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教学理论
两次课。孩子在学校里学习 10 年,家长也需要在家长学校里学习 10 年,
而且母亲和父亲都要来学习。授课老师包括校长、主管教育和教学工作 的副校长、主管课外工作的副校长和 3 年后将任教一年级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 育的内涵主要表现为 两个方面:
( 1) 家长教育的对象范 围比较广, 包括学龄儿 童家长、学龄前儿童的 家长、刚刚怀孕或新婚 的年轻人、以及高年级 的学生和未婚青年。他 曾经多次明确指出“不 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 学家、数学家, 可是所 有的人都要做父母、丈 夫或妻子”。因此, 每 个人都应该接受如何做 家长的教育。 ( 2) 家长教育的内容根据 其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有 所不同。对学生家长主 要从解决儿童教育中遇 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带着 强烈的问题意识向家长 传授实际教育技巧、提 升教育素养, 教育他们如 何培养孩子的智力、语 言能力、如何培养孩子 的情感等; 对年轻父母进 行婚姻关系教育, 使父母 能够处理好夫妻相互关 系,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 道德情感。
( 四) 关注家长教育, 整合德育合力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加上对儿童精神生活坚持不懈的观 察和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 “只有学校教育, 而无家庭教育, 或 只有家庭教育, 而无学校教育, 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 杂的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要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 而家 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苏霍姆林斯基还明确指出“不首先 教育自己的父母, 就谈不上对孩子的正确教育” 。他认为“教育人, 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是一个公民的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 作, 是他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 没有时间做人” 。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好感、互相尊重的 和谐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人格上的平等性, 交互活 动的民主性, 相处氛围上的和谐性。它的核心是心理相容 ,心灵相互接 纳, 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情感的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而建立新 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 首先 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 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孩子的 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 2)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应当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 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 小心 翼翼地去触动他的心灵”。在处理差生的问题上, 苏霍姆林斯基认定 的差生要么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 要么属于“天赋面纱尚未 揭开”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一贯建议教师采用信任和尊重的原则,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要求在实施评价时, 要十分注意保 护学生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他告诫教师们说, “最主要的是, 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 找出他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 点’, 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 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 “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儿 童的天赋, 善于确定足以使他施展他智慧和创造力的领域, 并向他们 提出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促使他的才能进一步发展的那种 任务”。
( 三) 多元评价学生, 引领学生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只有活动而无评价, 学生就不能获得 最佳的、积极的和有效的发展, 因此, 他不仅组织学生参与
丰富多彩的活动, 而且还注意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来引导学
生在体验学习的幸福中发展。他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幸福发展 的具体策略有:
( 1) 不唯知识, 不唯分数。
“作为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个性是和谐的, 没有和谐的教育工 作就不可能达到和谐的发展。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 得到分数, 一切绝不能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唯一的 尺度” , 他认为, 因为学生中的“一些人将成为科学家、思 想家和艺术家, 另一些人将成为工程师、技师、医生、教师, 又有一些人将成为钳工、车工、农业机械师……” 。他告 诫教育者, 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 评价应当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他目的 ( 首先是知识的重 新思考、扩充和加深) 结合起来。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促进 发展, 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幸福地发展。
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四大主要途径
优化 育人 环境
重视 师德 建设
多元 评价 学生
关注 家长 教育
( 一) 优化育人环境, 陶冶学生情操 为了贯彻实现全面和谐的教育目的, 苏霍姆林斯 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身心发 展的教育环境, 包括自然风光、校园文化、教学场所、 室内陈设以及图书资料等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
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 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 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等教 育专著。
苏霍姆林斯基创建了完整系统的实践型教育学, 把艰深
的教育研究变成了亲历快乐、享受人生的诠释。在领导教师 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中,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许多有真知灼 见的思想。其中,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观 点是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基石, 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
全面和谐发展
瓦· 阿· 苏霍姆林斯基 (1918-1970),前苏
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
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
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
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
盛誉。
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1926年,入一所七年制的农村学校学习。 1933年毕业,翌年进入了短期师资训练班。 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 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 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伤愈 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 任区教育局长。 1947年,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 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 1970年逝世,享年52岁。
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苏霍姆林斯基育改革, 仍有着宝贵的借鉴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 景
苏霍姆林斯基的主要教育活动阶段是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这一时期, 苏联的普遍教育中, 出现了普遍而又尖锐的升学与就业的矛盾。主要原 因是苏联在 30~50 年代曾经强调劳动者知识化,普通学校中也以为高等 教育输送合格新生作为主要任务, 但在 50 年代中叶以后, 因中学生数量 的急剧增加, 使高校不能容纳全部中学毕业生, 而这些学生又未在中学做 好直接参加社会劳动的思想和技术准备,因而不可能顺利就业, 社会上出 现了许多游手好闲的人, 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出发, 提出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社会进步的积极 参与者。
( 二) 重视师德建设, 和谐师生关系
教育是师生之间精神性的共享共生, 是通过精神的
契合而成人的活动。教师应该以“将心比心”、“结对 相依”等方式把学生看成像自己一样的主体, 在心与心 的交流、情对情的呼唤中, 进行“入心”的教育、知识 积累、意义和价值“分有”的教育, 最后达成师生的互
识与共识。
因此, 无论是家长还是将要建立家庭的青年都需要接受家长教育 ,掌 握关于家庭、婚姻的基本道德修养以及教育孩子的必备知识。所以, 他
从 1958 年开始在帕夫雷什学校开设家长教育学校。家长学校的心理学
和教育学课为 250课时, 这比任何师范学院或大学的课时都多。学校要 求父母在送自己的孩子人学前 3 年就开始在家长教育学校学习, 每月上
面发展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在所有不同方面的一种有差异的
和谐。
三、“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途径 现代社会日益强烈地呼唤生命尊严、人性自由。在苏 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念中, 强调了社会化、民主化和 个性化的统一, 优化育人环境、重视师德建设、多元评价
学生、关注家长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四大主要
途径。
教师要俯下身子去聆 听学生们的心声, 从 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 参与者, 从决定学生 应该做什么, 怎么学 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 学习的合作伙伴。
教师要重视加强自 身的师德修养, 因为 “智慧要靠智慧来 培养, 良心要靠良心 来熏陶”。
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 感染学生, 以文明的仪 表影响学生,以丰富的 学识引导学生, 以博大 的胸怀爱护学生。只 有教师的师德高尚, 以 身作则, 以德动人, 以 德感人,学生才能有样 可学, 心中有形象, 行 动有参照, 思想有准绳, 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德 育教育的效果。
因此, 帕夫雷什中学的每一堵墙都被他利用了起来。 一进主教学楼, 迎面墙壁上的那块色彩鲜艳的标语牌就映 入眼帘:“你们在咱们学校应当探索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 生活的目的。请你认真思考这些杰出人物的卓越见解。” 标语下面悬挂着一些杰出人物的画像, 旁边是他们的语录。 另外, 还有一块关于劳动的标语牌,四周装饰着麦穗、萄萄、 橡树叶子等。标语牌下端写着:“鼓起勇气努力干吧! 为别 人创造幸福才是你的幸福之源……”即使在角落里, 也布 置了友谊和爱情方面的组画, 名人肖像旁写满他们关于友 谊和爱情的语录。除此以外, 以“青年岁月的功绩”为标 题的标语栏下, 列举了在青年时代就取得杰出成绩的科学 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之所以这样, 苏霍姆林斯基的目 的是尽可能地“让墙壁也能说话”, 强调环境和氛围的创 设感染, 即注重德育环境的渗透性。
二、“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 1
“所谓和谐教育, 就是如 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 配合起来, 使两者得到平 衡: 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 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 就是人的自我表现, 自己 的内在本质的表现, 自己 的世界观、观点、信念、 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 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 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 和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