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方剂中医经典方剂一.实证用方(一)治风剂1.疏散风寒剂【代表方】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穹、甘草。
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分。
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克,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克。
【主治】风寒感冒。
(原方主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岁寒热,并皆治之。
)【方解】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
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药。
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
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
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
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
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
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穹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
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
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
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
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
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备受历代医家推崇。
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类方。
如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败毒散;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防风解表为荆防败毒散。
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疗效。
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同类常用中成药(1)感冒清热颗粒【组成】荆芥穗200克,防风100克,白芷60克,紫苏叶60克,柴胡100克,薄荷60克,芦根160克,葛根100克,桔梗60克,苦杏仁80克,苦地丁200克。
【方解】此药是北京地区治疗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
方中用药较繁,既有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苏叶、白芷,又有辛凉解表之柴胡、薄荷、芦根、葛根。
两类药分量相当,寒热之性不显,解表之力独彰。
所以对于普通感冒,寒热表现不明显,或偏于风寒者,皆可服用。
(2)午时茶【组成】紫苏叶75克,防风50克,白芷50克,羌活50克,广藿香50克,连翘50克,柴胡50克,桔梗75克,前胡50克,枳实50克,苍术50克,厚朴75克,陈皮50克,甘草50克,山楂50克,六神曲(炒)50克,麦芽(炒)75克,川穹50克,红茶600克。
【方解】本方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一种感冒中成药。
针对南方多湿热的环境特点,本方解表药多选性味温和,兼有和里作用的药物(苏叶、藿香)。
同时增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即平胃散,为燥湿和胃的经典方剂),以健脾和中;加山楂、麦芽等消食药以消食滞,从而更加适合当地的感冒病症。
2.疏散风热剂【代表方】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银花一两(30克),连翘一两(30克),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荆芥四钱(12克),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
【主治】风热感冒。
(原方主治:但热不恶寒而渴)【方解】银翘散是治疗风热感冒的代表方剂。
与针对外感风寒所用的解表法有所不同,治疗风热感冒时,要旨不在于散,而在于清。
寻思其理,风寒之邪往往从肌表侵入,皮毛被寒邪所束缚是其发病症结。
而风热之邪常从口鼻侵入,咽喉肺系是主要的受灾区。
所以外感风寒最常见恶寒,外感风热最常见咽痛。
风寒在表则宜温散,风热在肺系则宜清透。
不过卫表肺系原本一体,发散解表须配以理气,清肺之品亦常宜透达解表。
方中银花、连翘原本用以清热解毒,是治疗外科痈肿的常用药。
吴鞠通据其轻清上浮之性,用于清透肺卫风热之邪,重用为君。
芦根、薄荷、牛蒡子、豆豉、荆芥,五药助君透邪,牛蒡子并可利咽喉,共为臣药。
竹叶利水,令体内既成之热从小便得排,给邪以出路,为佐药。
桔梗载诸药上行于肺,甘草调和,为使药。
同类常用中成药:(1)银翘解毒丸(片、胶囊、颗粒成分同)组成及方解同银翘散。
(2)双黄连口服液【组成】金银花375克,黄芩375克,连翘750克。
【方解】本方宗银翘散,重用银花、连翘清热解表的同时,增加了善清上焦肺热的黄芩,使全方清热解毒之力大增。
对于外感风热后,实热表现明显的病症,如咽喉红肿热痛、咳嗽痰黄、发热等,疗效较好。
3.祛风寒湿止痛剂【代表方】木瓜丸。
【组成】木瓜80克,威灵仙80克,海风藤80克,鸡血藤40克,白芷80克,制川乌40克,制草乌40克,当归80克,川穹80克,人参40克,牛膝160克,狗脊(制)40克。
【方解】本方重用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以狗脊助之。
以归穹养血活血,人参益气以扶正。
肝肾强健、气血充盈之后,以木瓜柔筋祛湿而止痛,白芷祛风止痛,乌头驱寒止痛,灵仙、二藤祛风寒湿止痹痛。
如此正复邪散,痹痛可止。
4.平息内风剂【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医学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一两(30克),生石一两(30克),生龙骨五钱(15克),生牡蛎五钱(15克),生龟板五钱(15克),生杭芍五钱(15克),玄参五钱(15克),天冬五钱(15克),川楝子二钱(6克),生麦芽二钱(6克),茵陈二钱(6克),甘草钱半(4.5克)。
【主治】肝风内动。
(原方主治:内中风证,其脉玄长有力,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嗳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撤销,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方解】本方是中医临床治疗中风病初起最常用的方剂。
我们这里先大致分析一下肝风内动的发生机制。
自然界中水少则风生,北方水少,北方风多;冬春水少,冬春风多(台风因热极而起,与此有别)。
人体内也是一样。
当下焦肝肾阴精不足时,风即从内而生。
表现出来的就是头晕头痛等内风症状。
随着内风势力不断加大,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大怒(肝阳化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劳累(正气不足,无以御风)、凌晨(对应一年之春,风气当令,天气升发,外内相合),即可发作为中风病。
风本无形,但大风可以飞沙走石;内风同样无形,但内风一动,从下而上,可以带动血、痰等有形邪气,上攻头脑,神窍闭阻,人即出现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等大风症状。
风止后,血痰等有形邪气无法顺利下行,痰瘀交阻,人即出现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表现。
可见,如果平时多注重养生,多培养少耗散肝肾的精血,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中风的发生。
对于素体肝肾阴虚的人,平时注意调摄心情,避免大的情绪波动,避免过度疲劳,避免过度熬夜伤阴,避免饮食过于肥厚生痰,那么大多数情况下,中风病也是同样可以避免。
对于医生来说,治疗中风病的关键时期,是内风初起的阶段。
因为此时肝风初动,血虽上行但并未成瘀,尚可用药引其下行,如果等到昏倒不省人事再行救助,难度就非常大了。
镇肝熄风汤是针对中风初起而设立的一张经典处方。
方中重用牛膝、石为君。
牛膝最善引血下行,重用牛膝,可以将随风上逆的血引而下行,令血不致瘀阻于上。
石色赤而入血,石体质重而下行,善于平定上逆之挟血肝风。
二药相伍,一刚一柔,主治血逆之标实。
龙骨、牡蛎、龟板三药,最善滋阴潜阳。
龙、龟、牡蛎皆水中之物,而入药皆用其骨,故善将浮越之阳潜降于水中。
白芍养血柔肝而缓肝风之急,玄参、天冬善养阴而清热,六药共用为臣。
方中川楝子、麦芽、茵陈三药,是神来之笔。
张锡纯最初的处方中并未用到此三药。
用于临床后发现,虽然大部分患者可以轻松搞定,但仍有部分患者,服用此方后,病症不轻反重。
张氏从而领悟到,肝为将军之官,性情原本暴躁,喜温良之言,而恶激烈之辞。
方中主以重镇,意在压制肝风,是逆肝之性,肝脏受制,可形成“反动之力”,从而令病情加重。
加此三味以疏肝,如春风细雨,则上弊可除,故用为佐药。
甘草调和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脑立清丸。
【组成】石350克,磁石200克,珍珠母100克,牛膝200克,猪胆汁350克,清半夏200克,酒曲200克,酒曲(炒)200克,薄荷脑50克,冰片50克。
【方解】方取镇肝熄风之义,重用石、牛膝,同时增加磁石、珍珠母,皆重镇平肝之类。
镇肝同时,又以至苦至寒之胆汁清降肝胆之热。
所不同者,本方无大量滋阴潜阳之药,而增化痰消食开窍之品。
所以本方更善于治疗肝风侠痰,上攻头目引起头晕目眩、头痛头风等病症。
(二)祛寒剂【代表方】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
【主治】脾胃虚寒。
(原方主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大病差后,喜催,久不了了,胸上有寒)【方解】中阳不足,寒自内生。
人参(今多以党参代之)温中益气为君,干姜温中散寒为臣,白术健脾益气为佐,甘草补益调和为使。
今有成药附子理中丸,即在此方的基础上增加附子,其温热之性更显。
同类常用中成药:(1)附子理中丸(2)良附丸【组成】高良姜、香附各等分。
【方解】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疏肝理气,二药合力,则寒散气行而痛止。
用于治疗寒邪犯胃引起的急性胃痛。
理中治虚寒,良附散实寒。
(三)清热剂【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生甘草、柴胡。
【剂量】原方未标明剂量。
今可用诸药各10克。
另,今之中成药龙胆泻肝丸中,用龙胆草、柴胡、生地黄、泽泻两分,余药一分。
可参考。
【主治】肝胆实火湿热。
(原方主治:治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
)【方解】方中龙胆草苦寒清热燥湿,尤善入于肝胆,为君药。
黄芩、栀子助君清热燥湿;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令湿热邪气从小便解,给邪以出路,共为臣药。
苦寒之品,亦多损阴之弊。
故方中配合以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防止诸药伤阴太过。
另如前所述,肝为将军,不喜抑郁,自以苦寒清肝,恐有损生发之气,故又以柴胡疏导。
三药共用为佐。
甘草护中,谨防伤胃太过,为使。
针对龙胆泻肝丸的安全性问题,乃至中药的安全性的问题,无疾有如下想法:中药治病,旨在以偏治偏。
前者之偏,是中药性味之偏;后者之偏,是人体阴阳之偏。
如以寒凉清热,所清之热,并非细菌、病毒,而是改善了体内阳热亢盛的环境。
这些细菌、病毒,必须在阳热的环境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用药后体内环境改变了,细菌的致病能力下降,人体正气即可将其排出体外,从而治愈疾病。
同时,前面讲过,壮火食气;体内亢盛的阳热本身就会对正气造成损耗。
清热,正气才能得到保全,才有能力祛邪外出。
战胜非典,最终依靠的仍是天与人的正气,而不是药物对抗的结果。
温度、湿度改变了,不再适合邪气的生存;人体正气有足够的能力驱逐已经衰弱的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