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法理学001之法概念、特征、本质、作用
法理学001之法概念、特征、本质、作用
第三种为主权命令说,法律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 发布的一种命令。主要是由奥斯丁创立的分析法学 的学者所主张的。
第四种是意志说。它认为法律是公共意志(卢梭)、 人民意志的体现。
第五种为自由说,这个影响小一点,德国的哲学家 康德、黑格尔强调法就是自由意志的存在,法就是 作为理念的自由。
第六种为事物性质说,孟德斯鸠认为法是由事物性 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这个所谓事物性质也是法 的精神,影响相对也小一些。
这好像是宗教信仰自由和平等权的冲突问题,实 际上主要的问题是宗教标志饰物所包含的政治含 义,更大的问题是政教分离问题。法国很早就有 法令禁止公立学校布道。法国人崇尚自由和平等, 将平等、自由放在根本位置的,他们认为,如果 允许佩带宗教标识的饰物,会对其他人的平等权 造成侵害。 这个法案通过前后,都引起了强烈的 反响,至今反对抗议活动还在进行。
• 其一,法和以强制为后盾的命令之间有什么 区别与联系;其二,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之 间是否存在差别;其三,法与规范之间的区 别何在?
• ——凡是君主希望的便具有法律效力。 (查士丁尼) • ——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
• (奥斯丁)[命令、习惯性服从、制裁]
法理学I
(一)法和命令
两者共同点:1)都处于“一方对另一方” 的单向关系之中;2)都处于“一对多”的 结构之中;3)被指向者的行为都是非任意 的,即使存在一定的选择自由,这种选择也 必须建立在法或者命令所给定的范围之内。
其实,救人与闯红灯是受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规范 调整的行为。前者属于道德规范调整,后者属于法 律规范调整。在法治国家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 权威,合法律性优于合道德性,这是法律适用的一 条基本原则。由此看来,张某应对自己的违章行为 负责,交警依有关法律规定该罚则罚。当然,在我
第
第二节 法律的形式特征
一、法律具有规范性 二、法律具有普遍性 三、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 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 五、法律具有程序性 六、法律具有可诉性
一、法律具有规范性 法是调整人们关系行为的规范
(一)法是一种规范 所谓规范,简单地说,就是指标准。 (二)法调整关系行为 1)法只能只针对行为,而不能针对思想 2)法针对的是关系行为 3)关系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法”的古文字意义除了含有“模型”,亦即规范人的行为的意思外, 还具有“标准”的意思。
(二)西方语言中对“法”与“法律”的区分
在欧洲的几种主要民族语言中,如拉丁文的Jus和 Lex、德文的recht 和gesetz、法文的droit和Loi等,均可译为“法”(Law)和“法律”。 前者除有“法”的含义外,还兼有“权利”、“公平”、“正义”或 “规律”、“法则”之意,因此它们常被人们理解为“客观法”,或 “理想法”、“应然法”;后者则主要被理解为人们依主观意志和认识 而制定的法律,即“主观法”或“现实法”、“实然法”。这与西方深 厚的自然法观念和思想传统有着密切关联。
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 (一)规范的强制力 (二)法由国家强制力加以保障的必要性
五、法律具有程序性 法具有程序性,其主要理由:1)法与其他 社会规范的区别之一;2)法在本质上要求 实现程序化;3)程序的独特性质和功能也 为保障法律之效率和权威提供了条件。
六、法律具有可诉性
课后阅读与思考
1、分析 案情:张某在开车上班途中,发现赵某被汽车撞伤, 倒在地上。张某将赵某扶进自己的汽车,闯过六个红 灯,将赵某送到医院。后张某由于违反交通管理条例 的规定被交通警察罚款200元。 问题分析: (1)交通警察对张某罚款200元,体现了自然法理 论的基本立场,还是法律实证主义的基本立场? (2)假如你为张某的行为辩护,那么应当站在什么 样的法学立场上? 2、思考 请运用法的形式特征分析如下案件:一对夫妻在自家 的房子中观看黄碟,是否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什 么?
法理学
法学基本概念范畴论
第一章 法(法律)的概念
学习目标: 1.掌握法的概念 2.了解有关法概念的三个争议点 3.熟悉自然法与实证主义的基本立场 4.系统掌握法律的概念、法律的形式特征, 以便有效区分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
第一节 法的名称
(引论 法是什么)
• “万物皆规律,有‘法’天下和” • 时间是什么?
• ——法是什么呢?
案例1-1
王某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从事将山东的蔬 菜贩运至北京的业务。由于我国1979年制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了“投机倒把 罪”,将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市场交易行为定义 为投机倒把。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做了修改,将这个罪名取消。这就意味着:按照 1979年的《刑法》规定,王某的行为构成投机倒 把行为并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在1997年以 后,这个行为不但不会受到法律制裁,反而还会 受到法律的保护。
法理学I
(二)法律实证主义
法律实证主义强调实在法的自足性,认为法就是法, 并不受制于法以外的其他更为高级的标准,无论这 些标准是“事物的本质”、“神意”、还是“人的 理性”。因此,即使实在法与上述标准相违背,这 也不能成为否定实在法之法律性质的理由,人们依 然具有服从这种法律的义务。所以,法律实证主义 其实是对于“法实际上是什么”之问题的研究。在 不同的实证主义者看来,法是不同的实际存在的事 物。
• 案例1-3告密者案
• 1944年,一个德国士兵在奉命出差执行任务期间,回家短暂探亲。有一 天,他私下里向他妻子说了一些他对希特勒及纳粹党其他领导人物的不 满。他刚刚离开,他的妻子因为在他长期离家服兵役期间“已投向另一 个男子的怀抱”,并想除掉她的丈夫,就把他的言论报告给了当地的纳 粹党头目。结果,他丈夫遭到了军事特别法庭的审讯,被判处死刑。经 过短时期的囚禁后,未被处死,又被送到了前线。纳粹政权倒台后,那 名妻子因设法使其丈夫遭囚禁而被送上法庭。然而,她在法庭上提出了 自己的抗辩理由:据当时有效的法律,她丈夫对她所说的关于希特勒及 纳粹党的言语已构成犯罪,因此,当她告发她丈夫时,她仅仅是使一个 罪犯归案受审。从这层意义上说,她只是服从了当时的法律,尽到了公 民服从政府法律的义务,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最后,那名妇女以及像 她一样服从了纳粹法律的人,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但是判定他们承担责 任的依据的似乎不在于法律的条文,而是求援于法律之外的道德原则。
三、法的定义
(一)古汉语中“法”的词义
在汉语言中,“法”字的古体是“灋”,商鞅变法,改“法”为 “律”。许慎解释:“律,均布也。” “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 于一,故曰均布。”
最早将“法”、“律”二字合而为“法律”一词以指称一种规范体系 的人,是春秋时代的管仲。他曾说:“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不过,在中国古代更为通用的是“刑律”,“法律”主要是近代以后的 用法。
第七种为民族精神说。德国的萨维尼认为法是具有 个性的体现,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德国的历史法学 派的观点。
第八种为利益说,揭示法与社会利益的相关性,认 为法的目的就是维护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是法的创 造者。美国法社会者庞德。
救人与闯红灯该不该罚,关系到法律的价值取 向问题。法律的价值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这 是法律的普遍性要求。法律的普遍性要求决定了法 律只对其涉及的关系进行类的调整,而不是个别调 整。普遍性优于特殊性,交通法规执行的是社会公 共职能,即通过规范交通秩序来保障公众的行走自 由与安全,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为救人而闯红灯 只是一种维护个体利益的行为,对于社会整体利益 来讲则造成潜在的危害。
了解学说的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第一种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为神意论的学说,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 奎那,欧洲中世纪的一个著名的学者,他强调法的 本源是神,比如观世音的智慧,也就说我们人世间 世俗社会的法律,不是我们人类自己创造的,而是 有一种高于人类、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这样一种 力量规定的,这就是他的观念,这是一种法的二元 论,是神人二元论。
法理学I
二、关于法概念的两个基本立场:自然法理论 与法律实证主义
——法与命令、道德与其他规范体系之间的关系是法概念的核心问题。
自然法(natural law)理论否认法自身的独立性,进而 认为法必然从属于更为高级的行为标准(现代自然法理 论认为主要是指道德),因此违反这个更高标准的法就 不再是法了。这个更高的标准被称为“高级法”(high law)。 法律实证主义(legal positivism)则认为,法是人类社 会的产物,是有意识创造出来的行为准则,因此法与其 他的行为准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因此与某些行为 准则的矛盾不能成为否认法之法律属性的标准。 用一句话概括,自然法坚持“恶法非法”,而实证主义 则认为“恶法亦法”。
二、法律具有普遍性 (一)法作为一种规范,必然具有普遍性特征 (二)法的普遍性与法的公正性 (三)法普遍性与法的反复适用性 (四)法的普遍性不等于法的绝对性与无限性
三、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 法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于人 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 (一)法的制定与法的认可 (二)法的统一性与权威性
法理学I
(一)自然法理论的发展历程 纵观自然法理论的发展史,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如下 三个基本阶段: 1.古希腊的哲学自然法 2.神学的自然法 3.近代的自然法
自然法的含义经历了从“本质”到“神意”(神的 意志或理性)再到“人的理性”的演变,但其基本 认识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即实在法须与自然法保持 一致,否则,实在法将会丧失法的性质和效力,人 们也就不再具有遵守实在法的义务。
(三)法律的定义
宽泛地讲,我们研究的是“国法”,即国家的 法律。其外延包括: 1、国家专门机关(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制 定法或成文法); 2、法院或法官在判决中创制的规则(判例法); 3、国家通过一定方式认可的习惯法(不成文法); 4、其他执行国法职能的法(如教会法)。 ——另:张版 P75
——思考与分析: 法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何种方式来回答 “法是什么?”。
☆1关于法概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