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生命的林子”在哪儿

语文“生命的林子”在哪儿

语文“生命的林子”在哪儿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严伯春《生命的林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玄奘刚剃发时在高僧济济的法门寺修行,感觉出头无望萌生退意,后来在方丈“生命的林子”点化下留下,并最终修行成为一代名僧。

课文在文末揭示出这个“小故事”的“大道理”: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我的教学在正确理解、书写本课词语,初识课文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是这样进行的:一、复习“走”。

1.听写一组词语,我只报一遍,不重复。

词语是文章最活跃的细胞。

准备好了吗?报词:香火鼎盛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2.昨天我们已经学了玄奘要离开法门寺这一部分,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原因吗?二、学习“留”。

1.但后来他的态度为什么发生转变呢?在黄山,有一个著名景点,名曰“仙人指路”。

读完课文,我就想,课文的方丈不就是一个指路仙人吗?他是怎么指路的?2.交流:(1)问志向。

方丈问话的意思?方丈微微一笑的意味?(嘿嘿,孺子可教。

不妨带他到寺后林子里转一转。

)(2)点迷津。

◇看到了什么?讨论板书:“柴”与“材”◇同样是松树,为什么生长的地方不一样,最后命运如此相异呢?抓住“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滴,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

”理解。

诗行出示这句话读:这些树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师引:于是看上去,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莽莽苍苍(这些都是课文里的词语)读着这样的诗句,你感觉到了什么?(激情,力量,生机。

这样的林子正是——生命的林子。

生活在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有生存的压力,需要为了一缕阳光,一滴雨露,奋力向上生长。

生活在这里的每一棵树又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是一个群体,大家相互影响,你追我赶,成为栋梁不再是梦想。

)◇方丈仅仅是在说树木吗?法门寺就是这莽莽苍苍的大林子。

“这些树”就是“我们”。

三、回望:劝留有技巧。

1.设疑。

让我们通过分角色朗读完整回顾这个“仙人指路”的过程吧。

我们想想,为什么方丈搞得这么复杂,又是带他走、看,又是启发问话的。

如果直接跟玄奘讲,啊玄奘啊,你想走就大错特错了,这是鼠目寸光啊,我们法门寺高僧济济,大家相互竞争,这有利于你成长进步嘛,怎么想到走呢。

行吗?讨论引出:以林为喻,启发点化。

板书:借喻说理2.例说。

同学们,我们祖先很擅长运用这种比喻的方式来说理。

比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学生接)比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学生接)想想下面描绘的情景,作为比喻可以说明什么道理呢?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

风雨后见彩虹。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总结。

正是因为方丈运用了如此高超的语言技巧,玄奘才打消了出走的念头,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潜心苦修,终成——一代名僧。

四、小结引思。

还记得开头我们听写的六个词语吗?请用上这六个词语,再加上“生命的林子”说一段话,讲清玄奘选择留下的心思。

学生讲述后小结:人的一生中生命的林子其实是不断变化着的,法门寺是那个时候玄奘生命的林子,但后来,他还是离开了法门寺,上哪儿?这时候他生命的林子还仅仅是那个法门寺吗?留一个问题给大家:我生命的林子在哪儿?教后思考一、教学内容要选择,更要优化组合。

本课词语很多,词语教学不能放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

但词语不是孤立的存在,课文的内容也需要凭借词语来表现,所以当把词语教学与课堂内容理解结合起来,教学的“有效”就充分显露出来了。

我们都知道,散乱词语的记忆与把词语组合一个意义群记忆是完全不同的负担。

“香火鼎盛、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是对法门寺特点的概括,而这又直接与课文的事件相关:这既是玄奘开始准备“出逃”的诱因,也是后来选择留下的理由。

课堂前面让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走”的原因,后面用这些词语再加上“生命的林子”说“留”的理由,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度挖掘,也是一次次带领学生擦亮词语的心智体验。

二、课堂应当给学生思想的冲击。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让学生“念想”你的语文课。

讨好学生的办法终究不能长久,把学生当弱智教可能自己也会跟着弱智。

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当表现出智慧,把学生引向他无法抵达的思想境地。

含英咀华,回味再三,欲罢不能,这样的课堂才能高质量的课堂,才是给学生思想冲击力的课堂。

在学完玄奘在方丈“生命的林子”影响,选择留下后,我这样结课:“法门寺是玄奘生命的林子,但后来,他还是离开了法门寺,上哪儿?这时候他生命的林子还仅仅是那个法门寺吗?留一个问题给大家:我生命的林子在哪儿?”课到此戛然而止,但学生的思想显然不可能停止:原来生命的林子并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会随着你的生命成长而成长。

我生命的林子在哪儿?这是生命在质询:我是奋力向上的吗,我的胸怀有多宽广……三、课堂支撑力来自对文本价值核心的把握。

这篇文章的价值核心在哪儿?我认为不在最后教条式的“大道理”。

我理解课文最为闪亮的句子是:“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滴,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

”这是幅画啊,一幅“奋力向上生长”的生命图景,这就是课题“生命的林子”意象!课堂上我带领学生把它改成诗歌来读,我要让学生在断句中读出一种“奋力”的激情,一种“向上”的渴望,一种“生长”的力量。

道理是抽象的,而道理之载体“生命的林子”是具体的。

课堂上,我努力涂抹渲染这片生命的绿意。

我相信这片“生命的林子”学生理解了,玄奘为什么留下的原因才会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才因此有根。

四、语言形式训练是语文老师不能忘了的“本”。

备课时我殚尽心机想的不是如何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更不是认识玄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在考虑课文的语言训练点在哪儿。

语文课嘛,就要有语文味。

研读中,方丈指点玄奘的语言技巧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学语文干什么,不就是为了“能说会道”。

什么是“能”,什么是“会”?恰当、有效也。

方丈的神效表达技巧不是很值得学生学习并在生活中应用吗?所以,在学习“仙人指路”后,我带领学生回望方丈“指路”的方式,我说:“我们想想,为什么方丈搞得这么复杂,又是带他走、看,又是启发问话的。

如果直接跟玄奘讲,啊玄奘啊,你想走就大错特错了,这是鼠目寸光啊,我们法门寺高僧济济,大家相互竞争,这有利于你成长进步嘛,怎么想到走呢。

行吗?”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让学生吃了语言“人参果”后咂巴出味道来。

俗话讲,“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这一比较,孰优孰劣不就看清了吗?接着再带学生弄明白这道菜是用什么做成了,于是“借喻说理”的语文知识就这样被隆重推出。

我没有蜻蜓点水就此结束,后面又来了个应用训练。

训练的时间不长,但我训练的意识是明显的,我就是要告诉学生:讲话是个深功夫,比喻说事不妨一试。

遭遇质疑我在网上备课、公开教案并乘兴写下教学思考,朋友小芦苇、小冷狗的目光一直跟随。

小芦苇当夜在博客贴文《生命的林子,你在哪里》,小冷狗随后也撰文《“我要成名”的玄奘》,文章针对我的教学展开,一气呵成,也有客套,但批评的锋芒毕现。

提炼主要观点如下:一、文章“理”不正,“我要成名”须警惕。

《生命的林子》并不具备一个充满空白的开放结构,明摆着,就是借物喻理。

其中的这个理是什么,或者说“生命的林子”象征什么?作者最后说得明明白白。

所以千岛(注:笔者网名)结课的那句:“同学们,你们生命的林子在哪里”,看似留下一个充满悬念的种子,其实是个伪问题。

因为,学生们已经深刻的明白,我们生命的林子,就在学校,就是要和大家竞争。

此后,竞争的地点可能不同,竞争的方式可能多样,但其中“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有竞争,就有成就”的观点不会有多大的变化。

大家走的依然是玄奘路线。

而“成功学”正成为时下的一粒“毒药”毒蚀着一颗颗童心,引发一场“教育的迷狂”。

二、文章“据”有误,“理”难立。

借事喻理的文章,“理”是否让人信服,关键在于“事”是否真实可信。

在本文中,“理”是建立在两件事的基础上的,一是松林中的秀颀、挺拔;山坡上的几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

二是玄奘是在名寺修行才成为名僧的。

这两点真的立得住脚吗?前者如黄山迎客松,远离森林,孤峙山外,它的名声大概比天下所有松树要响要亮吧?后者据史书记载,玄奘出家根本不在法门寺,所以,这个故事,如果要从真实性去考证,那只能是七宝楼台,一拆即散。

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命姿态?世间万物,本来不存在无用与有用的分别。

可是人出现后,将这世界重新定义了一番。

就如树木,在课文方丈眼里就有了“材”与“柴”的分别。

“材”是因为“它们长在一起,都奋力向上生长”,而“柴”离开了群体,随意生长,不再有一个目标向上、向上,所以落得了这般下场。

但罗素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源”,“奋力向上生长”、能作栋梁的“材”当然值得赞赏,独立山冈那“柴”的生命是否也应当该得到尊重?想想骑着青牛飘然出关的老子,挂冠而去的陶渊明,江上垂钓的渔翁,他们是否属于曲干乱枝无甚大用的松树呢?个人即社会,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保持内心的强大,即便为离群索居的涧底松,又有何妨?生命观,本来就该是多样的。

终极真理,离僵死不远矣!行文最后,他们齐声质问:文本先天不足,教学为何不以“捶打文本”的方式展开!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究竟是什么?路在何处根据王荣生的研究,我国语文课本近乎“名存实亡”,“选文集锦”式的教材远未达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

语文教师的备课几乎等同于课程内容的研制与教材内容的编撰,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种种复杂、错乱事实的发生。

确实,备课时我读课文,并努力从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及该课在单元中的位置揣摩编者意图,但努力之后除了弄明白这篇课文所领担的“在社会竞争中成长”这一主题教育思想外,我既看不到编者在“教什么”上有任何课程提醒,也没有发现编者在“用什么来教”上有丝毫内容规划。

课后也有两条问题,一题解词,全关整体;一题想象说话,内容逼仄,毫无创意。

空白,全是空白。

但我们走进教室总该教些什么吧,出于“责任”,我与小芦苇便“研制”“编撰”出了各自“我以为”的教学内容。

为便于比较,不妨整理思路思考如下:我的“借喻说理”:阅读课文获取“所传播的信息”(方丈用“生命的林子”点化玄奘),这只是语文教学一个显性的行为。

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文本“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借喻说理),则是更为本质的诉求。

小芦苇的“捶打文本”:这种“锤打”是全方位的:既有主题的偏颇(离开群体竞争就不能成才?平凡就不是值得尊重的生活?),也有形式的不检(以事说理,居然事实不真)。

我们的学生一直以“鉴赏者的阅读姿态”面对文本,平等的对话者的阅读姿态需要我们培养,对于“不检”的文本更需要我们老师教导他们学会质疑,勇敢批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