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新铁路工程概况

兰新铁路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本段DK734+400.00~DK800+469.2段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玉门市境内,地势平坦,线路所经之处多为戈壁。

地形,地貌:本段线路走形于祁连山北麓洪积区,地形平坦开阔,毗邻连霍高速和既有的兰新铁路,交通较为便利。

施工范围内涉及地层:工点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洪积砾沙,细圆砾土,粗圆砾土,粉质黏土,粉砂,细砂,砾砂。

第四系中更新统粉质黏土,粉土,粉砂,细砂,中沙,粗砂,砾砂,细圆砾土,粗圆砾土。

第四系全新统粉土,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细圆砾土,人工填土,沙质黄土。

第三系泥岩,砂岩。

工点范围内无地表水,局部冲沟有季节性流水,本次勘察25米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

二.路基工程的特点、特殊性本段起讫里程:DK734+400.00-DK800+500.00,其中DK741+261-DK785+000为断链段,实际工程全长22.361km,地基处理措施为冲击碾压,强夯,CFG桩。

管段地处第四系上更新统洪积砾沙,细圆砾土及粗圆砾土分布地区,为确保路基工后沉降≤15mm,地基处理和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即沙类地基沉降变形估算及监测为本项目的又一重点。

施工工期紧、质量标准要求高、施工技术新、施工难度大是本工程的突出特点。

兰新铁路客运专线是西部地区唯一一条高速度目标值的客运专线。

工程设计标准高、技术新,工后沉降≤15mm;主要承重结构物的使用寿命要确保满足100年要求,主体工程质量要实现“零缺陷”,并满足高速、重载列车开行的高安全性和舒适度的要求。

三、分阶段工期施工监控一、开工前1.测量监理工程师应认真阅读设计文件,了解全线纵坡、超高、加宽路段的设置情况。

2.审核成包人的测量成果资料,其内容应包括:承包人在开工前进行的导线、中线的复测,水准点的复测与增设,导线点的加密,横断面(每50m一个断面)复测。

3.现场监理工程师核准测量成果,承包人应按图纸要求,现场设置路基用地界桩和坡脚、路堑堑顶、截水沟、边沟、护坡道、弃土场等放入具体位置装,报现场监理复查。

4.每一分区场层顶由测量专业监理工程师对承包人进行的恢复中桩进行核查。

二、施工阶段1.每50m打控制桩测定清表范围,清除基地表层植被,挖除树根开挖两侧排水沟,清除场内杂物。

2.清表施工时应使清除后的场地平整,压实,排水系统良好。

3.清表施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清表30cm。

(保护试桩区域内的桩头)第二次清表20cm。

4.清表首先用推土机清除浮土,之后再用平地机平整场地。

最后用压路机进行压实。

5.场地压实分4次进行,静压一遍,振动压实一遍,再静压一遍,最后振压一遍。

6.检查沿线是否有隐蔽的水井、坟坑或洞穴,若有,必须督促承包人认真回填夯实。

三、冲击碾压(一)施工顺序刮平场地压路机碾压洒水第一次冲击碾压(五遍)推土机推平击坑平地机刮平第二次冲击碾压(五遍)推土机推平击坑平地机刮平(二)施工方法1.对施工场地进行碾压整平,保证施工场地的平整密实,确保冲击碾压机械平稳、快速行驶,达到良好的冲击碾压效果。

2.表层杂物清除后,对全线范围内进行冲击碾压两次,每次碾压五遍。

在每次碾压前必须用洒水车进行洒水,保证含水量达到碾压要求。

3.第一次碾压保证车速不低于15km/h,五遍碾压完后推土机配合将冲击坑回填整平,平地机进行刮平。

第二次冲击碾压保证行驶速度不低于12km/h, 压完后推土机配合将冲击坑回填整平。

平地机进行刮平,光面压路机进行碾压。

4.冲击碾压区为白灰线与便道之间所夹区域,为机械运行顺畅冲击碾压沿线路方向呈椭圆形轨迹来回碾压。

5.场地工序完成后,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现场检查验收,必须达到设计文件规定和规范要求,在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四.强夯一、施工准备监理1.场地平整,清除表层土,进行表面松散土层碾压,修筑机械设备进出道路,排除地表水,施工区周边作排水沟以确保场地排水通畅防止积水。

2.查明强夯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和管线的位置及标高,采取必要措施,同时在施工区周围开挖深度不少于2m深的减震沟,防止因强夯施工造成损坏。

3.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强夯场地边线,标出夯点位置,并在不受强夯影响地点,设置若干个水准基点。

4.施工前应按设计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工艺性试夯试验。

通过强夯前后测试数据的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有关工艺参数。

5.夯锤的重量应按欲加固的土层的深度、土的性质及夯锤落距选定,夯锤底面宜采用圆形,面积符合设计要求。

6.机械设备的确定强夯施工采用25t以上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

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它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夯锤锤重及夯锤底面面积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的单击夯击能确定。

夯锤底面采用圆形,对于粘性土、砂质土、碎石土,锤底面积为3~6㎡,对于淤泥及淤泥质砂等,锤底面积大于等于6㎡。

夯锤中对称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

自动脱钩采用开钩法或用付卷筒开钩。

7.夯锤落距确定锤重按下式初步确定:影响深度=系数×(锤重×落距)1/2,落距根据单击夯击能和锤重确定,即锤重(kN)×落距(m)=单击夯击能(kN·m)8.夯击遍数的确定夯击遍数设计为2~3遍,具体工程根据消除黄土地基湿陷性的要求,以试验结果确定。

一般第Ⅰ遍隔1点跳夯,第Ⅱ遍补第Ⅰ遍空隙,第Ⅲ遍补Ⅰ、Ⅱ遍空隙,点夯完成后,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达到锤印彼此搭接。

9.夯击次数的确定强夯施工每一遍内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一般为8-15次)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同时满足: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能量大于4000kN·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使起锤困难这三个条件,且以使土体竖向压缩最大而侧向位移最小为原则。

每个夯击点安排专人检查和记录击数,保证强夯质量。

10.夯击点的布置夯击点布置与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梅花形。

二、强夯施工1.机械设备根据强夯现场试夯结果,施工采用25t以上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夯锤底面采用圆形,锤底面积为4.9㎡,夯锤中对称设置4个上下贯通的气孔。

自动脱钩采用开钩法。

2.施工参数确定根据强夯设计影响深度4~6m初步确定参数:夯击遍数五遍,点夯3遍,满夯2遍;夯点布置为梅花形,点间距5m。

夯击点布置示意图点夯1遍平面布置示意图1为第一遍夯击击点(1)开挖减震沟:在强夯区距离民房较近一侧开挖不少于2m 深的减震沟,防止强夯施工造成损坏。

(2)测量放样:测放第一遍夯击点位并编号,并对原地面抄平,撒出白灰点。

(3)夯机就位:强夯设备就位,设备进行调试并调整好机位,按照预定夯击能量调整好夯锤落距,使夯锤中心对准夯点位置。

(4)夯击:将夯锤吊至预定高度,然后脱钩自由下落,完成一次夯击。

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及时铺垫碎石将坑底整平。

一个点连续夯击8~15次,并随时测量每次夯击完成后的沉降量,最后两次沉降量差若大于50mm,再继续夯击,直至最后两击沉降量差小于50mm,应平整夯坑,并测量场地高程。

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进行第二遍夯击点夯击,夯击点由测量放样而定,夯击方法同上。

(5)满夯: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用低能量夯满夯1遍,落距控制在5m,满夯搭接不少于1/4D(夯锤直径)。

施工工艺流程图三、施工监理注意事项:1.强夯前应对起重机、滑轮组及脱钩器等全面检查,并进行试吊、试夯,一切正常方可强夯。

2.强夯施工产生的噪声不应大于《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界限》(GB12523)的规定,强夯场地与建筑物间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隔振或防振措施。

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震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减震措施。

一般即有建筑50m范围内不宜采用强夯措施。

当桥台附近,涵洞附近需进行强夯时,可先进行路基范围的强夯后,再施工桥台、涵洞。

3.起吊夯锤保持匀速,不得高空长时间停留,严禁急升猛降防锤脱落。

停止作业时,将夯锤落至地面。

夯锤起吊后,臂杆和夯锤及附近15m范围内严禁站人。

4.有建筑物50m范围内不宜采用强夯措施。

5.当涵洞附近需进行强夯时,可先进行路基范围的强夯后,再施工涵洞。

6.当强夯与岩溶注浆同时采用时,应先进行强夯再进行注浆加固。

7.干燥天气进行强夯时宜洒水降尘。

8.当风力大于5级时,应停止强夯作业,以防机械倾倒,保证安全。

9.施工中如发现歪锤时,需用填料(或土)将坑底垫平,才能继续施夯。

10.如遇夯锤的通气孔堵塞,应立即开通。

11.表层土过干(尤其是满夯)应采取增加含水量的措施。

12.雨期施工,要防止雨水浸泡现场,必须精心施工,否则表层质量不好,将造成建筑物沉降过大和发生不均匀沉降。

冬期施工时,不宜进行满夯。

四、质量重点控制监理1.按设计要求确定夯击路线,无规定时使相邻轴线的夯击间隔时间尽量拉长,特别是当土的含水量较高时。

2.夯击时夯锤的气孔要畅通,夯锤落地时应基本水平。

3.各夯点应放线定位,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及漏夯应及时纠正。

强夯施工时应对每一夯击点的单夯夯击能量、夯击次数和每次夯沉量等进行详细记录。

4.强夯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

5.强夯过程的记录及数据整理⑴每个夯点的夯坑深度、夯坑体积、夯坑四周隆起高度都须记录、整理。

⑵场地隆起和下沉记录,特别是邻近有建构筑物时。

⑶每遍夯击后场地的夯沉量、外部补充填料量的记录。

⑷附近建筑物的变形监测。

⑸满夯前应根据设计基底标高,考虑夯沉预留量并整平场地,使满夯后接近设计标高。

⑹记录最后2击的贯入度,看是否满足设计或试夯要求值五、施工检验监理1.强夯处理夯击点布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2.低能量满夯的搭接不得小于1/4夯锤直径。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验,监理单位按施工单位检验数的10%平行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3.强夯加固地基的承载力和有效加固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1)检验数量:施工结束7天后,对地基加固质量进行检验。

每一工点每3000㎡抽样检验12点,其中:标准贯入试验6点,静力触探试验3点,荷载试验3点。

标准贯入和静力触探的检验满足设计要求。

监理单位按施工单位抽样检验数量的50%见证检验;勘测设计单位现场确认。

检验方法:按设计规定的检验时间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载荷试验。

(2)在每500~1000㎡面积内的各夯点之间任选一处,在有效加固深度内,每隔1m取1组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干密度、压缩模量和湿陷系数,满足设计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