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中学论文在学中做论文:“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情景一:在实验楼的一个教室里,二十四位同学分成八组(有的单枪匹马,也有两人、三人、四人一组的,最多一组有五人)正在进行现场制作水果电池比赛,今天的实验教室不像实验室,倒更像一个手工作坊,教室中间空出来,面对黑板桌子摆成一个u形,评委不坐着,却在各张桌子前面转悠,还有一批来自德国哈瑙市卡尔·吕贝恩一级文理中学的师生正饶有趣味地看着,不时用英语嘀咕几句,还不时举起照相机或dv机拍照或摄像。
门外和教室窗口的走廊也被看热闹的同学围得水泄不通。
情景二:在实验楼的另一个教室里,50位同学两人一组正在聚精会神地做实验。
实验桌上放满了同学们自带的土豆、菠萝、橙子、苹果、香蕉、番茄等蔬菜和水果。
粗粗一看好像一个菜市场,仔细一看,还有多用电表、电压表、电流计、滑动变阻器、导线、小灯泡等器材,各种各样的金属,如铜片、铜棒、铁片、铅丝、锌片、碳棒等,以及各类刀具等工具。
噢,原来,同学们正在做《测水果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
只见有的同学用锌片和碳棒插在一个菠萝上,不断调整锌片和碳棒的距离,用多用电表粗测每次调整后的电动势和电阻,并把数据记录在他们自己设计的记录表格上;有的同学用锌片和碳棒插在不同的水果上,用多用电表粗测电动势和电阻,并记录数据;有的同学用不同的金属棒插在同一个水果上,保持锌片和碳棒的距离不变,用多用电表粗测电动势和电阻,并记录数据;有的同学把各种水果电池给小灯泡、音乐卡片、小电风扇等供电,看看小灯泡会不会发光、音乐卡片会不会唱歌、小电风扇会不会转起来;也有同学把水果电池与电流计、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开关等用导线连成一个电路,不断调整滑动变阻器,并记录电流计、电压表的读数,完了画u-i图像,用图像处理数据,得出电动势和内电阻。
并不断商量着、嘀咕着、调整着……这是浙江省三门中学为高中学生开发的一个校本活动课程。
课程内容分为四个专题活动:专题活动一:查资料先发出倡议:高二各班同学到本班物理课代表处报名参加水果电池制作大赛。
并建议同学们先到网上查些资料(专用网络教室开放一周),比如“什么是水果电池”“如何选择制作水果电池的水果”“水果电池的妙用”等,先从理论上对水果电池做些了解。
专题活动二:自选合作伙伴,试做水果电池建议学生自选合作伙伴并上报备案(包括小组成员名单和小组长人选),学校提供场地(专用实验室开放一周)并提供多用电表等器材。
专题活动三:实验《测水果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物理教师结合选修3-1模块学生实验《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在课堂上统一安排学生做《测水果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水果学生自己带,可以带一种或数种,实验任务可以参考实验册,也可以是开放性的,由学生自己补充。
这一活动的安排要注意时间,如果时间合适(即课程刚好上到这一块),与其余三个活动一气呵成;如果时间不合适(即课程没上到这一块,比如有的是安排在高一年级),则活动三可先不安排。
专题活动四:现场水果电池制作大赛及获奖作品展示这是这个课程最激动人心的时候,也是课程的主要魅力所在。
学生经过前面的两个或三个活动,对有关水果电池的知识及水果电池的特点有了充分的了解,对水果的种类、大小、生熟、电极材料的选择等均有了自己的主意。
这时学校统一安排水果电池制作大赛及获奖作品展示活动,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学校选择下午或中午不上课的时间(便于学生观摩),安排场地、安排评委、现场制作、当场亮分、当场颁奖。
并把获奖作品拍成照片,摆在学校的宣传窗内,供全校师生观赏。
让学生先查资料,就是要提醒学生做任何小实验,先要清楚其原理,然后才能去控制它,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这样不管失败还是成功都会有收获。
试做水果电池提供多用电表测电压、电流和电阻,有意渗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定量知道一些数据,才能去选择这个水果电池是为发光二极管供电,还是为音乐卡片供电,还是要接一个小风扇使它转动。
现场水果电池制作大赛及获奖作品的展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充分体会到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个课题体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念,体现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构想。
这种教学思想符合“为了工作和生存”的课程文化。
“为了工作和生存”的课程文化是以美国当代文化的四条最基本的假设为基础的:①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成功”都表现为物质利益;②工作具有道德的意义,因此,敏捷、熟练、可靠、准时、一丝不苟等“良好工作”的品质应当受到重视;③美国版的自由市场制度是最有效率和最为仁爱的经济制度;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变的,从本质上讲也是不可控制的。
(《课程文化》p35)卢梭的《爱弥儿》,描写了以理想的自然的方式培养一个儿童成为自由“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它以儿童的感觉和自由活动为基础,进行实物教育,同时,让爱弥儿见习农业、木匠的工作。
在卢梭看来,生产劳动是知识的源泉,也是人类的义务,是培养人所不可缺少的。
他说:“什么事也不干的不劳而获者,是盗贼……劳动,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应尽的义务。
”对于卢梭来说,理想的人的形象是“像哲人那样思考,像农夫那样劳动的人”。
从历史上看,为了工作和生存的学校教育是工业化时代的现象,也是“实用主义教育观”的体现。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靠师傅带学徒的模式已不适合大规模的用人制度,这时,教育家们便主张由学校承担起生产合格雇员的责任了。
“为工作做准备”只是一条无须证明的已知真理。
当然,包括杜威(dewey)在内的进步主义教育家对那种认为“动手”教育只适合于那些注定要在工厂或商店工作的学生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不仅对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具有“操作智慧”的年轻人,而且对所有的学生来说,“在做中学”都是效果最好的;在这样的教育观下,“做”已超越了范围狭窄的技能,包括了综合的、有目的的活动。
水果电池制作的活动就是一个范例。
同典型的以教科书为基础、以测验为驱动的说教式教学相比,“做中学”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为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包括更好地理解传统的学术性材料。
新职业教育所持的假设是:不仅仅是那些预定就业的学生,而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和工作岗位相联系的技能。
学生不再被看作单纯的模仿者,而被看作有能力提出和解决与工作情景有关的问题的人。
教师的角色变成了教练和技能的示范者。
“学生需要成年人为他们决定什么是他们就业并取得物质成功和满意生涯所必需的。
”这与以人为本的生态课程理念非常吻合。
时代的进步要求教育体现时代特点,世界各国均提出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韩国前总统金泳三通过五次总统报告提出四个教改方案,强调培养“与众共生存的人”“智慧的人”“开放的人”“实干的人”。
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强调:“一支受过高等教育、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大军是新世纪加拿大保持繁荣的可靠保证。
”由欧盟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担任主任的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则提出了四个学会的思想,包括:①学知,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②学做,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学会职业技能,以适应未来工作;③学会共同生活,以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④学会生存,以适应和改革自己的环境。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一生学习的四个教育支点。
我国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水果电池制作”就是在上述时代背景下的校本活动课程之一。
“为了工作和生存”的课程文化鼓励各种形式课程的整合,如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虚无课程的整合。
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是指明明白白地呈现在公开表述的教育目标中的课程,是让学生为中学毕业后工作做准备或者为上大学做准备(上大学也将走向工作,虽然是更好的工作)的课程形态。
隐性课程(implicit curriculum)是指这样一些活动和学习,它们发生在学校里,但学校的课程表并没有明确地列出。
它们可以是有意设计的,也可以不是有意设计的。
虚无课程(null curriculum)指那些被系统地排除、忽视或不予考虑的课程内容,如注重个人自我实现、学习者认知自主性、批判性思考和社会行动能力等。
“水果电池制作”活动课程中,学生从查资料、选水果到找适合的电极,从定性表象研究到理论上定量分析研究,到现场制作比赛、到授奖、到欣赏宣传橱窗里的照片,他们的收获是全方位的。
首先,研究的过程是自主的,促进了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加强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亲身经历成功、失败、挫折,体验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过程中锻炼了动手能力,习得方法。
有机地融合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虚无课程。
从课程的实施过程来看,课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参与完全是自主选择的。
学生积极性高,非但完全没有负担,而且对物理知识有了活生生的感受。
对高二稳恒电流的学习又起到铺垫和促进理解的作用,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一种期待。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科学习的动力。
有意义的活动式学习促进课程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打破以书本知识接受为唯一学习方式的局限,让学生在问题解决和项目实施中求知,拓宽了有意义学习的课程渠道,可以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
综上所述,在活动课程中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念,可以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美)帕梅拉·博洛廷·约瑟夫,等.课程文化[m].于强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