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采薇评课稿

诗经采薇评课稿

《诗经采薇》说课稿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语文06号,现在我来说课。

我说课的题目是《诗经采薇》。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诗经》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

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

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篇二:《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说课稿《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二)、全诗教学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读、背这首两首诗。

2、学会怎样理解诗意。

3、熟记特殊字眼和句子。

4、了解作者及诗境挖掘中心思想。

5、找出韵脚,欣赏诗的韵律美。

6、欣赏作者的写法,初步学习改写诗的一些技巧。

(三)、全诗教学重点学会有感情地读诗。

(四)、全诗教学难点学会怎样理解诗意。

(五)全诗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根据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读、背这两首诗。

2、学会怎样理解诗意。

3、熟记特殊字眼和句子。

重点:学会有感情地读、背这两首诗。

难点:学会怎样理解诗意。

三、说教学理念1、为了科学地“种好这块田”(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让学生不断地学习“科学技术”,可谓是“学好技术,种好农田”。

教就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合作地学习,把课堂时间教给学生。

学生总要离开老师走向社会,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将来才会不断获得知识。

2、我认为适合自己班级的课是最好的课,好高骛远、蜻蜓点水那是没有用的。

3、语文课必须上成语文课,让语文课返璞归真,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一定的语文知识。

四、说学情本班学生已学会读四言诗的的技巧,但不懂读五言诗的方法。

本班学生初步学习了理解诗意的方法,但还没有达到纯熟。

五、说教法与学法我采用朗读法,读就会读书那种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六、说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两幅图片:春天、冬天。

让学生说说春天和冬天的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千多年的诗歌。

二、讲解新课1、学生读《诗经采薇》,根据注释解释这首诗歌的意思。

2、学生猜测“我”的身份,说说诗的写作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背诵这首诗。

4、欣赏春天的风景说说看到了什么?引出《春夜喜雨》5、学生读诗,介绍作者。

6、“春夜喜雨”的含义,说说你们喜欢哪个季节的雨,你们觉得作者喜欢春雨的原因?7、解读重点词语及按节奏读这首诗。

8、翻译这首诗。

9、读完此诗后,作者喜欢这场雨的原因。

10、这首诗好在哪?11、背诵这首诗。

12、练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13、学生朗读这两首诗。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两首诗,一起感受到诗的美,品味诗的意境,希望你们有时间多读诗。

作业:抄写这两首诗并背诵板书设计:诗经采薇春夜喜雨春天及时虚耗生命的惋惜好雨喜欢冬天对战争的厌恶默默滋润教学反思:七、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诗、理解诗而设计的。

因为这一课时,我主要是教给学生读诗的技巧、理解诗意的方法。

本板书会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看到本板书会自然读出诗的感情来。

西湖学校小学语文组陈喜英篇三:诗经采薇赏析(诗经.小雅.采薇)赏析原文:采薇采薇1,薇亦作止2。

曰归曰归3,岁亦莫止4。

靡室靡家5,玁狁之故6。

不遑启居7,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8,载饥载渴9。

我戍未定10,靡使归聘11。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12。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13。

王事靡盬14,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15,我行不来16!彼尔维何17?维常之华18。

彼路斯何19?君子之车20。

戎车既驾21,四牡业业22。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23。

君子所依24,小人所腓25。

四牡翼翼26,象弭鱼服27。

岂不日戒28?玁狁孔棘2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30。

今我来思31,雨雪霏霏32。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译文: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芽已破土钻。

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已经过大半。

没有家也没有室,只因玁狁来侵犯。

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多柔嫩。

说回家啊说回家,心中忧思多深沉。

忧心如火猛烈烧,又如饥渴实难忍。

驻守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问。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

说回家啊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

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熳一丛丛。

高大马车又谁乘?那是将帅所专用。

驾御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

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奕奕。

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蔽。

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象牙箙鱼皮。

每天岂能不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注译:1.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

2.作:生。

止:语助词。

3.曰:说,或谓乃语助词,无义。

4.莫:暮的本字。

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5.靡:无。

6.玁狁(xiǎnyǔn):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

7.不遑:没空。

遑,闲暇。

启:跪坐。

居:安居。

8.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

9.载:语助词。

10.戍:驻守。

定:安定。

11.使:传达消息的人。

聘:探问。

12.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

13.阳: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

14.盬(ɡǔ):休止。

15.疚:痛苦。

孔疚,非常痛苦。

16.来:回家。

不来,不归。

17.尔:薾的假借字,花盛开貌。

维何:是什么。

18.常:常棣,棠棣。

19.路:同辂,高大的马车。

20.君子:指将帅。

21.戎车:兵车。

22.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

业业:马高大貌。

23.骙(kuí)骙:马强壮貌。

24.依:乘。

25.小人:指士卒。

腓(fěi):庇的假借,隐蔽。

26.翼翼:行止整齐熟练貌。

27.象弭:象牙镶饰的弓。

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

服,箙的假借。

28.日戒:每日警备。

29.棘:同急。

30.依依:柳枝随风飘拂貌。

31.思:语助词。

32.雨(yù):作动词,下雪。

霏霏:雪花纷飞貌。

【赏析一】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

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

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

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

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

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

”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

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

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

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

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

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这概括地描写了威篇四:《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的教学反思 (1) 《诗经采薇》《春夜喜雨》教学反思陈喜英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所以从小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让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完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上了一节古诗歌,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因为这节课让我学会了太多的东西,从前一直对于古诗课是很茫然的,如何让孩子们在诗的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呢?今天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因为我处处引导孩子们在我的思路上走,没有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的空间,和自主探索的自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