、最急迫的具体问题切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