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总论部分知识点整理

病理学总论部分知识点整理

病理学总论部分知识点整理绪论 不考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一、适应的四种病理变化1.萎缩: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伴发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2.肥大:由于功能合成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加。

3.增生: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和功能活跃。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通常只出现在分裂增殖能力较活跃的细胞类型中。

主要类型有:上皮细胞的化生、间叶组织的化生。

二、病理性萎缩分类1.营养不良性萎缩病因: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过多;血液供应不足引起。

病例:(1)消化道慢性梗阻(食道癌,还有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比如结核病、晚期癌症的病人)出现全身性萎缩(2)局部缺血 (如动脉粥样硬化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流减少,引起心、脑、肾等相应器官萎缩)出现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病因:压迫,以及压迫引起局部血供不良、废用等因素。

病例:肾结石压迫导致肾实质萎缩,尿路梗阻时肾盂积水引起肾萎缩。

3.废用性萎缩病因:肢体、器官、组织长期不活动,或者只担任轻微的活动,导致功能减退所引起的萎缩。

病例:骨折后肢体长期固定导致肌肉、骨组织萎缩就属于废用性萎缩。

4.去神经性萎缩病因:神经发生功能障碍,致使相应的运动器官养供或者血供出现异常,同时该器官活动性降低,导致相应部位萎缩。

病例:小儿麻痹症(脊髓前角灰质炎)。

5.内分泌性萎缩病因:内分泌腺功能下降引起靶器官细胞萎缩。

病例:下丘脑-腺垂体缺血坏死引起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减少而引起的肾上腺皮质萎缩;给予雌激素治疗后前列腺癌细胞可萎缩。

6.老化和损伤性萎缩病例:大脑和心脏老化,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炎症损伤(如慢性胃炎时胃黏膜萎缩和慢性肠炎时小肠粘膜绒毛萎缩),神经细胞凋亡引起的阿尔兹海默症。

脂褐素:是细胞内未被彻底消化的、富含磷脂的膜包被的细胞器残体,常见于萎缩的心肌细胞和肝细胞的胞质内。

1.鳞状上皮化生:长期吸烟、慢性支气管炎、缺维生素A。

2.柱状上皮化生:慢性胃炎、返流性食管炎、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慢性子宫颈炎(宫颈糜烂)。

五、导致机体发生损伤最常见的因素大部分是生物性因素六、常见可逆性损伤的病例以及逆转条件(略)七、细胞水肿1.常见于:缺血、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2.极端变化:气球样变常见于四氯化碳中毒和病毒性肝炎。

八、脂肪变性1.常见于:肝细胞(最常见)、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等。

2.病变物质:甘油三酯。

3.虎斑心:脂肪变心肌细胞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虎皮样斑纹,称为虎斑心。

4.心肌脂肪浸润: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可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称为心肌脂肪浸润(脂肪心)。

九、玻璃样变(透明变)的三种形态下的病例1.细胞内玻璃样变:肝细胞形成Mallory小体(酒精性肝炎),浆细胞出现Rusell小体。

(通常可逆)2.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瘢痕组织,动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

(通常不可逆)3.细小动脉(壁)玻璃样变(细小动脉硬化):常见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肾、脑、脾等脏器的细小动脉壁。

(通常不可逆)。

十、两种重要的病理性色素沉着涉及的病例1.含铁血黄素:淤血,心衰细胞,陈旧性出血,溶血性疾病,脑胶质瘤。

2.脂褐素(消耗性色素):老年斑,萎缩的心肌。

十一、病理性钙化1.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中,常见于:结核病、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转移性钙化:钙盐沉积在正常组织内,常见于:高血钙症时甲旁亢、骨肿瘤、维生素D摄入过多、肾衰。

十二、坏死基本病变: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十三、几种坏死的概念1.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

(最常见)2.液化性坏死:因坏死区中可凝固蛋白质较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或磷脂,则细胞坏死后易发生溶解性液化。

,称为液化性坏死。

3.纤维素样坏死:又称纤维素样变性,是结缔组织或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类型。

4.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因病灶内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质地松软、细腻,状似干酪,称为干酪样坏死。

5.脂肪坏死:急性胰腺炎时,细胞释放胰酶分解脂肪酸,乳房创伤时脂肪细胞破裂,可分别引起酶解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一、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1.不稳定细胞(持续分裂细胞):表皮细胞、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被覆细胞、淋巴细胞、造血细胞、间皮细胞。

2.稳定细胞(静止细胞):腺体实质细胞(肝、胰、汗腺、内分泌腺)、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

3.永久性细胞(非分裂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

二、创伤的愈合1.一期愈合:伤口小、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缝合后创面结合紧密,仅有少量血凝块和轻微炎症,表皮在24-48小时便可愈合,3天长出肉芽组织,5-7天出现胶原纤维连接。

如:手术切口。

2.二期愈合:伤口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

明显有炎症,伤口收缩明显,愈合时间长,瘢痕大。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心衰细胞:慢性左心衰时由于慢性肺淤血,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将其分解,胞质内形成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细胞称为心衰细胞(本质还是巨噬细胞)。

因该细胞可见于慢性左心衰、肺出血、出血性肺炎、胸部穿通伤,故心衰细胞并不是左心衰的特征性细胞。

2.肺褐色硬化:慢性肺淤血硬化时质地变硬,呈棕红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3.槟榔肝:肝小叶中央区因慢性肝淤血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为槟榔肝。

三、相关名词概念1.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血栓:指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所形成的固体质块。

3.栓塞:指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4.栓子:指循环血液中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

5.缺血:器官或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称为缺血。

6.梗死: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滞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四、血栓的结局:1.软化溶解和吸收;2.机化和再通;3.钙化。

五、造成梗死灶的形状不同主要是因为血管分布不同,如:心梗梗死灶为地图状,肠系膜梗死为扇形。

六、两种梗死鉴别1.贫血性梗死:病灶灰白色,出血少,常见于心、肾、脾、脑。

2.出血性梗死:病灶暗红色,出血多,常见于肺、肠、卵巢囊肿蒂扭转。

七、血栓的形成条件:1.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最主要);2.血流状态的异常;3.血液凝固性增加。

八、血栓的分类第四章 炎症一、相关名词概念1.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细胞通过血管壁到血管外的过程。

3.趋化作用:白细胞游出血管后,由于炎区中存在某些化学刺激物(浓度差),对白细胞具有化学吸引力,白细胞向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趋化作用。

4.趋化因子: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功能的化学刺激物。

5.炎症介质:参与和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

二、炎症的分类1.依据累及器官分:心肌炎、肝炎、肾炎等(器官+炎)。

2.依病变程度分:轻度炎症、中度炎症、重度炎症。

3.依病变性质分:变质性炎(阿米巴肝脓肿)、渗出性炎、增生性炎。

4.依持续时间分:急性炎症(通常以渗出性炎为主,也可表现为变质性炎如急性肝炎或增生性炎如伤寒),慢性炎症(一般以增生性病变为主)。

三、各种炎症介质的作用(了解)(略)四、几种急性炎症的病例1.浆液性炎:常见于烫伤和水痘-皮肤、感冒时流鼻涕-黏膜。

2.纤维素性炎:绒毛心-浆膜、细菌性痢疾和白喉(的假膜)-黏膜、大叶性肺炎-肺组织。

3.化脓性炎:(1)蜂窝组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散性化脓性炎,特点是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细菌常经组织间隙和淋巴管扩散。

(如:阑尾蜂窝组织炎)(2)表面化脓和积脓:发生于黏膜和浆膜,特点是中性粒细胞向黏膜表面渗出,深部浸润不明显。

(如:化脓性脑膜炎,输卵管积脓)(3)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特点是有脓腔形成,多见于迁徙性脓肿。

(如:脑脓肿)五、肉芽肿性炎的常见类型1.感染性肉芽肿:细菌感染如结核病、麻风、猫抓病,螺旋体感染如梅毒,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如组织胞浆菌病、新型隐球菌、血吸虫感染等。

2.异物性肉芽肿:手术缝线、石棉、隆乳术的填充物、移植的人工血管等。

第五章 肿瘤一、相关概念1.肿瘤的异型性:是指肿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2.肿瘤TNM分期系统:T指肿瘤原发灶的情况,N指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M指远处转移(通常是血道转移)情况。

在此基础上,用TNM三个指标的组合划出特定的分期。

3.恶病质:恶性肿瘤晚期机体严重消瘦、贫血、厌食、全身衰弱的状态,称为癌症性恶病质。

4.癌前病变:某些疾病虽然本身不是恶性肿瘤,但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潜能,患者发生相应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

5.非典型增生:指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肿瘤,增生未累及上皮全层,主要发生于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镜下可见)6.原位癌CIS:指异型增生的细胞与癌细胞相同,并累及上皮全层,但未突破基底膜。

7.上皮内瘤变CIN:用于描述上皮异型增生到原位癌这一连续的过程:轻度异型增生为上皮内瘤变Ⅰ级;中度异型增生称为上皮内瘤变Ⅱ级;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称为上皮内瘤变Ⅲ级。

仅有轻度可逆转恢复正常。

二、肿瘤异型性与其分化的关系1.肿瘤的分化程度与其恶性程度呈负相关:肿瘤组织形态与正常组织差异越小,分化程度越高;肿瘤与正常组织差异越大,分化程度就越低。

2.异型性是区别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据。

三、肿瘤命名的特殊情况1.结合形态来命名:乳头状囊腺瘤、透明质细胞瘤等。

2.母细胞瘤:(1)良性母细胞瘤:骨母***、软骨母***、肌母***。

(2)恶性母细胞瘤:肾母***、神经母***、髓母***、视网膜母***、肝母***。

3.一些特殊病例分类(1)良性肿瘤:神经鞘瘤、间皮瘤、葡萄胎。

(2)恶性肿瘤:精原细胞瘤、绿色瘤、黑色素瘤、淋巴瘤、白血病、霍奇金病、鲍文病。

(3)交界性肿瘤:骨巨细胞瘤、侵蚀性葡萄胎。

(4)不属于肿瘤:结核瘤、迷离瘤、动脉瘤、炎性假瘤、错构瘤。

(5)畸胎瘤:性腺或胚胎剩余件中的全能细胞发生的肿瘤,多见于性腺。

四、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有三种:膨胀性、外生性和浸润性生长。

1.良性肿瘤:主要是膨胀性生长,也有外生性生长。

2.恶性肿瘤:主要是外生性和浸润性,也有少量的膨胀性生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