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感悟说写结合
——《陶罐与铁罐》教学案例评析
内容摘要:一直以来,“读懂课文”成了我们阅读教学的主体,学习一篇课文似乎就是为了认识一个个人,了解一件件事,获得种种情感体验。
关键词:品读感悟
《陶罐和铁罐》一文是小学三年级语文第6组的一篇阅读课文。
本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
课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
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
一、初读课文,力求充分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课文中的陶罐和铁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指名说。
)
师:孩子,你真会读书,能把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读成短短的几句话,真不简单!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到国王的御厨里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指名读。
问:“奚落”是什么意思?(用尖刻的话数落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嘲笑别人)
师:那么铁罐究竟是怎样奚落陶罐的,想不想去听听他们的对话呀?(想)
二、品读交流、内化感悟。
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出示课件:课文的朗读:前半部分
师:谁能说说,你从他们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觉得铁罐很自以为是?/我觉得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对什么词?—反义词。
齐读这组反义词。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像孙悟空一样也摇身一变,变成这两只罐子,读读他们的对话。
看我们能不能读好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
好吗?
(出示课件):“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师:铁罐子,你为什么用这样傲慢的态度跟陶罐说话呀?(因为我很坚硬,陶罐很易碎)
师:是啊,用“铁质”的东西去碰“陶质”的东西不费吹灰之力,也就是说铁罐抓住了陶罐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易碎。
师:想到这,铁罐就更加傲慢起来,现在谁能读好铁罐的话?
师:面对铁罐傲慢地发问,陶罐是怎样回答的?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陶罐?(谦虚)除了谦虚,你还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出这是一只(有礼貌)的陶罐子。
从哪看出?
(刚才铁罐子称陶罐为陶罐子,而陶罐却称铁罐为兄弟。
)他们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们试着把它读出来。
师:现在,请男生来当一回骄傲的铁罐,请女生当一回谦虚的陶罐。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国王御厨里的那两只罐子。
同学们之所以能读的这么好,是因为有了提示语的帮助。
找一找这两句话中的提示语是什么?(指名说。
)接下来,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
课件出示:“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指名读)
师:谁说说这句话中的提示语是什么?指名说。
(轻蔑)
师:“轻蔑”是什么意思?
生:轻视,不放在眼里。
师:是谁不把谁放在眼里?指名说。
那你知道铁罐为什么不把陶罐放在眼里吗?指名说。
是呀,铁罐就知道陶罐不敢碰它,因为陶罐太(易碎)了,陶罐在铁罐眼中简直就是一无是处,所以铁罐更( ),更———瞧不起陶罐了。
师:谁能带着轻蔑的神情读读铁罐的话?谁能加上动作再读一读。
(指名读。
)你们也能这样读吗?(齐读)
师: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一而再,再而三地奚落它,陶罐也听不下去了,和他争辩地说……
生(指名读):课件出示“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再说师:陶罐受了委屈,总想为自己争辩一下,谁愿意当一回陶罐也为自己争辩争辩?
师:陶罐在为自己争辩的同时也在给铁罐干什么?(讲道理)你认为陶罐说的有道理吗?(有)那铁罐听进去了吗?(没有)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文中末尾的省略号)省略号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就是这样傲慢的铁罐,就是这样自以为是的铁罐,他打断了陶罐的话,继续奚落着
出示课件“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指名读。
师点评:(如读得不到位)陶罐的争辩激怒了铁罐,那么你还能读得如此平静,如此无动于衷吗?请你再读读。
(读得到位)就是,“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谁能加上动作和表情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引读:此时的铁罐越来越不耐烦了,说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了,说的话也越来越难听了。
它的态度已由傲慢上升到了恼怒了,它已经听不进别人的任何话语了,只觉得自己是最好的了。
铁罐恼怒了……
生齐读:“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
师:看来铁罐是要和陶罐吵起来了,陶罐只好无奈地说……
出示课件“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指名读。
出示课件:“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师:此时铁罐越来越生气了,说的声音———更大了,说的话也———更难听了,此时他已怎样了?谁能给这句话加个提示语?(板书:火冒三丈、恼羞成怒、怒气冲天 ----)。
你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指名读。
)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你也来试试。
这几个词用的非常恰当,我们把它积累下来吧!(生写到书上。
)
师:生气时,我们也可加上适当动作。
谁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我们看铁罐的神态变化:由傲慢—恼怒—火冒三丈,谁来试试读一读?体会一下?指名读。
三、课堂演练,加深理解。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就好像来到了国王的厨房里,看到了谦虚宽容的陶罐和蛮横无理的铁罐,多么有趣啊!对这么有趣的童话故事,你们想不想分角色表演读
(1)小组练习分角色表演读,要求只读对话,在读对话时要有入情入境的动作和表情。
(2)展示演读。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两位新朋友已经比较熟悉了,假如让你选一个做朋友,你会选谁?
生1:我选陶罐。
师:你呢?
生2:我也选陶罐。
师:你们呢?
生:选陶罐。
师:大部分同学都喜欢陶罐,不喜欢铁罐。
那如果铁罐做你的朋友,你打算怎么帮他,怎么劝他?
生1:铁罐,不要小看陶罐。
生2:我会对铁罐说,如果你是陶罐,受到别人的奚落,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3:铁罐兄弟,你有你的优点,人家有人家的优点,你怎么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呢?
生4:老师,我想对铁罐说:铁罐,你不要光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师:大家不喜欢铁罐不是因为他没有长处,没有优点,而是因为——
生:铁罐骄傲,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
(引导学生品析有关句子,感悟人们喜欢陶罐的原因:a、陶罐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b、陶罐成了珍贵的文物;c、陶罐善良宽容,处处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
四、说写延伸,深化感悟。
1.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想法和感受,让我们来说一说吧!(课件出示)指名说。
(1)我想对陶罐说:
(2)我想对铁罐说:
(3)我想对自己说:
2、写一写
3、师总结:同学们,你们说得都很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来比,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的短处,我们要相互尊重,友好相处!
评析:一直以来,“读懂课文”成了我们阅读教学的主体,学习一篇课文似乎就是为了认识一个个人,了解一件件事,获得一种种情感体验。
在品读感悟环节,我不仅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形式来表情达意的。
本课教学将课文分成两大板块组织教学,(一块是陶罐和铁罐当年在国王御厨里的情景;一块是许多年以后的情况。
)这两大板块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
第一板块的教学,主要通过读、思、议、演来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
尤其侧重读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通过对人物语言前面的提示语,以及标点符号进行反复揣摩、品评,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不同角色的语气、态度、品性。
在这一过程中,感情朗读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感悟,理解感悟又推动了学生的感情朗读。
这样,铁罐骄傲自满、不可一世的蛮横态度就暴露了出来,同时与之相对的陶罐谦逊、和善的态度也衬托得十分鲜明。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教师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整个教学教师自始至终体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
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你想对陶罐、铁罐和自己说些什么?(想对谁说都可以),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
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把“写”挤进课堂,但如何才能挤得巧挤得妙,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表达?在本课的结尾,我让学生写一写想说的话。
其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认知内涵,并从中懂得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与短处,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