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萌水中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20五柳先生传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萌水中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20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4. 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

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

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

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三、题目解说:《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

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

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一、导入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初读,整体感知:1、重点拼音:辄(zhã)吝情(lìn)短褐(hâ)箪(dān)瓢屡(lǚ)空晏(yàn)黔(qián)汲汲(jí)俦(chóu)衔觞(shāng)欤(yú)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2、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3、注意节奏。

课文节奏划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三、再读,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1、重点字词。

何许:什么地方。

许:,处所、地方。

亦:也。

详:形容词作动词,知道。

姓字:姓名。

字: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外改的别名叫“字”。

因:因此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以:把。

为: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助,无义。

好:喜欢,喜好。

不求甚解(成语):不追求过细的理解。

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这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会:领会,体会。

欣然:高兴的样子。

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置酒:准备酒。

置:置备,准备。

而招之:而表顺承。

招之:招待他。

造:往,到。

辄:每每,总是。

尽:指喝完。

期:期望,希望。

曾不:一点也不。

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舍不得。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去留,偏意复词,强调,去,指离开。

环堵:房屋四周。

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指衣服破烂。

穿,破。

结,缝补。

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

晏,平静,安逸。

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使自己欢娱。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

终,终了,结束。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

(不是赞扬的意思。

)它是对传记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

戚戚:愁苦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不戚戚于贫贱:状语后置。

译为:不因为贫贱而忧愁。

后一句: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译: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其:指黔娄之妻。

兹:连词,起承接作用。

若人:这个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赋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

觞:酒杯。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

以:连词,来。

志:心志,志趣。

乐,使……快乐第二课时问题研究: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2)“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享受。

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第二大爱好——性嗜酒。

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4)第三大志趣——著文章。

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本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

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使人钦佩万分。

(2)至(4)条概括起来就是他的三大志趣。

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2、描写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草瓢屡空。

”不仅写出了他的穷困潦倒,而且含蓄地说明了作者以古贤颜回自比,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答案: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4、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参考意见: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但不知道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用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起了一个字号。

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先生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世风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表现了他卓而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而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也显示出他的志趣。

5.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

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6.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要点提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类文比较阅读:老舍自传(有改动)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

面黄无须。

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特别孝爱老母。

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

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

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

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

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

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

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

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

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五同”老师传听母亲说,我黎明出生,初来人间,哭声震天。

家人以为生了个大胖小子,却原来是一瘦小千金。

父母盼我争强好胜,故取名一小子之名曰黎胜。

然争强有余,总不能胜:学唱歌,五音不全;学跳舞,步伐不健;亦追时尚赶新潮,却不愿改变自我、丢失自然……于是拼命读书,与莎翁交友,与太白唱吟,与鲁老夫子对话,与五柳先生趣谈。

立三尺讲台,难守本分,不迷信于旧规,而有志于挑战,不仅课内揭秘,而且课外探源,每有所悟,便怡然自乐,得意洋洋也。

学生叹曰:黎老师有童心之纯真,无师道之尊严,与我们“五同”为伴,戏称为“五同”老师。

何谓“五同”?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也。

一课一得:第三课时一、自主练习⒈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②造饮辄尽()③曾不吝情去留()④短褐穿结()⑤箪瓢屡空,晏如也()()()()⑥颇示己志()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⑧衔觞赋诗()⑨无怀氏之民欤()⒉解释词语。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②不戚戚于贫贱戚戚:③不汲汲于富贵汲汲: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俦:⑤衔觞赋诗衔觞:⑥亦不详其姓字。

详:⑦亲旧知其如此。

旧:⑧或置酒而招之。

或:________ 置:___________⑨颇示己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