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郭敬明小说摘要:从作为80后的郭敬明以其忧郁的风格进入文坛,文字里透出的温情时不时就牵引出读者内心深处的寂寞,细腻的笔触让人感到逝去的青春就在昨天,勾起读者对青春的缅怀,更是让正在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们觉得仿佛找到知音。
就在对郭敬明狂热追捧的同时,更是有另外一种与之不同的声音传来,很多人表示的对郭敬明的不满,其负面言论接踵而来。
到底在蓝天下生存的芸芸大众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读郭敬明及其笔下的文字,就让我们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分析一下,然后再做定断。
关键词:青春梦象牙塔20世纪末到现在,青春读物成为了图书市场上的一大热点,郭敬明无疑是青春读物出版市场的宠儿,几年之内新书不断,发行量之大让人惊叹,从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1995-2005夏至未至》到随笔《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一直到最新作品《小时代1.0 折纸时代》、《小时代2.0 虚铜时代》都拥有相当多的读者,以大中学生为主。
在2008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郭敬明以1300万元的版税收入蝉联中国作家富豪榜冠军。
排名与收入无疑显示了郭敬明的读者群是巨大的。
其新浪博客点击率高达128,922,307之多。
但是与此同时,反对之声也随之传来,不少学者毫不吝啬的痛斥了郭敬明,更是有人认为郭敬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抓住的现在社会的卖点,把自己包装成为偶像进行写作:形式大于内容,打动人心;自觉地装扮成为“青春偶像”拉近了成名的距离;扣住青春,也就扣住人心;背后有一批老谋深算、用心良苦的商业策划高手,实现利润最大化。
而就在这时,4月13日的广州偏偏上演了这样一幕: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门前,参加一场名为“心灵富豪学术交流会”的近20名专家、教授们在几分钟内将560多本书付之一炬,最先被烧的是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面对社会上如此大相径庭的两种态度,我们对待郭敬明该何去何从?先让我们细细品读一下,再定取舍。
一、飘逝的青春郭敬明的文本里阐释着“在时光的洪流中,在喧嚣之下,在孤独和寂寞的笼罩中渐渐成长”,本应该是天真无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充满烂漫的青春却呈现出一种灰色的基调,寂寞、压抑无一不充斥在作品整体气息之中。
但是细细品读之后会发现在对传统反叛的背后却是对纯真的渴望。
郭敬明小说中的主人公看似有一群铁哥们,但是无一不是在变迁与背判中成长。
“青春的欢笑和泪水是基本内容,温情地回首往事是其叙述姿态,美好日子的消逝和‘再也回不去了’是青春的一大主题,并以此来表达对生命、命运的感悟。
”【1】他的早期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是“成长”文本的典型。
林岚刚从大学毕业,有着未踏入社会的单纯、直爽和善良,慢慢的,在不知不觉中,天和地都变了样,到最后一直跟着朋友混需要人保护的小女孩,不得不独自勇敢地面对世界,与曾相知相守的恋人顾小北之间的纠缠在爱与痛的交织中早已物是人非,曾相濡以沫的姐妹最后冷酷无情各奔天涯,曾经生命中的欢笑都只能化作无法抑制的伤痛。
最后只能像文中说的“每个人都会变得世俗,这没法子改变,那些不愿意接受社会改造重新做人的所谓的理想小青年们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苏州河边仓库里那些所谓的艺术家门,看上去挺牛B的,一开口就跟你谈弗洛伊德问你是不是想杀了你爸娶你妈或者杀了你妈嫁你爸,其实还不是一样被蹂躏不能反抗?”从这个方面看《1995-2005夏至未至》也透着相同的气息:立夏和七七都是从小镇到浅川上学的好姐妹,时过境迁之后,七七背叛、欺骗了立夏,立夏与傅小司的纯真恋情也因种种变幻再也追不回来,傅小司与陆之昂不离不弃的友情最终只能彼此怀念,傅小司从“干净的笑容”到“落寞的笑容”中走向成熟,“哪怕耗尽生命,我都不能让时光倒流一秒。
我们输给命运翻云覆雨的手掌,摔得遍体鳞伤”。
郭敬明常用大起大落的情节纠缠友情、爱情和亲情来表现成长的历程和命运的沧桑,虽然在人物安排的和情节的设置上存在很多问题:《梦里花落知多少》中陆叙的死亡、白松的结局、以及《1995-2005夏至未至》陆之昂所选择的路、立夏的归宿都显得武断而生硬,蒋丽娟认为作者是“通过强制性叙述使故事朝既定的目标前进,他并不关心故事本身,只是想通过故事来表达对成长——时光——青春的理念:‘时光在掌心翻涌、升腾,最后归于平静,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和似水般温柔的年华’,成长里有快乐有伤痛,并总以美好日子的消逝为代价,种种变幻与沧桑到最终在念念不忘中被忘记,时间洪流让人心惊。
”【2】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作品从一开始就写满了林岚对顾小北的回忆,事实上顾小北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段感情的怀念。
而是整个单纯的校园生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个稻草在踏出校园时失去的时候,林岚又想在社会中在找到一根稻草,陆叙的出现实际上是“满足愿望的梦”。
以及立夏进入浅川上学之后,就生活在傅小司、陆叙、程七七等不属于她的世界的梦中。
“纪念我即将消失的青春……那是我的,也是我们所有人在年轻时候的梦境”。
【3】郭敬明选取了一个很好的描绘青春和成长的点。
现代都市中由校园文化熏陶出的学生们在充满梦幻色彩年纪早已对平淡无奇的校园产生麻木,当然正因为校园生活的平淡才为动人的遐想创造条件,而刺穿机械化的日程定当是撕心的痛,郭敬明为他的作品的盛行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市场切入点,把个人的记忆转化成一部分人的集体记忆,对理想的追求、对幸福的缅怀、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现代人对生活的感悟,更是为很多未经历沧桑世事的中学生提供一种对未来的想象。
80年代之后出生的城市孩子都是从幼儿园开始上学,然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其生活也是围绕这条主线纷纷扰扰,大家的生活很平安也很平稳,几点一线更是造就出平淡。
新时代下成长的孩子没有经历过战火,所以不知平安的珍贵,只是感觉到平淡的索然无味,因此也没有肩负捍卫平安的自觉;有的只是被强加使命的负重感,被道统禁锢的束缚,这样成长的孩子被父母禁锢在象牙塔中,听着童话长大,并且怀疑但是信仰着童话,寻找着童话;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去接触社会,拿着父母给的宝剑所向披靡,正当为自己的硕果举杯欢庆时,才了解到羽翼不是谁都有的,才知道每天出现在自己面前“肥腻的鱼肉”竟然是别人几代为之奋斗的目标,才知道自己的尊严、勇气、品位、高洁都是父母用东西给垫起来,自己的清高无非得益于命运的幸运,一直以来拥有的优越竟是命运的不公,上天的玩笑、别人眼中的罪恶罢了。
例如林岚在经历一系列挫折之后,对自己和朋友圈的重新认识:以前我总是觉得我们这帮人很牛掰,从小就跟着父母在社会上混,见过风遇过雨,撞过雪崩遭过地震,我以为我们已经看过了所有的世界,可是一个小茉莉突然让我觉得自己特傻逼。
我突然有种感觉,我二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一种自欺欺人的幻觉里面,而同我一起在这个幻觉里生活的还有顾小北闻婧微微火柴白松陆叙等等等等。
我们在梦境里横冲直撞撒丫子满世界奔走,永远天不怕地不怕。
可是突然间梦醒了,我看到自己想象之外的东西。
这就是生活。
想到这些,我相当沮丧。
一个出身低微的妓女都可以把他们的高贵撞得粉碎,小茉莉在最后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就是看不惯你们这种大小姐耀武扬威的样子?但你们花几千块钱去买一些没有任何用处的衣服的时候,我还在问我的父母要钱交学费。
当你们出入都有轿车接送的时候,我还要骑着自行车回家。
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么不公平。
对,我是鸡,我是妓女,可是又怎样呢!我是靠自己赚钱,我不像你们,在我看来,你们比我更低贱!城市固有城市的优越与执着,但就在在优越与执着的里里外外间也滋生着一种不光彩的东西。
二、伤感的语言文字郭敬明对于时光、生活以及成长的看法最终都化为一种安静的叙述,即使在小说《梦里花落之多少》和《小时代》是一种“痞玩”的风格,但描写到一些感伤的事情或者感悟的时刻时,叙述的节奏都明显放缓,力度也更强。
对于一个温情而寂寞的世界来说,似乎只有这样才更符合成长的情绪,才更能够表现对成长的叙述。
郭敬明是学影视技术的,常运用各种手法来追求一种画面感,例如:《小时代》中热闹而喧嚣的都市形象,“那金字塔顶端的贵族们,坐着奔驰S600L或者凯迪拉克SLS穿行在任何他们想要踏足的地方,他们把冷气开得足了又足,哪怕是在全球油价疯狂飙升的今天,他们也恨不得可以把自己的车子笼罩上一层寒霜,这样他们可以轻蔑的透过车窗玻璃,用眼角的余光打量着这个城市里生活在他们脚下的庞大人群。
而这些金字塔底部的人,每天都在自我安慰地期望油价暴涨或者房价大跌,让富人们的财富缩水,让穷人们称霸这个世界,虽然他们内心也非常明白,无论油价疯狂的飙升成什么样子,用不起油的,也只会是那些开着奇瑞QQ的小白领们,而那些开着劳斯莱斯的司机们,依然肆无忌惮的轰着油门。
”精妙的生活场景刻画极具视觉冲击力。
其中对感觉的描述最为出色,也最能体现他的语言功底。
这一方面得益于他及其敏锐的感觉和细腻的笔触,例如:“在每个笑容背后,我却有着只有自己才能感觉到得疲惫,如同用很薄很薄的刀片在皮肤上划出很浅很浅的伤痕,那种隐约但细腻持久的疼痛,有时会被忽略,有时候却排山倒海地奔涌到我的面前,这种身心的疲惫用一个隐约而持久的疼痛来作比喻,贴切而又传神;一方面是应用影视技术刻画感觉,追求画面感,“外滩一号到外滩十八号一字排开的名牌店里,服务员面若冰霜,店里偶尔一两个戴着巨大蛤蟆墨镜的女人用手指小心地拎起一件衣架上的衣服,虚弱无力,如同摸到毒药一样只用两根手指拉出来斜眼看一看,在所有店员突然容光焕发像借尸还魂一般想要冲过来介绍之前,突然轻轻地放开,衣服"啪"地荡回一整排密密麻麻的衣架中间。
外滩的奢侈品店里,店员永远比客人要多。
他们信奉的理念就是,一定要让五个人同时伺候一个人。
”【4】;又一方面是很容易让读者发挥想象而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如在描述自己孤独而没有恐惧地走在生命的河流中时,“那些在我生命中绽放过的花朵,那些在我头顶飞逝而过的流星,那些曾经温暖的诺言和温和的笑容,那些明亮的眼神和善良的任性,一切都成为我难以抚平的伤痕和无法忘记的纪念”,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孤独但又带着微笑的行者独自穿行在都市,脑海中回忆的是一幅幅温暖的画面,这种描述就像电影的镜头捕捉了一个个具有意义的片段把它们连缀起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与情绪。
随着郭敬明生活阅历的变迁,其作品不再定点于高中时代,而是打着上海的印迹来看上海,其中掺进的很多时尚元素,其笔下的人物也不再是稚嫩的高中少年,最近的作品《小时代》给我们展示了如今都市场景:“隆背后刚刚开盘的高端酒店服务公寓的外墙上,耀武扬威的贴着“世界在这,你在哪里?”以此挑衅所有的年轻贵族们。
在全国房价疯狂缩水的今天,上海的核心区域肆无忌惮的疯狂涨价并且日益飞扬跋扈。
静安紫苑6万多1平的露台房和翠湖天地的新天地湖景千万豪宅,他们像是乍弹一样,频繁的轰乍着人们心里对物质的承受底线”郭敬明的文本都笼罩着一种温情而寂寞的情绪,他多次把自己刻画成一个外表看似乖巧听话的孩子,而内心却充满寂寞与反叛,总是询问“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当然,他并不把反叛付诸于行动,而是隐忍于内心,他似乎认为即使付诸于行动又如何,即使反了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也不明白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