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风俗习惯
(4)滇东南型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 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 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 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 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节”、“彝族年”、“拜本 主会”、“密枝节”、“跳 歌节”等
寨装节——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
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 三月二十八日。
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
个表白爱情的机会。
• 宗教:流行多神崇拜;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
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土掌房
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
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 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平顶的制作也与石 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 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诺苏”、“纳苏”、“聂苏”、“阿西”、“撒 尼”等(“苏”意为“主体的民族”、“尚黑的民 族”)。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 统一称为“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 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区;不少彝族人通汉语; 彝文历史上称“夷经”、“罗罗文”等,今留有大 量彝文记载的文献。
五、节庆风情
能歌善舞的彝族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
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
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
“打歌”、“跌脚”等,节奏鲜明、音调明快;因伴奏乐器
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较具代表性的有“跳乐”、“烟盒舞”等。
彝族文化的代表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 绘画等。
雕刻
三、服饰饮食
服饰
• 1、彝族服饰各地不同,男女一般上衣开襟贴身,袖口、 领口、襟边都绣有花边;
• 2、男子头顶留有“天菩萨”(四、五岁时头顶即留二、 三寸方形的黑发,成年后挽成一发结,是男性尊严的象 征)。
• 3、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 布或蓝布包裹头 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 示英勇威武的 气概,习称“英雄结”。
瓦房屋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
客人之所。靠墙壁左侧,设一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 庄”。锅庄严禁人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锅庄上方,以蔑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 铺竹条,作烘烤野兽干肉或蒜头、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 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围火塘而坐,叙天伦之乐,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一 般彝族人家,则在火塘边铺一草席,身裹披毡而眠。
盛大的节日。
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 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
火把场
对歌
斗 鸡
磨秋
彝族服装节
花脸节
月琴
六、建筑宗教
• 建筑:彝族多居山区,村寨大都座落于地 势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村落不大,一般由 二三十户或十几户组成。传统住房式样很 多,其中瓦板屋与土掌房极富民族特色;
头帕
曳 地 百 褶 裙
饮食
彝族大部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其次是荞 麦、土豆、小麦等,稻米数量很少。
喜食酸辣,非常嗜爱饮酒,高梁酒“杆 杆酒”驰名西南,肉食主要有牛、猪、羊、 鸡肉,喜欢将肉切成拳头大小的块煮食, 汉语称“砣砣肉”
转转酒
“跳菜”
“跳菜”,即舞蹈着上 菜。它是云南无量山、哀 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 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 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 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 传统饮食文化。
火把节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名叫十大力的 恶魔到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地上一位叫包 聪的大力士与他摔跤定胜负。恶魔斗输后放出各 种害虫来糟踏人们的庄稼。包聪又集合起人们点 燃一支支火把去烧死害虫,保卫了人民的幸福生 活。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最
• 4、彝 族人男女都披用羊毛织成的形如斗篷、下有长穗 的“查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 被 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 5、妇女头包绣花手帕或鸡冠帽,身穿绣花右襟上衣, 五彩百褶裙。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古朴,极具民族和地方 特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 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 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 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阿诗玛石峰造型。阿 诗玛是撒尼人心中美 丽勇敢的姑娘,是石 林文化的中心,追求 自由的象征,撒尼人 民心中的女神。当地 民传中,撒尼长诗 《阿诗玛》记载了她 为追求自由生活,与 “阿黑哥”一起对邪 恶势力作不倔不挠的 斗争。
谢谢观看! 2020
“打羊”、“打牛”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
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 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
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菜园生产蔬菜
杆杆酒
逢年过节, 各家各户的 阿妹子会捧 出一坛自家 酿的美 酒放 在门前,插 上几枝锦竹 杆或麦杆, 凡从门口路 过的 人,都 会被热情相 邀,用杆杆 咂吸几口。
鹰爪杯
四、礼仪禁忌
1、热情好客,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说; 2、招待贵客,最上等的是打牛招待(彝族杀牲时,皆 不用刀,用手捏死或用锤砸死,故称为打牲),打羊、 “杀”猪为中等礼节,常客则“杀”鸡,是最低的礼 节,算不上招待。火把节吃的鸡,只能将鸡头按在水 里,使其窒息而死。 3、彝族禁忌较多,最忌别人叫“老彝胞”和“蛮子”; 宰杀家禽家畜时,忌外人在场;主人奉客食物时,忌 客人不吃;忌用脚踏三脚架,忌掏挖火灰;严禁摸 “天菩萨”。
(1)凉山型
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
(2)乌蒙山
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尚黑,多为青、蓝色。其基本 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
(3)红河型
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 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 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 泡或绒线作装饰。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 3、彝族分布的地区是我国西南部高原与东南沿海丘陵 之间的山岳地带,高山与深谷构成了十分复杂的地形和 气候条件。
• 4、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手工业较发达;
新 中 国 建 立 前 的 彝 族
二、历史文化
彝族 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 纳西族、基诺族皆源于古彝族。
一、概况简介 二、历史文化 三、服饰饮食 四、礼仪禁忌 五、节庆风情 六、建筑宗教 七、民俗旅游
一、概况简介
• 1、彝族现有人口871.4万,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 州三省及广西等地;其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 2、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其 它主要聚居地有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自治 州等;
• 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共分为八大景区:石 林景区、大叠水瀑布景区、芝云洞景区、 长湖景区、乃古石林景区、仙女湖景区、 奇风洞景区、月湖景区。现已开发的景区 有:石林景区、乃古石林、大叠水景区和 长湖景区。
在路南石林中,大石林是开发得最早的,整个景区由密 集的石峰组成,初游大石林的游客,如果少了向导,则 很容易在密林中迷路。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 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 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主要分布省份
公元8世纪时,以彝族为主体的“南 诏”政权统一云南等地,10世纪时,归 “大理”政权统治,清代时,对彝族地 区统治加强。
彝族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和他称。如
婚礼
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女方村 里的姑娘,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送亲的人 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进门前,由一人托 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 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
“姑娘房”
“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 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
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
峡谷中的民居
虚拟的彝族民居
七、民俗旅游
• 石林彝族自治县原名路南,距离昆明约90 公里,“路南”是彝族的音译,含义是黑 色的石头。
彝族的乐器:
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
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 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
形状象竹叶的簧片,在中
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
来调节音色;
“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
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 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 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 哭,鸟雀鸣唱;
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
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总体而言,彝族服饰具有以下4个特点
(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 (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 (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 (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