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经验总结及学习计划2015年备考河师大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童鞋们,大家好,我是2014年考入该专业的考生。
个人情况主要是跨专业考生,所以这篇文章会着重介绍一些跨专业备考的经验。
一、关于跨专业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还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只是确定了要考河师大的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至于跨专业会不会在面试的时候受到限制,该如何复习等方面一无所知。
当时给河师大研招办打电话问到跨专业,原话是“只要招生简章上没有提及不招收跨专业考生,就可以参加考试。
”后来也咨询到2013级的一位好心学长,得知他们班里就有跨考的学姐。
所以首先给跨考的童鞋们吃一颗定心丸—“我是有参考资格并且被同等对待的”。
二、选专业和选学校对于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我认为明确考研目的和自身实力很重要。
关于选专业,如果你打算当一名英语教师,或者想在英语学习方面深造却二外零基础或基础薄弱,那么选择该专业是明智的。
很多跨此专业的考生其实都是有比较不错的英语底子,或者至少对于英语学习比较感兴趣的,可是苦于没接触二外,所以外国语学院的大部分专业准备起来很棘手。
清楚了不考二外的有两个专业,一是翻译硕士,二是英语教育硕士(即学科教学英语),那么下一步选择就轻松很多。
另外关于选学校,师范类院校、大部分外语特色院校以及一些综合大学都设置有该专业,考试难度总结起来是: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其他师范大学,外语特色大学>非外语特色大学。
河南省内设置该专业的有四所高校,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
我当时在选择河大与河师大之间进行了对比,在查阅了两校历年真题和录取分数线之后,我选择了后者,原因如下:1. 河大是全国排名靠前的英语特色高校,我发现其英语翻译与写作这门专业课出题范围涉及大量英语文学和语言学知识,这对于非英语专业的我来说不好系统准备;2. 我的长远目标就是从事英语教育工作,那么河师大的就业平台则应更加适合;3. 河师大该专业学完直接发放高等教师资格证,省了再考教师资格证的麻烦。
三、学硕与专硕的区别就英语教育相关专业来讲,学术型硕士对应的专业名称为英语教学论,专业型硕士对应的专业名称为学科教学英语,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 学硕的学制为3年,专硕的学制为2年;2. 学硕的就业方向,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从事高校英语教师的岗位,但是有诸多条件,看各大高校的招聘要求不难发现,好的高校都在引进博士,985或211院校硕士优先,本硕专业一致或者相近等等,相比之下,专硕属于实践型硕士,课程安排第一年理论学习,第二年就进中学实习,很明显其就业方向是进中学当老师;3. 就考试内容来讲,学硕属于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考三门:思想政治理论、二外以及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专硕属于外国语学院,考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二、333教育综合以及英语写作与翻译;4. 关于含金量的问题,从2015年河师大新增多个专业学位招生专业的情况来看,专硕是受到大力扶持与欢迎的,与学硕相比,专硕的优势在于学制短,同样双证毕业,当然,考虑到就业方向,就因人而异了。
四、备考经验之前所讲的内容总结一句话就是“做正确的事”,在经过了各种利弊权衡之后,如果你已把考上河师大的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作为清晰的目标,那么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把事情做正确”,即进行系统、高效的复习。
不妨先来分析一下考试内容。
一共四门课,两门公共课:思想政治理论和英语二,各100分;两门专业课:教育综合和英语写作与翻译,各150分。
想考高分,那么分值大的科目必定不能太差,因此要更加重视两门专业课。
其次,尤其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捷径在于教育综合这门科目,因为是文科性质的背知识点复习模式,所以突击起来容易见成效,相比之下,英语写作与翻译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写作素材与大量的翻译练习,用我们在政治复习中的唯物辩证法来讲,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当练习量足够大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更高级别的文学素养,才能在写作与翻译的考试过程中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接下来具体讲讲各门课的复习方法。
政治,我用的复习资料主要是风中劲草,配合任汝芬考研政治历年真题名家详解,最后一个月用到了任汝芬最后四套题、肖秀荣终极预测四套卷和徐涛主编的考前预测必背20题。
风中劲草的好处在于它将政治大纲中的重要知识点抽离出来,舍弃了诠释和举例的部分,并将已考知识点和重要未考点标记出来。
对于复习资料,我秉承“少而精”原则,你背或者不背,知识点就在那里,不多不少。
政治的考察点主要分为5大部分,按照所占分值比例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毛中特、马原、思修、史纲、世经与形势。
复习毛中特时要特别记忆重点章节的重要未考点,因为那是极易出大题的知识点;复习史纲时要一气呵成,像读故事一样将中国近现代史先通读再精读,注意重要时间节点。
其实近现代史也是党的思想发展史,要学会提炼每个发展阶段的相通点,例如分析某个阶段一场革命失败的原因,宗旨无外乎三条:1. 客观原因:敌强我弱;2. 主观原因:阶级局限性;3. 根本原因:制度、政权问题;马原部分重在理解,多做题,做真题,以帮助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思修、世经与形势所占分值较小,相对容易拿分,复习时要结合时政来理解知识点。
平时做练习可以进行专项训练,重点是多选专项练习。
英语二,复习资料为华研外语考研英语一历年真题和星火英语考研英语二全真试题。
英语二与英语一的区别不大,主要是英语二的翻译为段落翻译,大作文为图表题,所以拿英语一的真题来练手没问题。
正如之前所说,大量练习造就更棒的语感,所以多做题,做真题也是复习英语二的主要原则。
首先,要学会从真题中总结考研高频词汇,再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可以达到对该词的理解程度最大化。
例如,你在做阅读时遇见生词controversial,结合语境了解到它是“有争议”的意思,那么大脑很快可以联想到这个词太适合运用于议论文写作中了,造个句子:The topic remains a controversial issue nowadays.这时候你就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其次,可以拿阅读部分的文章口头练习翻译,然后参照答案解析留意自己没翻译准确的句子,这样既搞懂了阅读文章,也练习了翻译,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说到英语二的各类题型,第一部分是完形填空,虽然分值不大但也要认真对待,做题时注意结合前后语境,其实难填的空就那么两三个,主要是控制好做题时间在10分钟之内;第二部分是阅读理解,分值较大,A部分是四篇短阅读,每篇6个段落左右,题型是单选,B部分是一篇长阅读,题型是段落选标题或者排序(14年出的排序),建议整体时间控制在75分钟左右。
做阅读的精髓在于同义转换,正确选项无非是对原文相应部分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进行客观的表述。
例如当你在原文中定位到关键词“collaborative endeavors”,而其中一个选项出现了“integrate their work”,两者都有整体的努力工作之意,因此该选项正确;第三部分是段落翻译,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翻译时先通篇浏览,感知文章基调,然后实际操作时就不要太过纠结,只要能通顺地直译下来就可以;第四部分则是写作,共大小两篇作文,小作文为公文写作,大作文为图表写作,建议60分钟内完成。
公文写作分为辞职信、道歉信推荐信、建议信等几大类,在积累了一些不错的素材之后,可以把每一类公文整理出一篇自己适用的模板,同时注意总结前几年所考类型,那么剩下的积累就是重要未考类型;图表写作同样可以按照表格、柱形图、饼状图、折线图几类来总结模板,其中柱形图仍是重点,复习时注意形成记忆单元,例如用“a dramatic increase”或者“witness a soar”来表达急剧增长,而非单一的词汇记忆或仅仅记忆一种表达方式。
描述完图表记得对图表中所反映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简短分析以及未来展望,这样就明确了一篇图表作文的写作结构。
教育综合,复习资料为教育综合333大纲指南及河师大教育综合历年真题。
一句话总结:大纲在手,高分无忧。
正如前面讲到的,认真准备教育综合这门专业课是取得高分的捷径,相比其他科目倒没太多技巧,扎实背熟就是王道。
参考书目虽然写了六本书,但是备考只用这本统一的大纲指南就足够了,自2009年第一版印出来还没有变动过,即使15年大纲有变,大部分知识点也还是不会变的。
教育综合主要分为四大部分: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
其实不管备考哪一门课,琢磨真题都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技巧。
在总结了之前几年河师大教育综合真题之后,我发现了几个规律:1. 题型:第一题名词解释,共六个,两个教育学,两个中国教育史,两个外国教育史;第二题为简答,共四个,一个教育学,两个外国教育史(或中国教育史),一个教育心理学;第三题是论述题,两个教育学,一个中国教育史(或外国教育史),一个教育心理学。
按分值来看,教育学60分,剩余三部分各30分,所以重点自然是教育学原理部分;2. 重点重复考,这样其实是缩小了出题范围,减轻了考试难度。
例如“学校教育制度”、“五步探究教学法”、“孔子的教育贡献”、“杜威的教育思想”“蔡元培的教育理念”等知识点被翻来覆去地考,原因很简单—这个概念很基础、这个人物贡献大;3. 简答题和论述题的答案条数很清晰,即3—6条答案。
如果你看到书上有个知识点只能具体答出两条或者明确标出八条,那么该知识点就可以pass 掉了。
例如,2013年的一道简答问“认知发展的规律是什么”,答案在大纲第206页,清晰标出六条,然后2014年的简答就问了“人格发展的规律”,同页可见,答案共五条。
谨慎些的童鞋会觉得这条规律存在一定风险,那么建议你先将大纲上明确标注3—6条答案的知识点记熟,有剩余时间了再去记忆那些答案条数过多或过少的知识点。
教育综合的复习方法,建议你第一步先把过去几年的真题打印出来,对照大纲用荧光笔逐个标出,那么不光该知识点是重点,很可能其所在章节也是重点章节。
例如“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一个重要知识点,如果分化它,那么“教育的经济/政治/生态/文化功能”都可能是潜在考点,如果泛化它,“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也极易出题,因此整体看来,教育学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就是一个重点章节。
这样一来,已考知识点和重要章节就明确了,然后进行第二步—通读大纲,将每一个潜在知识点及相应答案一条条用荧光笔标注出来,答案下面的解释或举例泛读稍作理解即可,重点章节要熟读;第三步就可以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结合上述的“重点重复考”和“3—6条答案”规律疯狂地背知识点了;第四步自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阶段,建议把四大部分涉及的知识点各自以标题的形式整理到笔记本上,如“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这就是一个标题,相信这时候答案自在心中,学以致用促进知识整合的方法之一,就是尝试回忆与反复记忆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