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审美意蕴

《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审美意蕴

浅析沈从文《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审美意蕴
摘要:马克思称赞欧仁·苏在《巴黎的秘密》中对于少女玛丽花的成功描写:“尽管她处在极端屈辱的境遇中,她仍然保持着人类的高尚心灵,人性的落拓不羁和人性的优美。

”,而这种极力展现出屈辱环境中角色的高尚品格,让其人性之美得到淋漓尽致地诠释,《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中,沈从文加入了自己的审美观念与追求,当一场美好的爱恋终成空,故事中耐人寻味的人性令人动容,透露着一丝丝朦胧之美,却又因为朦胧之美的隐喻描写让这种美凸显着沈从文独特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人性;
一、沈从文的《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沈从文的《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是一部短篇小说,它是以作者年轻时于湘西的真实见闻为题材的,小说讲述了不幸病逝的商会会长女儿,埋葬之后的尸体却又被卖豆腐的男人带回山洞共眠3日,后又将其送至坟墓中,此事被查实之后,该男子被处以死刑,在等待死亡来临时,他既然不停地笑着说道:“美得很,美得很!’据此,作者化腐丑为神奇,“怀了对兵士与农人不可言说的温爱”,加入自己的审美观念与追求,重新设定角色和创设情节,讲述的是商会会长的女儿深深吸引着几个男人的目光,他们是豆腐店的老板和两个士兵,可由于身份地位的差异,加上恶势力的一味阻挡,这样的美好爱恋终成空,这个故事耐人寻味、令人动容。

二、人物性格之美
通过将近1/3的篇幅,该部作品中介绍了军营里单调的生活。

士兵们反复进行着行军、受伤和淋雨等活动,全无半点保障与自由,只能全部听凭别人的安排,此种生活直接导致了士兵们的伤亡,一个原本健康的号兵,最后成为了一个瘸子,虽然他的肉体上受到了重大伤害,可其的精神上仍然有所追求。

在雨中行军之时,他们并不觉得十分艰辛,而是“一切景致看来实在比平常日子美丽许多”。

他并不抱怨长途行军的疲累,却为大家在一个盆里洗脚的同等待遇感到满足。

号兵变成瘸子的事情,让大家颇为沮丧,可他自己却非常乐观,他的心灵世界并不残缺。

小说中的另外一个男人是豆腐店的老板,虽然描写他的篇幅不算太多,可寥寥数笔却能让人看到一个憨厚、诚恳的人物形象。

从这些关于人性美的阐述里,作者
的审美追求尽显无遗。

美,始终依赖的生存基础是其对象。

若将该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即豆腐店老板、“我”、号兵视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则这些人物眼中所看到的美好的东西,便是审美对象,比如在豆腐店对面的豪华房子里,有一个年仅15岁的美丽女子,她是商会会长的小女儿。

站在直觉美感的视角上,作品对她的美进行了详细的刻画。

在某个黄昏时分,号兵惬意地吹奏着优美的曲调,此时便吸引了一些人的围观,包括2条可爱的小狗,而这些狗的主人便是这个女子。

虽然众人并未看到她美丽的身影,可那动人的唤狗声却让人印象颇深。

在得知她住在豆腐店对面之后,“我”和号兵就每天以喝豆浆为名,或者是看老板制作豆浆,而实际上,“我们俩人原来都看中那两只狗,同那狗的女主人了”。

“这女人真是一个标致的动物,在我生来还不曾见到有第二个这样的女子,……我觉得这是一朵好花,一个仙人”在这里,女子代表着一种美,她慢慢地走进了三名男子的审美世界,并让他们为之痴迷,只是匆匆一瞥,亦或是只看到她那白色和绿色的衣衫,便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3个男人的痴恋,虽然让他们感到幸福,可他们也明白身份地位的差距,故而时常感到沮丧和失望,他们曾经互相打架和谩骂,以此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

可他们还是生活如常,“每天来坐到豆腐铺里......只要看看那明艳照人的女人一面,我们就觉得这一天大快乐了”。

这样珍贵的“快乐”,不再停留于肉欲层面上,而是提升到了审美的高度,此种纯粹之美,实际上也是人性美的有力证明。

三、朦胧爱恋之美
在《边城》中,沈从文便向读者展现出一个以“爱”为名的美好世界,而《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里也是如此,从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他对“美”有着执着的追求和信仰,而作品并非是抽象化的说教,而是向大家展现了一幅幅具体而清晰的画面。

美,并非一切堕落的源泉。

它反而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让几近干渴的心灵得到润饰,从而塑造出完美的品格。

在这场爱恋中,3名男子的爱超越于肉欲之上,而走进了一个审美世界,所以他们能够友好地相处。

虽然他们偶尔也会感到仿徨和迷茫,可并未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两个兵士(“我”和号兵)还相互激励:“我们有我们的志气,凭这志气凡事都无有不可以做到。

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要做总统,做将军……”而豆腐店的老板在辛劳的工作过程中,会
将世界和生活温柔以待。

“从实生活里取证”的创作态度决定了作者不可能无视那个时代的浓重暗影,他曾切身感受过恶势力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摧残,并发出深沉的慨叹:“美丽总是愁人的!’,那个象征着美的女子终究死了。

她的死仿佛是一个谜。

作品只写道她是“吞金死的”,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一个名门淑媛,最终却吞金自杀,这肯定是因为她的人格遭到了残酷的侮辱。

答案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三个男人体悟到女子选择死亡的原因和意义之后,对她的爱恋更甚,作品写道:“似乎各人皆知道女人正象一个花盆,不是自己分内的东西;这花盆一碎,先是免不了小小讨论,然而当大家讲座到许多花盆被一些混帐东西长久占据,凡是花盆终不免被有权势的独占,唯有这花盆却碎到地下,我们自然似乎就得到一点开心了”。

在《巴黎的秘密》中,也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名叫玛丽花,她的人格被摧毁是由于受到严酷的宗教法度的迫害,而本部作品中的美丽女子之所以会香消玉殒,实际上是受到了黑暗势力的镇压,并成为其下的牺牲品。

对于女性的诸多不幸,巴金为之黯然神伤,而沈从文却通过作品发出了控诉,这是一种对美的严重摧毁。

导致女子死亡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当时社会中的黑暗势力,是那个剥夺女性人身自由的时代。

它在摧残美的同时,也让人性变得扭曲。

三个男人表面上对女子的死亡感到高兴,可他们的内心深处其实是颇为痛苦的,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正是此理,他们的心也随着女子的死亡而被埋葬了。

女子死后,“我”生了一场大病,瘸子变得有些疯癫,曾经两次跑到女子的坟墓前傻傻地坐着,而豆腐店老板此时发生重大改变,他的心灵上受到极大的煎熬。

于是,他从坟墓里挖出了女子的尸体,并将其带到山洞放置在遍布蓝色野菊花的石床上,实现了他对美的追求。

在黑暗社会的压制下,人性逐渐丧失,美也由此转移至丑陋的层面上。

在看到这些美丑交织的画面后,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雨果所创作的《巴黎圣母院》,它塑造了一个样貌极丑的敲钟人,可他却对美有着强烈的追求,当美丽的女子在教会等黑暗势力的压迫下死亡之后,他默默地躺在女子的遗体旁边,最终与美共存。

两个故事虽然各不相同,可这样的结局却极为相似,这实际上是在向人们揭示: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里,土地和草木、人类和美、爱是同时存在的,无论此种爱和美是否拥有圆满的结局,是否持久,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黑格尔认为,对于理想艺术的表现体系而言,性格刻画实际上是其核心;恩格斯也认为,在现实主义的创作过程中,不仅要记叙一切真实的画面,还要对处于典型环境中的人物予以重现。

沈从文的这部小说能够受到广泛好评,其中的首要因素便是他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在这部小说里,虽然3个男人都爱着一个女人,可他们表达和诠释爱的具体方式是不一样的。

豆腐店老板平时的性格较为内向,不善言辞,他对这个世界是温柔的,对女子的爱恋也极为深沉,而且无法释怀。

而相比之下,瘸子的爱恋却非常直接和率真,在看到两条小狗之后,他便自然地爱上了它们的女主人,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娘个狗,好福气!”。

而后,看到有别的男人走进女子的房间,他都忍不住要握紧拳头。

较之前面两人,“我”的爱恋显得极为理智,并会为之深思和反省。

人物身处的环境与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性格,比如豆腐店老板的情感较为含蓄内敛,都是由于其受到“乡下人”此种身份的深重影响,他虽然深感爱恋的不现实,可又难以割舍此种情缘,所以只好将其深藏于心中,继续享受着美所带来的愉悦,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若非是女子的突然死亡,他或许会如此过完一生。

瘸子的性格较为外向,他的表现力极强;而身为班长,“我”在三人中的地位是最高的,这无形中就对我产生了一种制约,故而“我”在为人处世时总会非常冷静。

而那个美丽的女子,作者所描写的篇幅不多,这是其刻意为之,作者想要传达出一种朦胧之美。

总结
有的学者认为,沈从文的《边城》就像一首长诗,而我认为,《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亦然,它仿佛是一首情意绵长的抒情小诗。

这部小说到处都充满着诗意化色彩,它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达到了情景相融的境界。

情和景、声和色、动和静都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幅满是诗意的美好画卷。

同时,作品还通过象征和隐喻等方式,传达出一种诗意之美。

作者并未直接讲述女子的命运,而是运用暗喻和埋伏笔的手段,让读者发挥想象之后予以体会,从而达到言外之意的审美境界。

比如在展现狗与杀人的场景时,作者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当中也深藏着丰厚的内涵。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进,人类在物质文明之下还是会暴露出精神层面上的缺失。

事实上,人性的失去和找回,它的答案并不纯粹地存在于物质生活之中,精神层面上的因素也同样重要,这就是沈从文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无穷
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晓萍. 沈从文小说的叙事角度[J].齐鲁学刊. 2005(04)
[2]黄科安. 中国现代随笔艺术的观念建构与审美表现[J].文学评论. 2004(01)
[3]凌宇. 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J].文学评论. 2002(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