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计算方法
报表体系,主要通过对企业现行成本 核算资料的解析分析,从中抽出物流
耗费部分(即物流成本的主体部分),
再加上一部分现行成本核算没有包括 进去但要归入物流成本的费用,然后 再按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费用重新归 类、分配、汇总,加工成物流管理所 需要的成本信息。
注:统计法计算物流成本时,首先从企业财务会计的全部成本费 用科目中抽出所包含的物流成本,然后加以汇总。汇总的方法通 常采用矩阵表格的形式。
• 如 物流成本按支付形态要素的计算 物流支付形态要素的计算统计表
成本费用科目 主营业
按费用要素划分
务成本
其他业 务成本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合计
工资 材料费 固定资产折旧费 燃料动力费 利息支出 税金 其他支出 合计
• 还可分别按如下方式进行计算 物流成本按物流功能的计算统计表
成本费用科目 主营业
英国人: 与法律的严肃性相比,任何所谓的国家利益都是小 事。法律赋予老太太的权利,她完全有权行使。 即使法律确有问题,也只能通过立法程序进行修 改,例如,地下十米处到底属不属“私人财产”, 是否可以侵犯,均是严肃的法律问题。 这一事件的结果是:英国公众没有因需多花钱而支 持石油公司;国家司法机构也没有出面干预老太 太的固执己见。有人提出了十米深处的财产权问 题,但石油公司因等不及“重新立法”而先行改 道施工。
计算单位产品成本
成本要素 产品甲(6000) 产品乙(2000)
单位成本 (元/件)
直接材料 90
总成本 (元)
540000
单位成本 (元/件)
60
总成本 (元)
120000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合计
30×1.5=45 330000/6000 =55
190
270000 330000
1140000
30×1=30 220000/2000 =110
物流成本计算内容
1、内容
显性物流成 本
隐形物流成 本
2、计算对象(项目、范围、支付形态)
会计方式 单轨制 P58 双轨制
3、计算方法
统计方式 显性成本 会计统计相 结合 隐形成本
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账簿设置 p58
为了准确、方便的核算物流成本,企
业可以设置“物流成本”和“委托物流费”
科目及相应账簿。这两个科目属于成本 (费用)类科目,分别用以核算、记录企 业自身从事物流业务所发生的费用,以及 企业委托第三方从事物流业务所发生的费 用。其借方登记本期发生的物流费用,贷 方登记计入成本对象的物流费用。
生产制造企业:
A公司2010年12月“管理费用”科目余额 2,657,284.38 。分析得知:其科目下的工资、折旧、 职工福利费、电费、住房公积金等支出均与物流成 本相关。其中“管理费用—照明电费”科目余额 25,182.68,其中两项与物流成本有关:一项是支付 仓库照明电费1,399元;二是支付车间照明电费 4,197.11元,车间共有生产工人60人,其中从事包 装作业人数15人,车间照明电费按从事物流作业人 数分配。
按物流功能划分
务成本
其他业 务成本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合计
运输成本 库存持有成本 仓储成本 包装成本 批量成本 其他费用 合计
物流成本按支付形态与功能的计算统计表
物流功能
按支付形态划分
运输成 库存持 本 有成本
仓储成本 包装 成本
装卸搬 运成本
其他 合计 费用
工资 材料费 固定资产折旧费 燃料动力费 利息支出 税金 其他支出
埃森哲 安达信 安然
毕马威 安永 德勤 普华永道 安达信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物流成本计算的特点和原则
第二节 物流成本计算内容 第三节 物流成本计算方法 第四节 作业成本法
物流成本计算的特点
计算要素难以确定
按照现行会计核算制度,计算物流成本难度很高 核算方法难以统一
计算要素难以确定
• 1、物流成本计算范围太大 • 2、以不同对象计算物流成本的结果相差很大(项目 构成、范围、支付形态)
作业中心
• 是成本归集和分配的基本单位,由一项或 多项作业组成,同质作业归为一个作业中 心。 • 如: 材料采购作业中心
编制订单
取得订货
检查到货
运输、储存
支付货款
成本库(Cost Pool):
• 一系列相关的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归集到作 业中心,便构成该中心的成本库。 • 成本库是作业中心的货币表现形式。 • 成本对象( Cost Objective): • 是成本分配的目标和终点。成本对象可以 有作业、流程、产品、项目、服务和顾客 等。
物流与运输成本上升 美制造企业大举迁离亚洲
据《金融时报》消息,咨询公司埃森 (Accenture)3月22日发布的报告称,由于面 临日益上涨的物流与运输成本,多数美国大 型制造企业正在考虑将工厂从低成本的亚洲 国家迁移至美国或拉丁美洲。
日本地震和海啸对全球供应链影响:
1、美国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 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座生产皮卡的工厂,由于缺少通常由 日本提供的零部件,计划于近日停产。 2、飞机制造商波音 787型梦幻客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零部件由日本企业制造。 库存零部件尚能满足未来几周的生产需要,但此后无法保证。 为787飞机制造厨房的日本公司警告称,燃料短缺可能会影 响交货。 3、全球最大的土方设备制造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 公司在全球各地的工厂可能会由于日本供应链中断而“受到 零星影响”。该公司已经为原来由日本供应商制造的零部件 找到了替代来源。
价值链(Value Chain)
• 从价值形成的过程来看,作业链又表现为 价值链。 • (二)资源 • 资源(Resource ): • 作业执行过程中所花费的代价,是支持 作业的成本费用的来源。如:直接人工费 、直接材料费、制造费用以及广告费用等 。 • 分货币、材料、人力、动力及设备资源。
(三)成本动因 Cost Driver
要求:根据资料,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计 算与“管理费用—照明电费”有关的物流成 本。
流通企业:
B公司2010年12月“销售费用”科目余额52,945,400 。“销售费用—折旧费—运输车辆折旧”566,200, 主要为业务用156辆车辆折旧费。该156辆车也零星 用于各地市内周转运输,包括仓库之间以及仓库与 港口码头间的运输。12月份运输总里程数位 343,200公里,其中:物流业务运输里程数为27,456 公里,啤酒采购环节运输里程数为5,491公里,仓库 之间调拨发生的里程数为13,728公里,啤酒销售环 节运输里程数为8,237公里。运输成本按运输里程数 分配。 要求:根据资料,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计算与“ 销售费用—折旧费—运输车辆折旧”有关的物流成 本。
机器调பைடு நூலகம் 材料整理
99000/5=19800元/次 198000/5000=39.6元/千 克
198000 3000+2000=5000千克
作业成本分配
作业 分配率 产品甲 作业动因 质量控制 机器调控 材料整理 合计 253元/件 19800元/ 次 39.6元/千 克 600件 3次 3000千克 分配成本 151800 59400 118800 330000 产品乙 作业动因 400件 2次 2000千克 分配成本 101200 39600 79200 220000
直接材料成本(元/件) 材料用量(千克) 90 3,000
1
60 2,000
机器调控次数
产品抽检比例 小时工资率(元/小时)
3
10% 30
2
20% 30
作业成本分配率
成本库 质量控制 成本额 分配基础(成本动因) 分配率 253000/1000=253元/件
253000 抽检件数: 甲:6000× 10%=600 乙: 2000× 20%=400 99000 调控次数:3+2=5
• 成本动因指促使成本发生变动的因素。 • 如:材料耗用量为材料成本的成本动因。 • 1.资源动因 (Resource Driver)
引起资源耗用的作业驱动因素,是将资源成本分配 到作业中心的标准,反映资源消耗与作业量的因 果关系。 或者:资源动因是指被各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2.作业动因( Activity Driver)
B公司为了满足临时订货和销售需要,在采购总 额中约有15%的货物储存于仓库用于市内周转 和应急所需。2010年12月主营业务成本 123,000,000,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为5.31%。
要求:计算存货占用自由资金产生的机会成本, 并且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
统计方法的物流成本计算
不要求设置完整的凭证、帐户、
• 3、物流成本的计算内容难以归集
• 4、一些非物流费用与物流费用很难界定清楚
合法性原则:合法性、有用性
物 流 成 本 计 算 的 原 则
可靠性原则:真实性、可核实性 相关性原则:有用性、及时性 分期核算的原则:会计时期 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支出时间和受益时间 按实际成本计算的原则:保证成本信息真实性 一致性原则:计算方法不能随意变更 重要性原则:区分主次
思考:在生活中,有没有非增值作业?
图书馆借书、走路、超市排队结账、买菜?
(四)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
• • • • 1、确认资源耗费,将其分配到各资源库。 2、确认主要作业和作业中心。 3、确认资源动因,建立作业成本库。 4、确认作业动因,分配作业成本。
举例说明
• 2011年6月东丰机械厂成型部门制造费用为 550,000元,由三种作业引起,资料如下:
英国石油公司要铺设一条新的天然气地下输送管线。 当最合理的设计方案完成时,公司发现他们遇到了麻 烦:管线的一段要通过一个老太太私人地产的地下。 虽然管线是从约十米深处通过,但老太太坚决不同意 公司的要求。公司无法强行通过,因为保护私人财产 是英国的法律,老太太有权保护她的地产不受侵犯。 于是公司投书报界,力陈改道施工的耗费,将大大超 过原来的预算,作为国营企业,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 纳税人的血汗,希望新闻界能通过舆论说服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