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原创】三年级下册——4.《古诗二首》
【原创】三年级下册——4.《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北师版 三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你感受到了吗?你 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
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笔下草长莺飞的二月天里, “春风”“花草”“燕子”和“鸳鸯”相映成趣 的美景,一起来感受这浓浓的春意吧!
字词积累
我会写
我会读
绝句
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唐代诗 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人。
村居
走进作者
高鼎,字象一,钱塘 (今浙江杭州市)人,清代 诗人。
古诗赏析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村居:住在农村。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
像 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译文: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低
杜甫在后两句中又写出了怎样的景色?
后两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 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涵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 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 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中心思想
作者抓住太阳、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 鸯、泥融、沙暖等春天特有的景物,给读者描绘了 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 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 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的欢悦情怀。
中心思想
作者描绘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 地上放风筝的图画。这是一幅自然景物和人物活 动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 活图画。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春天来临时的喜 悦和赞美之情。
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③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垂着长长的枝条轻拂着堤岸,仿佛沉醉在迷迷蒙 蒙的春烟之中。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散学:放学。 归来:回来。 纸鸢:风筝。
译文:一群活泼的儿童放学回来,拿起早已准
备好的纸鸢,在轻盈的东风中,把它们送上蓝天。
深入理解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和自然景物。“草长莺 飞”,欣欣向荣;“杨柳醉春烟”,葱茏柔媚, 生动地描画了江南二月的明丽春光。
诗的后两句写了什么?
后两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得 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一个“忙” 字,把孩子们的勃勃兴致和跑着、跳着、呼喊着 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天真活泼的儿童,还有那 晴空飘飞的风筝,把江南春光点缀得更加活泼欢 快,更加生机盎然。
《村居》描写了绿草茂盛,黄莺飞舞,轻拂堤 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放学归来 很早,一个个借着春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 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 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 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文学成就: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擅长各种诗 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被后 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主要作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 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译文:冻土融化,土地湿润,燕子正繁忙地飞
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沙洲 上静睡不动。
深入理解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描绘了春天日光 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色,诗中描写的物象有 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 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 出诗人强烈的感觉。
古诗赏析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译文:春天的太阳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丽景
象,春风和煦,吹得花草四处飘香。泥融化,又软又湿。 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