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中级)笔记

2015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中级)笔记

第1章信息化基础知识1.1 信息化基础知识1.1.1 信息1.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信息量的单位为比特(bit,位)。

2.1位的信息量,在变异度为2的最简单情况下,就是能消除非此即彼的不确定性所需要的信息量。

3.信息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无限性、动态性、依附性、变换性、传递性、层次性、系统性、转化性。

4.系统是由多个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执行特定功能以达到特定目标的集合体。

5.信息系统就是输入数据后通过加工处理产生信息的系统。

1.1.2 信息化1.1.3 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国家信息化体系的6个要素:1.信息资源:信息、材料和能源共同构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

2.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电视网。

信息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将逐步实现“三网融合”,最终做到“三网合一”。

3.信息技术应用:反映了效率、效果和效益。

4.信息产业: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

5.信息化人才:6.信息化政策、法规、标注和规范:1.1.4 国家信息化指导思想、战略方针、战略目标1.1.5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点1.2 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之间的分隔和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主要模式有:1.G2G(政府对政府):在政府内部、政府上下级之间、不同地区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2.G2E(政府对公务员):3.G2B(政府对企业):4.G2C(政府对公民):1.2.1 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内容1.2.2 电子政务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1.2.2 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1.3 企业信息化1.企业应用集成(EAI)技术是将进程、软件、标准和硬件联合起来,在两个或更多的企业信息系统之间实现无缝集成。

EAI包括企业内部的应用集成和企业间的应用集成。

2.企业内部的应用集成主要解决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量,包括业务流程是否自动流转或怎样流转,以及业务过程的重要性。

3.从应用和技术上考虑,EAI分为界面集成、平台集成、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过程集成。

1.3.1 企业信息化概述1.3.1 企业资源计划1.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集成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2.ERP是从MRP-II(制造资源计划II)发展而来,主线也是计划,但ERP已将管理重心转向财务,并在企业经营运作中贯穿了财务成本控制的概念。

1.3.3 客户关系管理CRM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上,重构了包括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等业务流程,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来降低成本,通过集成信息系统和办公系统来确保客户满意度的提高。

1.3.4 供应链管理SCM是从源头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集成业务流程,至少包括6大应用功能:需求管理(预测和协作工具)、供应链计划(多工厂计划)、生产计划、生产调度、配送计划、运输计划。

1.3.5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三种模式:1.B2B(企业对企业)2.B2C(企业对个人)3.C2C(个人对个人)1.4 商业智能1.BI是企业对商业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的系统过程,目的是企业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洞察力,帮助作出更有利的决策。

2.BI是数据仓库、OLAP(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等相关技术走向商业应用后形成的一种应用技术。

3.BI系统实现了将原始业务数据转换为企业决策信息的过程,包括数据预处理、建立数据仓库、数据分析及数据展现4个阶段。

第2章信息系统服务管理2.1 信息系统服务管理体系2.1.1 信息系统服务管理的内容2.1.2 信息系统服务管理的推进2.2 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1.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是指计算机应用系统工程和网络系统工程的总体策划、设计、开发、实施、服务及保障。

2.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的资质是指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的综合能力,包括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服务水平、质量保证能力、技术装备、系统建设质量、人员构成与素质、经营业绩、资产状况等要素。

3.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资质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级。

2.2.1 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2.2.2 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2.2.3 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等级条件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是指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业务的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的代表人,是受系统集成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委托对系统集成项目全面负责的项目管理者。

1.项目经理:项目管理工程师证书,至少2个合同额在200万以上的项目,或总额在500万以上、至少1个合同额在100万以上、软件费用不低于30%的项目。

可承担800万以下的项目,或在高级项目经理指导下承担1500万以下的项目。

2.高级项目经理:项目管理师证书,至少1个合同额在1200万以上且软件费用不低于30%的项目,或总额在3000万以上、至少2个合同额在500万以上、软件费用不低于30%的项目。

可承担5000万以下的项目。

3.资深项目经理:具备高级资质,至少2个合同额在3000万以上且软件费用不低于30%的项目,或至少4个合同额在1500万以上、软件费用不低于30%的项目。

可承担任意项目。

2.3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指依法设立且具备相应资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合同,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

1.根据《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监理单位资质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2.《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证书》有效期4年。

3.《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基础管理:1.监理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四控三管一协调”,其中“四控”指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变更控制。

“三管”是指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安全管理,“一协调”是指沟通协调。

2.项目监理中,建设单位、承建单位、监理单位的基本关系为“三方一法”,即三方使用的都是项目管理方法。

2.4 ITIL与IT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审计2.4.1 ITIL与IT服务管理2.4.2 信息系统审计第3章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3.1 信息系统集成简述3.2 信息系统建设3.2.1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5个阶段。

1.系统规划阶段(做不做):对企业的环境、目标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作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可研)根据需要与可能,给出拟建系统的备选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

可行性分析报告通过后,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

2.系统分析阶段(做什么:逻辑模型):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逻辑设计阶段)这个阶段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信息系统建设与一般工程项目的区别所在。

本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说明书中,系统说明书是系统设计的依据,也是验收系统的依据。

3.系统设计阶段(如何做:物理模型):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物理设计阶段)这个阶段可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小阶段,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4.系统实施阶段(做):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任务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的转换,系统的调试与转换等。

5.系统运维阶段(做的更好):对系统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状况,根据一定规格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与优化,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有企业系统规划(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方法、战略数据规划方法和信息工程方法,其中BSP是基础。

一个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应当从总体信息系统结构中的子系统开始实现。

BSP对大型信息系统而言是“自上而下”的系统规划、“自下而上”的分布实现。

按照詹姆斯马丁的观点,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前要任务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做好企业战略数据规划工作。

信息工程的组成包括系统的方法论、完备的工具集、信息工程环境和成熟的经验总结4个部分。

信息工程方法认为,与企业的信息系统相关的3个要素是企业的各种信息、业务活动过程和采用的信息技术,信息、过程、技术构成了企业信息系统的3个要素。

3.2.1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3.3 软件工程3.3.1 软件需求分析与定义软件需求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设计约束3个方面的内容。

需求工程包括创建和维护系统需求文档所需的一切活动的过程,可分为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两大工作。

需求开发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规格说明书(需求定义)和需求验证4个阶段。

需求管理包括需求基线、处理需求变更及需求跟踪等方面的工作。

3.3.2 软件设计、测试与维护1.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来看,软件设计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概要设计(高层设计)将软件需求转化化数据结构和软件的系统结构。

详细设计(低层设计)将对结构图进行细化,得到详细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2.软件测试的方法有白盒与黑盒,测试阶段有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

相关概念有Alpha测试、Beta测试、回归测试。

3.软件维护分为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改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4种。

4.软件过程管理包括CMM、CMMI、ISO2000。

3.3.3 软件复用软件复用是与软件构件相关的,构件是指有可复用价值的、功能相对独立的软件单元,常用构件标准有OMG的Corba、SUN的EJB和MS的DCOM。

3.3.4 软件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价3.3.5 软件配置管理3.3.6 软件开发环境3.3.7 软件过程管理3.4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3.4.1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包括类、对象、继承、信息隐蔽、封装、多态。

3.4.2 可视化建模与统一建模语言统一建模语言(United Modeling Language,UML)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普遍适用的建模语言。

UML的结构包括UML的基本构造块、支配这些构造块将如何放在一起的规则(架构)和一些运用于整个UML的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