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生互动的指导方法与策略体系

师生互动的指导方法与策略体系

师生互动的指导方法与策略体系百色市那坡县民族中学刘世君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即师生共同交往互动。

交流互动亦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师生共同参与,互教互学的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师生互动能督促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师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掌握师生互动的方法和策略对教师而言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将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师生互动;教师;学生师生平等语文教学互动策略《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共同体”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交往互动新一轮全国性教育教学改革中,革除了陈旧的“满堂灌”,倡导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及创新。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成为教学的关键环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标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不仅体现“教学相长”,更是“学习成员之间多元、多边、多样的互动、互助、互惠的行为”。

教师只能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自发学习,也就是智力和情感都共同参与的学习,是最持久和最深处的学习。

”教师应以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为宗旨,授之以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基于此,“师生互动”就成为教学的关键。

所谓互动,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来往、相互帮助、共同发展。

即课堂有来往,来而不往非礼(理),无来无往,无道。

一、互动的意义1.师生互动能督促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教师在学生“动”的作用下,迫使自己不断钻研教材,不断领悟深化,在教学艺术上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学生触发教师,形成良性循环,在教学中体现出“教学相长”。

2.师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在语文教学中,若一味地就教材而讲教材,忽视方法引导,学生就只能获得死的知识,即所谓读死书、死读书,没有创新。

教师应授之以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3.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教师的“动”——方法指导的带领下,学生的“动”——自主合作探究的驱使下,学生即能形成赋有个性的学习技能,离开教师所谓的讲解分析,学生也能学习,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互动的方法1.师导——学生练师生互动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的练习扫除障碍。

如:文体阅读法指导:即按文学样式进行阅读方法分类指导,简称“文体阅读法”。

我们以散文为例,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主抓散文的神。

散文(1)识背景鉴赏(2)析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方法(3)辩形:理清所写材料(4)抓神:概括材料共同意项(5)品技巧、悟效果(修辞、语言、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等) 。

学生掌握了方法自然就能心领“神”会。

2.学生想—一教师导学生自己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教师应该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交流。

如:古文鉴赏方法,让学生过“三关”中的“文字关”,掌握古汉语各种语法现象,古汉语句式等。

老师可先通过对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分析,然后再让学生去做相应的练习后思考、交流灵活掌握各种现象。

例:古汉语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设问句、倒装句)现代汉语常式句成分结构为:(定语)主语[状语] 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省略句:主、谓、宾某一主干成分缺失(隐藏在前后语境中)判断句:翻译中可嵌入判断动词“是”被动句:翻译中可嵌入被动词“让”“被”“给”设问句:翻译中要保持有疑而问倒装句:各成分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依次出现:施动者处在动作之后就叫主谓倒装;受动者处在动作之前就叫宾语前置;动词之前有名词,这个名词既不是施动者,又不是受动者,即为名词活用作状语;状语(介宾短语)即修饰语处在动作之后就叫状语(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即修饰语处在主语或宾语之后就叫定语后置。

3.生议—一教师导“议”就是让学生讨论,这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老师参加议论,及时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重点处、疑难处作重点讲解。

4.学生做—一学生说学生天性好动,课堂中安排学生动手,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5.让学生自己去做要按懂、会、熟、巧的顺序分阶段有计划地练;要按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练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三、实验方法1.实验周期为两年或三年两年: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教科书(必须)——语文分模块编写的情况(略,各册均有说明):第三、四册(初二)含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模块,故可以初一至初二为一个周期,也可以初二至初三为一个周期。

三年为一周期,主要是考虑到初中教学的完整性。

2.研究方法:对比实验研究法。

被试选择:摸底测试,均衡分班。

3.结果分析:实验结束,检测效果,均分、及格率、学生文章发表、征文获奖等。

本次实验结果:民(12)、民(13)班为“师生互动”实验班;③、④、⑤班为参照班。

不论是摸底测试还是学生文章发表、征文获奖等实验班德成绩都远远超出参照班。

4,教师方面:教师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如何让班主任“减负”》获区级一等奖《问题学生的转化机制》、荣获区级一等奖《班级日常管理技巧与策略》荣获区级一等奖;《优秀班主任经验分享交流》荣获区级二等奖。

《如何让你的学生远离错别字》(百色教育网发表)《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百色教育网发表。

实验结果表明,加强师生互动,能督促教师积极备课,主动钻研教材,放开眼光,接收新信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参与。

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确能提高师生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为更好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互动有章可循, ,我们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1.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

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

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

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

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人际关系和谐。

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

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3.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

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

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它活动形式。

4.创造机制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互动课堂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学生会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饰、遮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

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人云亦云,有的学生本来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让大家讨论。

于是原本一次深刻的思维碰撞机会就错过了,原本一次很好的情感交流机会也错过了。

因此,老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等等,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大胆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促进生生问、师生问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

其次,探究发现、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是实施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

1.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

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验证。

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

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导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

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要让学生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