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栽培学:就是研究药用植物栽培的学科,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药用植物部位的品质、产量形成的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实现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规范化栽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药用植物栽培:从种植环境选择开始,导播种、田间管理、采收、产地加工等整各生产过程。
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1栽培种类多,学科范围宽2多数药材的生产、研究处于开发利用的初级阶段3药材生产对产品质量性状要求严格4药材生产地道性强5药材生产计划的特殊性。
地道药材:就是传统中药材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地上茎的变态:1叶状茎和叶状枝(仙人掌、天门冬);2刺状茎(山楂、皂荚);3茎卷须(恬楼、丝瓜)。
药用植物茎的生长,其生长习性:1立直生长;2缠绕生长;3攀援生长;4匍匐生长。
温度、光照、水分等生态条件常可影响根冠比值。
生态因子可划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和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和生活因子的区别:其中日光、热量、水分、养分、空气等是药用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药用植物就无法生存,这些不可缺少的因子又称为药用植物的生活因子或生态因子。
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药用植物对温度的要求,可分为:1耐寒的药用植物;2半耐寒的药用植物;3喜温的药用植物4耐热的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种类不同,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同,通常分为阳生、阴生,和中间型植物。
药用植物兑水的适应性及方式:1旱生植物;2湿生植物;3中生植物;4水生植物。
*土壤处在正常含水量的条件下,根系入土较深;在潮湿土壤中,药用植物根系不发达,多分布于浅层土壤中,而且生长缓慢。
在干旱条件下,药用植物根系下扎,入土较深。
药材品质的内涵:药材的品质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形状。
内在质量是指药用成分或有效成分的多少,有无农药残留;外观性状指药材的色泽、质地、大小和形状。
目前已明确的药用成分有:糖类、苷类、木脂素类、萜类、挥发油、鞣质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多肽、蛋白质和酶、脂类、有机酸类、木之泪、植物色素类、无机成分等。
生长和发育的区别联系:区别:生长:是植物体积和重量的量变过程。
它是通过细胞分裂、细胞延长,一级原生质体、细胞壁的增长而引起的,这种体积和重量的增长是不可逆的。
发育:是植物一生中形态、结构、技能的质变过程。
有顺序的营养体向生殖体转变,直到死亡的全部过程。
它是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来体现的。
联系:1发育包含生长和分化2生长分化是发育的基础3生长和分化是受发育的制约细胞分化:由受精卵或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变出形态、机能及化学构成上异质细胞的现象。
生长特性:向地性、向湿性、背光性、向阳性、顶端优势、向温性、向氧性、趋肥性。
根的主要功能:吸收、输到、固持、支持、贮藏及繁殖等功能其形态分为:定根、不定根、直根系(双子叶植物)、须根系(单子叶植物)。
常见变态根的类型:1贮藏根2气生根3支持根4寄生根5攀缘根6水生根茎的功能:输到、支持、贮藏、繁殖。
常见变态茎有:1根茎2块茎3球茎4鳞茎叶的生理功能:1光合作用2气体交换3蒸腾作用4贮藏5繁殖叶片的功能期:叶片完全展开到1/2叶片变黄时,称为叶的功能期。
与叶片有关的几个生理指标:叶面积指数(LAI):是指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的土地面积总值。
叶面积指数(LAI)=总叶面积/土地面积>1.最适叶面积指数:当多数叶片处于光饱和点的强光之下,最底层叶片又能获得大约2倍于光补偿点的强光时,植物群体的物质可达到最大值,此时的叶面积指数为最适叶面积指数。
花的分化发育:典型被子植物的构造:花梗、花托、花萼、花冠、花蕊(雄、雌蕊)。
授粉方式: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30%时称)。
解释植物的发育阶段的顺序性和局限性:1顺序性:是指前一阶段完成以后,后一阶段才能出现,后阶段不能超越。
即没有通过春化阶段的,就不能通过光照阶段,也不能通过光照阶段而后通过春化阶段。
2局限性:是指春化阶段的通过,局限性在植株的生长点上,是由细胞分裂的方式来传递的,而且不同的生长部位,可以有不同的阶段性。
生育期:是指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即药用植物的一生,亦称全生育期。
生育时期:指药用植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出现显著变化的若干阶段。
积温:是表示某地区热量资源的方法,或是表示某一种药用植物对热量需求的指标。
冷害与冻害的区别:冷害:主要是指生长季节内0℃以上的低温对药用植物的伤害。
冻害:则是在春秋季节里,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到0℃以下(或降至)临界温度以下,使茎叶等器官受到的伤害。
春化作用:是指由低温诱导性的影响而促进植物发育的现象。
光饱和点: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加快,在一定范围内二者几乎是正相关,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光合速率的增加减慢;当达到某一光照度,光合速率就不再增加了,这种现象称光饱和现象,此时的光照度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在光照较强时,光合速率比呼吸速率大几倍,但随着光照度的减弱,光合速率逐渐接近呼吸速率,最后达到一点,及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此时的光照度称为光补偿点。
光质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红光能加速长日照植物的生长发育,而延长短日照植物的生产发育;蓝光能加速短日照植物的生长发育,而延长长日照植物的生长发育。
1红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2蓝光对蛋白质合成有利3紫外线照射对果实成熟起良好作用并能增加果实含糖量。
光周期的作用:是指一天中,日出至日落的理论日照时数,而不是有机有阳光的时数。
长日照植物≥12-14h以上;短日照植物≤12-14h以下;限光性植物约等于12-14以内,如甘蔗:12h45min。
药用植物的需水量和蓄水临界期:需水量:是指药用植物在生长发育期内所需水量。
以蒸腾系数来表示。
蒸腾系数是指形成1g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克数。
需水临界期:指药用植物一生中或年生育期内,对水分量最敏感的时期。
抗旱性:植物对干旱的适应能力,通过调整自身身长,如根系入土较深,叶片的变态等。
土壤肥力:自然费力和人为肥力在栽培植物当季产量上的综合表现,叫做土壤有效肥力。
肥力:是指土壤供给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水肥气热相互联系,互相制约。
对等效应:人们把植物之间生物化学物质所产生的相互影响。
生物产量YB:植物在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产量,即整个植物的干物质总量,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
经济产量:人们栽培目的所需要的由经济价值的产量的重量或数量。
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人们把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例叫经济系数(K),又有叫相对生产率或收获指数。
经济系数:全草>根茎类>叶类>果实类>种子类>花类。
植物产量: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的经济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
药用植物产量形成“源、库、流”关系?植物同化的源:包括制造光合产物的器官(叶片)和吸收水和矿物质器官(根)。
植物同化的库:广义,最终贮存同化物的种子、果实、块根、块茎等;正在生长的需要同化物的幼嫩器官。
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狭义,专指的是收获对象。
植物同化的流:指源与库之间同化物的运输能力。
源、库、流三类器官的功能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也可以互相代替。
从生产上考虑,首先必须有大的源供以大的库,其次库之间的物质分配问题也很重要,这种分配即由竞争关系,也受外界环境及物种的遗传性所限制。
提高药材产量的途径?“源足、库大、流足”也能获得高产。
第一:提高源的供给能力:1增加光合作用的器官2延长叶子寿命3增加群体光照强度:合理密植。
4创造适宜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温、水、肥条件5提高净同化率:提高光强,延长时间,降低消耗。
第二:提高库的贮存能力:1满足库生长发育条件2调节分化物的分配去向。
第三:缩短流的途径:1提高韧皮部发达程度2选育矮化品种提高药材品质的途径:1重视药材品种的选育工作2完善栽培技术措施3改进与完善加工工艺和技术栽培制度:某单位或某地区的所有栽培植物在该地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配置(布局),以及配置这些植物所采用的单作或间作、套作、轮作、再生作、复种等种植方式所组成的一套种植体系。
栽培植物布局:指的是一个单位或地区种植植物的种类、面积及其配置。
栽培植物的布局原则:1满足需求: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和目标。
2生态适应为基础条件3高效可行: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作物。
4生态平衡:用地养地结合,农圃合作与生态并重。
复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收两季或多级植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的意义: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农产品数量。
2延长了地面覆盖的时间,降低了地面的径流量,有利于水土保持。
3恢复合提高地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复种的条件:1热量条件(自然条件)2水分条件(关键)3水分与复种(生产条件)4劳力、蓄力、机械与复种5技术条件单作与间、混、套作的概念及其特点:单作:在同一块土地上,一个完整的生育周期只种一种作物,称为单作,也称“净种”或“清种”。
特点:群体结构单一,个体只有种内关系,生长发育一致,便于管理和机械化操作,但是对空间和时间的利用不够充分。
间作: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或同季节成行或成袋装间隔地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剩余季节相近的植物;特点:符合群体结构,同时存在种内与种间关系;带状间作便于机械化作业,而行状间作不便机械化。
混作: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或同季节将两种或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植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撒播或同行混播种植的方式。
特点:符合群体结构,个体分布不规律;要求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一致,收获时间一致,不便分别管理与机械化操作。
套作: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季节播种或移栽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不同的植物。
特点:群体结构同间作,但前后农作物共处期较短,不超过每种作物的生育期的2/3,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
间、混、套作的技术处理:1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品种搭配(1株型2适应性3对等效应4品种熟期)2建立合理的密度和田间结构3采用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植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顺序,轮换种植植物的栽培方式(增产)。
连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重复种植同种植物或同一复种方式连年种植的栽培方式(减产)。
连作应用的必要性: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2资源利用觉得连作3经济效益觉得连作连作生育不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一,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或某个生育时期所需的养分不足或肥料元素的比例不适宜;第二,病菌害虫侵染源增多,发病率、受害率加重;第三,土壤中该种植物自身代谢产物增多;土壤PH等理化性状变差,施肥效果降低。
第四,伴生杂草增多。
轮作增产的原因:1能充分利用土壤营养元素,提高肥效。
2减少病虫害,克服自身排泄物的不利影响。
3改变田间生态条件,减少杂草危害深耕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一次把大量生土翻上来2深耕应与施肥和土壤改良结合起来3要注意耕性,不能湿耕也不能干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