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阅读分析题部分【真题解析】正式考试时,阅读分析题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诗歌鉴赏(6分),文言文阅读(6分),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下定义(3分),现代文社科类文本阅读(10分)。
【真题案例·2017年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41- 42题。
(6分)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41.由此诗中的语句演化而来的成语是。
(2分)42.试分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诗歌解读】词句注释1.子由:即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2.渑(miǎn)池:地名,今属河南。
3.“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4.老僧:即指奉闲。
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
”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5.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6.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赏析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象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
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
最后两句,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是说: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
所以诗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
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
【真题再模拟】《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参考答案】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1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分);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
(2分,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
2.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
(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
)②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
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
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
(6分;答出一种说理方法给3分,答出任意两种、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说理方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模拟题训练】南堂五首①(其三)苏轼他时雨夜困移床,坐厌愁声点客肠。
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
注:①南堂,在临皋亭,俯临长江,是作者贬谪黄州后居住的地方。
此诗作于南堂新葺之后。
回答下面问题:1.“坐厌愁声点客肠”中的“点”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2.试从“虚”与“实”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点”字在此处有“敲打”“点击”之意,一个“点”字,把自然界的雨声和诗人的愁绪融为一体,写出了诗人被贬闲居时满腹的愁绪,使诗情显得更加凄婉。
2.(一二句)“他时”两句是虚写,昔日风雨之夜不能安眠,独自坐听那淅沥不尽的雨声,点点滴滴,增人愁思。
这里“点”字把自然界的雨声和诗人的愁绪融为一体,诗情显得更为凄婉。
(三、四)句是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如今诗人一听到那南堂屋瓦上响起点滴的雨声,不禁联想到东坞池塘中盛开的荷花,似乎闻到那飘香四溢的沁人幽香,这样的虚实相间,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幽居时孤寂而又旷达的内心世界(或者回答“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幽居而又能泰然处之的内心世界。
意思对即可)。
本诗写了诗人幽居的心境。
苏轼初谪黄州时,举目无亲,孤独寂寞。
他闭门谢客,常常借酒浇愁。
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1.诗的前两句写荷、写菊有什么作用?2.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为后两句议论作铺垫。
2.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1分)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1分)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真题案例·2017年文言文阅读】(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3-45题。
(6分)刺客列传(节选)司马迁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裹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已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裹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予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注:】厉音赖,二者相通。
赖、癞古今字也。
赖,恶疮病也。
凡漆有毒,近之多患疮肿,若癞病然,故豫让以漆涂身,令其若癞耳。
4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 赵襄子最怨.智伯。
怨:(2)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形状:44.请用“/”线给“豫让曰”后面无标点的语句断句。
(2分)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4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旨(限10个字)(2分)【译文】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
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
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
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
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
”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
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
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
”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暗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