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结
揭世弊,思所出;为人、治国、用兵之道,巧述以例,贯之以矛盾相依之理;时抒己之道不为所用之愤…然此一切皆为一“生”字,故曰重死。
这是我对《老子》一书的概括。
(二)老子给后人的印象
老子其人有春秋说与战国说,前者较盛行,于此不做考证,暂取春秋说。
其时教育为高层统治者所垄断,其下层根本无机会读书史。
老子在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档案馆、图书馆中供职,他的眼界比一般人开阔的多。
今天,老子给人以极端冷静甚至无情的印象,其实这种印象是由于我们忽视道家与道教的区别而产生的,这是不符事实的。
因出有下:1道教是道家与佛教结合的产物。
汉末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道相争了很长时间(其实中国佛教依附于玄学),为了诋毁对方,传统的道家思想必然有变,而这时产生的道教表现得有些无情并一直延续至今,他们以老子为圣,所以老子亦不免给人留下了这种印象。
2上溯至《老子》——道家思想的源头,可看出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学是积极入世的。
老子虽不是无情的,但他确乎是冷静的。
博览群书,解读政治之后,人往往对世间采取冷静的态度。
(三)生之道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享受生命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看似文天祥等人不爱生命,为国献身,但为何如此?对胜朝的眷恋。
再分析一层可知其人生目标亦是享受生活),此乃人之动物性。
老子深知“反者道之动”(该思想可追溯至易经),祸福相依,矛盾融存。
万物到达极点会转变为其对立面。
因此,要事身先、利身后,取得成功要从内心与行动上将功劳推给别人,自足快乐自然就会在心中长存。
有人说,老学是虚伪之学,其实当我们读完《老子》,就会被该书折服,内心丝毫不觉它的虚伪,因为它讲自然变化的规律。
关于生与死,老子极其重前者,故曰重死。
但人在世上唯有无形体即死才可从根本上保全自己。
就此点说,死是最高意义的生。
试以印度佛教的生死轮回观点来看。
灵魂不灭,肉体轮回,唯有修炼才可超脱,那么纵使今生肉体解脱,烦恼不会消失,这里可见道家、佛教思想的冲突。
还有一点,道教希望永生不灭,而印佛教相信来生,此亦思想的冲突。
从节欲的目的上比较,儒家的目的是维护周礼,统治者唯有节欲人民才不至过分贫苦,阶级矛盾才不致尖锐,具有反动意义;老子是从“反者道之动”的思想出发,其目的是更久地享受生命,具有发展个性的革新意义。
(四)中心:道
道(“德”乃具体事物形成发生的规律,“道”是宇宙间最高规律)是《老子》的中心。
道是什么?万物皆循一定规律而生,比如树木是怎样形成的,刀剑怎样铸成……其中必有一定规律,上升至宇宙,其亦必有一定规律,此即道。
但道本身是无名的,所谓的“道”不过是“强为之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是此理。
举例来讲,我们的手机总是按照一定规律与道理发明生产的,但若不规定其规律与道理名字,恐怕谁也叫不出它名字吧。
依老子之说可推知世界有两个——我们所能感觉到的客观感性世界以及现象世界后的本质世界即道所在的世界。
这一点与柏拉图的思想颇为相似,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三种:理式世界、感性世界、艺术世界(后两种可等同于老子的现实感性世界)。
第一世界可与老子的道之世界相当,第二世界是前者的影子,而第三世界是影子的影子。
柏拉图贬低了后二界,而老子似乎并未做这种等级的区分,并以感性世界为始或
为据去推出理性世界的存在。
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柏拉图是为了维护贵族统治,与孔子一样是守旧反动的。
后来柏、老思想均经过改变(或说异化),对宗教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儒家则没有产生宗教。
(西汉时儒家主要有两派,其中一派有建立儒教的倾向,但被带有理性思想的另一派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