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1广播播音作品——
《桂林故事——镌刻千年的桂林古书》
节目文稿:
《桂林故事》节目版头:
悠悠岁月未老去,
山清水秀桂林城,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
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
桂林故事,听上一为您娓娓道来。
【主持人】文化桂林,时光印记,我是上一。
中国古代,人们通过石刻记载历史。
桂林石刻,始于东晋,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
根据统计,桂林现存自隋朝至民国的摩崖石刻近2000件、近200万字。
这些石刻跨越时光,千百年来向世人再现着桂林当时的民俗风貌,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订正了文献记载的谬误,具有重要的历史、工艺和文化价值。
可以说,桂林石刻是中华魁宝,是文化桂林最具特色的遗存之一。
为了保护这些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发展成为了载史流芳的传统技艺。
“传拓”一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
”所谓“相承传拓之本”即为拓本。
桂林,属喀斯特地貌,山石多为石灰岩石质,在气候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下,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工艺技巧。
2016年,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入选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作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桂海碑林博物馆,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使得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得以成熟和完善,让众多的桂林石刻珍宝绽放了文化魅力!
韦可祥,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师承杨寅生、胡湘武。
自1997年起到桂海碑林博物馆开始就一直从事石刻传拓工作,经过近20年的实践和总结,继承和发展了具有石灰岩石质摩崖石刻的传拓技艺。
【同期声】韦可祥:我是1997年来到桂海碑林博物馆,来之前我对拓片或者传拓技艺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然后呢,来了以后,跟着师傅学了以后我才知道这一门手工艺。
经过跟师傅学了一段时间以后,我知道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工作。
为了传承这门技术,根据我自己的个人性格啊、兴趣爱好啊,我经过学以后就留下来了,一直坚持到现在。
【主持人】提起自己的技艺,韦可祥充满了自豪感,他说“很多珍宝就是在拓碑过程中发现的。
”
【同期声】韦可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的出处到底在哪个地方。
在83年的时候,我们馆里面的工作人员去独秀峰采集拓片的时候,发现有一块拓片被钟乳石或者是那个青苔啊覆盖了,经过他们清理以后就发现,这一块碑上面写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几个字。
【主持人】韦可祥说,前辈们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发现意义非同凡响,进一步证明了早在800多年前桂林山水的美就已经被世人大为赞赏。
传拓技艺对于永久性保存石刻上的文字和图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前辈们对石刻瑰宝的发掘和保护深深地影响了韦可祥。
【同期声】韦可祥: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出自在我们桂林这个地区。
所有的山头里面的摩崖石刻,是把它用纸啊、墨啊、拓印下来,它有自己的特点。
因为桂林的气候条件啊、石碑的存在方式啊或者地理环境不同,所以我们经过长年的摸索,形成了一种我们桂林独有的这个传拓技艺的一种技术。
【主持人】在实践中,韦可祥不断的摸索适用于桂林石刻的传拓技艺。
在传拓的七个步骤中针对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沉着细致,完成每一副拓片作品。
【同期声】韦可祥:我们传拓所用的工具一般有几种,一个是棕刷,棕刷俗称是老虎刷,一个是打刷,就是用猪毛、猪鬃来做一个刷子,它主要作用就是把纸打进石刻的凹槽里面去。
然后,有喷壶、有墨汁、墨包,墨包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一般拓碑主要就是这几种工具。
如果在摩崖石刻方面呢,要有清理的工具,清理碑面的工具,比如说竹签啊、竹片啊,或者是刻刀,主要是把碑面表面上有水泥啊,各种青苔各种清理干净工具就可以了。
【主持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具备了这些专业的传拓工具,才能得到精美的拓本。
而且,看似容易的碑拓其实步步玄机,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讲究。
【同期声】韦可祥:我们做拓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就是前期准备,前期准备工作就是实地考察碑刻所处的情况;第二个呢我们要准备所用的工具,包括墨包啊、打刷啊、各种喷壶啊,各种各样的工具;第三部分就是洗碑、清洁碑面,清洁碑面主要是我们一般以清洗干净但又不伤到摩崖石刻的碑面为标准;第四部分就是上纸,上纸过程呢就是注意纸张不要有褶皱、完整,如果碑刻太深了或者字迹太淡了,可以用各种方法把它压进去啊或者是剪刀剪开啊,各种方法把它压进碑刻的凹槽部分,就是上纸过程主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等纸干了以后,就是第五部分,我们要上墨。
上墨主要注意是什么,墨色均匀。
我们采集摩崖石刻拓片的墨色介于蝉翼和乌金之间,这种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利于保存拓片。
做完把墨上好以后,第六部分就是把它揭下来,揭下纸张主要注意不要把它撕烂,就完整地把它揭下来就可以了。
做完这一些以后,后继部分就是修补,然后填表,写拓碑人的姓名、天气状况、什么日期啊,各种数据都要填好,然后入库。
【主持人】拓本完成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记录。
在拓片的档案登记表上,捶拓人、捶拓时间、石刻的内文等均要有详细记录。
按照国宝档案的要求,每块石刻都要做4个拓片进行归档,这真是一件磨炼人耐心的技术活。
传拓的时候,根据器物的不同和着色的不同,其技法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传拓技法也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拓本,例如轻薄淡雅的蝉翼拓,乌黑发亮的乌金拓,以朱砂上墨的朱拓、色彩丰富的彩拓,以及专门拓制造像的高浮雕拓等。
那么比较适用于石刻拓本保存的技法又是什么呢?
【同期声】韦可祥:我们采集回来的拓片经过造册登记,然后进入库房。
我们进入库房之前把拓片折好,折成四方形的,用塑料袋包好,然后用盒子装好,放在库房里面。
库房要求是空气干燥,常年都是空气干燥的,不要给它潮湿,因为宣纸和墨都有吸收水分的,空气中的水分容易变色,所以我们入库的时候要求库房里面空气必须干燥,利于把拓片长久地保存下去。
【主持人】桂林摩崖石刻凿刻于山岩洞府,许多位于峭崖绝壁,石刻拓片的采集风险和难度很大。
桂林石刻传拓技艺从第一代传承人林半觉开始发展至今,已历经四代传承人的努力。
他们登陡山壁,风餐雨沐,为桂林石刻的保护和历史
信息的留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经过对传拓基本操作方法与石灰岩石质摩崖石刻特点相结合的探索磨砺,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已经成为了有桂林特色的独特技艺,且技艺精髓存留,传承有绪。
【同期声】韦可祥:桂林传拓技艺在传承方面现在我们所做的主要分两个步骤走。
第一个步骤就是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啊,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让他们认识桂林传拓技艺这种方法,传统的方法,让他们明白采集这个传拓,采集拓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做法以及利于传播我们桂林市的文化。
第二个部分就是传人培养,在我们馆里面,经历到我这个第四代,我要传下去的就是第五代。
按照我们馆里面的规划,我们每年进来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学会传拓技艺,但是学会了不一定是能真正地做下去。
根据我们馆里面的情况,我们现在培养了四个人,四个年轻小伙子,一个有体力,第二个他们对这方面很有研究,他们对这方面既感兴趣,他们也肯做,我有义务把这一生的技术传给他们,让他们继续发扬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把它传承下去。
【主持人】韦可祥的工作单位——桂海碑林博物馆,正是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的保护单位,是桂林市从事石刻保护、研究、陈列、宣传的专题博物馆,坐落于桂林石刻最集中、史称“摩崖殆遍,壁无完石”的龙隐岩。
桂海碑林博物馆馆长曾燕娟。
【同期声】曾燕娟:桂海碑林博物馆呢,是一个既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
石刻的传拓实际上在全国各地都有,但是呢,桂林的这一项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是在摩崖石刻上面做传拓。
我们作为这个技艺的保护单位,首先来说,我们要做到的几点,一个是传承,这个传承呢我们正在培养第五代传承人。
那么我们每年都要投入一定的这个资金对于桂林各个山的摩崖石刻要有计划地进行采拓,这个采拓既保护了石刻文物,同时呢,也保护了这项传拓技艺。
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呢,就是要整个这个技艺经验的总结,还有这些原材料的对比,那么再上升,就是我们应该要对它进行理论研究,这个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
再有呢,就是我们的这个为了宣传,这个让广大公众都能够了解这项技艺,我们也要做一些公众的体验活动。
总之呢,对于这项非遗,今后我们还是希望能够为它申报国家级,因为摩崖石刻的传拓确确实实与其它的石刻的传拓有不同之处,而且呢,在这些摩崖石刻的这些具体的不同于其它石刻的那种难度的情况下,我们的一些解决方法还是很值得去总结、去
推荐,同时呢,是要继承和传绪下去的这样的一个事情。
【主持人】岁月流梭,沧海桑田。
通过传拓技艺获取石刻珍宝的拓片,从而收集、整理和留存历史和艺术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刻或磨蚀、或损毁,拓片作为珍贵的文物可供人考辨和佐证历史。
虽然当今高科技手段已进入到文物保护和信息读取等领域,但通过手工传拓采集拓片,仍然是完整地保存石刻历史信息不可替代的方式。
据专业人士预计,对桂林石刻全面的拓片完成要到2020年左右。
我们期待更多的石刻珍宝和拓片惊艳面世,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的发扬光大让桂林文化绽放异彩光芒!
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我是上一,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桂林故事》节目版尾:
悠悠岁月未老去,
山清水秀桂林城,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
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
桂林故事,听上一为您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