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抗生素(药物化学)

3.抗生素(药物化学)


H H H O N S CH H3PO4 3 O N CH3 O COOCH2CCl3
H H H OH N S CH2 O O N CH3 COOCH2CCl3
H H H N S O O N
PCl5
CH3OH
H2O
H2N
H H N
S CH3 COOH
CH3 COOCH2CCl 3
O 7-ADCA
O O O N
六、存在的问题:滥用--耐药性
青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用于 农业,如猪的病毒性肺炎。 饲料中加入少量金霉素、土霉素可使幼
猪、鸡等生长加快 在动物的肝、肉、脂肪等中残
留抗生素
• 我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 国家之一。
• 2011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抵 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 可用”。
3
CH3 COOH
• 3、鉴别 • (1)异羟肟酸铁盐反应 • (2)钾盐焰色反应:紫色
【用途】
G+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 优点:安全、价廉、疗效确切 缺点: 代谢快-------如何解决 过 敏-------皮试
不耐酸-------耐酸的青霉素 不耐酶-------耐酶的青霉素 窄 谱-------广谱的青霉素
治疗阿米巴痢疾
心脑血管疾病:洛伐他汀
酶抑制剂:克拉维酸
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
刺激植物生长:赤霉素
四、分类(按化学结构)
β-内酰胺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
氯霉素类
利福霉素类
其他类
五、作用机制
影响蛋白质合成
核糖体
抑制细胞 壁的合成 损伤细胞 膜
荚膜
菌毛
细胞质
中体
抑制DNA、 RNA合成
头孢氨苄
H2N
N H H H H S
O O H2 N O N H H S
OH Cl
头孢克洛
N H H
酸性功能基的杂环替代, 使蛋白结合力增强, 在血浆中半衰期长, 长效抗生素。
H2N N S N N H O O N H H S O O N S N N CH3 Na O ONa
H3CO
• 3位含有带正电荷的季胺结构,与2位的羧 基形成内盐,增加了药物对细胞膜的穿透 力,作用迅速。 第四代头孢特点
对G+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或较低,对G-的作用 较为优异。主要特点为:抗酶性能强,抗菌谱广。
对G-的β-内酰胺酶抵抗力较弱,较 易产生耐药性。
(二)改造部位
β-内酰胺 酶稳定性 COHN H H S R O N 抗菌活性
抗菌谱的 决定基团
CH2OCOCH3 COOH
抗菌活性 药物代谢
(三)改造及构效关系
H H H N S O O N H OK CH 3 CH 3 O
天然青霉素是从霉菌属的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得到,共
有7种,包括青霉素G、F、X、K、V、N及双氢青霉素。
O R 6 H O H NH 5 S N 3 H 2 O
O N H O
青霉素的稳定性
OH
四元环骈合五元环 结构扭曲不共平面
H H S N H COOH
青霉胺
② 弱酸性(分子内重排 )
H N O O N S CH3 CH3 COOH HOOC S N N CH3 CH3 COOH 青霉二酸 pH=4 O N HN O S CH3 CH3 COOH
③ 碱性条件或酶
(2)聚合反应
H H H R N S CH3 HO O N CH 3 O COOH O O S CH 3 R N H N CH3 O O R N H HN COOH n S CH
(二)分类
• 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
6-APA
青霉素类
7-ACA
头孢菌素类 【结构特点】1-5
非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
• • • • 碳青霉烯 青霉烯 氧青霉烷 单环的β-内酰胺
(三)作用机制
作用 机制
结合
黏肽
细胞壁
黏肽D-丙氨酰 -D-丙氨酸
黏肽转肽酶
(维持细菌胞浆高渗状态)
• 青霉素和肽聚糖的 末端结构构象类似 • 竞争性地和酶活性 中心以共价键结合 • 构成不可逆的抑制 作用
NH2
R1 O
H H H S N N O O
R=
NH2
CH3 CH3 O R2
HO
COOH
SO3H
(二)半合成青霉素的一般合成方法
• 原料:6-APA
• 1,酰氯法
NH2.HCl Cl 6-APA O H
O N H NH2 O
H H N
S
CH3 CH3 COOH
2,酸酐法
O H H3CH2C N O N O O H H3CH2C N O N O N H NH O O H H N OH ClCOOCH CH 2 3 N(CH2CH3)3 H3CH2C N O S N O O CH3 CH3 COOH NaOH H3CH2C N O N O H N H NH O O H H N S CH3 CH3 COONa H O O NH O O O CH3 6-APA NH O
• 3. DCC法
NH2 OH O 6-APA DCC H O N H NH2 O H H N S CH3 CH3 COOH
ONa O
3
O N H
O N S H H
H CH3 ,H O 2 CH3
N O
苯唑西林钠 Oxacillin Sodium
结构特点:根据电子等排原 理以(zaozi002)唑环取代侧 链苯环,同时在C-3和C-5分 别以苯基和甲基取代,其中 苯基兼有吸电子和空间位阻 的作用。 稳定性:本品在弱酸性条件 下,经水浴加热30分钟后, 重排成苯唑青霉烯酸,在39 9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五)过敏反应
• 主要抗原决定簇: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生 物合成时裂解生成一些青霉噻唑酸,与蛋 白的结合物。 • 次要抗原决定簇:其他分解产物如青霉醛、 青霉胺等。 • 另外,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中β-内酰胺 环开环自身聚合生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也可 诱发过敏反应。
二、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
• 青霉素钾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概述
(一)基本结构
不稳定性 药效基团
3
2
常见母核
6 5
O 4
6 5
N
1
单环-内酰胺
X4
3 2
X4
3
7
6
X5
4 3
N O 7 1
O 7 1
N
2
O 8 1
N
2
X = S 青霉烷 X = O氧青霉烷 X = C碳青霉烷
X=S
青霉烯
X=S
头孢烯
X = C碳青霉烯
X = O氧头孢烯 X = C碳头孢烯
第三章 抗生素
Antibiotics
概述
• 一、发展 • 二、定义 • 三、作用 • 四、分类 • 五、作用机制 • 六、存在的问题
概述
• 一、发展
• • • • • •
1928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 1929年,Fleming发表论文 1935年,Florey、Chain开始研究抗菌物质 1939年,Chain分离到青霉素 1940年,发表论文于《柳叶刀》,三人见面 1941年,临床用于一个划破脸伤口感染的病人 同年,二人前往美国,青霉素工业化 • 1942年,美国20家公司可以生产
• Ⅰ、7位的酰胺侧链,决定抗菌谱,增加抗 菌活性。 N O OH CH
N N N N N O O N N H H H S S S
3
O O O N
OH CH3
H2N
N H H H H S
头孢噻肟钠
• 注:7位引入顺式氨基噻唑肟,提高对酶的 稳定性,扩大抗菌谱。 第三代头孢特点
• Ⅱ、7α位引入甲氧基,称头霉素类,增 加了药物对酶的稳定性。
OH CH3 ,H2O
H2N
N H H H H S
头孢氨苄 Cefalexin
干燥状态稳定。强酸、强 碱、加热及光照均易水解; 在温度升高和湿度加大的 条件下易生成高聚物,引 起过敏反应的发生。 本品口服对呼吸道、扁桃 体、咽喉、皮肤、软组织 和生殖器官等部位的感染 有效。
头孢噻肟钠 Cefotaxime Sodium
O O S O N N H H3C O H S O NH2 OH O
头孢西丁
• Ⅲ、5位S,用生物电子等排体-O-,-CH2-替 代时,影响抗菌效力,新型、广谱和长效。 • 氧头孢菌素 -O- • 碳头孢烯
-CH2-
• Ⅳ、3位取代基,既能提高活性,又能影响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性质。
O O O N OH CH3
O O CH3 N H O H H S N H CH3 CH3 COOH
O C2H5 O N H O H H S N H CH3 CH3 COOH
非奈西林
奈夫西林
2. 耐酶青霉素
H3C CH 3 S CO NH O N COOH
2. 耐酶青霉素
• 思路:6位酰胺侧链上引入空间位阻大的基 团或6α -H用-OCH3取代,保护β-内酰胺环 不被β-内酰胺酶进攻。
结构特征与稳定性
本品α位的顺式甲氧肟基对β内酰胺酶有高度的稳定作用;在光照 下会发生顺反异构体的转化临用前 加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立即使用 2-氨基噻唑基可以增加药物与 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和力 本品具有耐酶和广谱的特点,用 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 骨和关节、皮肤和软组织等部位感 染的治疗。
青霉素的发现—细心与协作精神的胜利!
• 二、定义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或用化学方法合成的相同或类似物,在低 浓度下对各种病原性微生物等有选择性杀 灭、抑制作用而对宿主细胞不产生严重毒 性的药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