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机械有限公司分公司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版本号:00执行日期:2018年6月1日起草者: 审核者: 批准者:1目的1.1为了全面掌握本公司在操作及作业活动和设施、部位、场所、区域中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分级管控,确保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事故发生,特制定本规定。
2围2.1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围所有操作及作业活动和设施、部位、场所、区域中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分级管控、更新与管理。
3职责3.1车间/部门3.1.1识别和评价管理围风险点中的危险源;3.1.2制定危险源的控制措施;3.1.3形成风险分级管控清单;3.1.4对管理围风险点中的危险源进行管控。
3.2安全管理部3.2.1汇总评价各部门提报的危险源,确定公司危险源清单并进行分类;3.2.2组织制定危险源的控制措施;3.2.3监督检查危险源的控制情况;3.2.4跟踪验证所制定的控制措施的实施。
3.3技术部3.3.1参与风险评价工作,提出建议。
3.3.2参与风险管控措施制定,对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审核。
4参考文件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4.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4.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4.5《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882—20164.6《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B37T 2974-20174.7《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B37/T 2973—20175术语和定义5.1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5.2危险源识别: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5.3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5.4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5.5风险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5.6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式。
5.7风险控制措施: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法和手段。
6运行程序6.1风险分级管控流程6.2设施、部位、场所、区域风险点划分应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围清晰。
示例:如污水处理区、生产设备装置、作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
6.3操作及作业活动风险点划分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示例: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活动。
6.4采用适合的辨识法,对风险点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全部的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
6.5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见附录8.1)等法,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应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见附录8.2)等法进行危险源辨识。
6.6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法)评价危险源的风险程度(见附录8.3)。
按照DB37/T 2973—2017中5.5.1进行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见附录8.4)。
6.7按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6.8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五个面入手,结合公司的实际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和行业法规、标准等,充分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
6.9以下情形认定为重大风险:6.9.1违反法律、法规及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6.9.2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6.9.3涉及重大危险源的;6.9.4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 人以上的;6.9.5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一级)。
6.10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6.11在公司及厂区大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或告知栏,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类别、管控措施及报告式等容。
职工上岗前对其培训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使其在工作前清楚本岗位、工序存在的风险,及如规避及控制相关风险。
6.12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评审或更新。
以下情况需及时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更新风险信息与风险管控措施,编制、更新风险管控清单:6.12.1工艺、设备、人员等发生重大变更时;6.12.2工程控制措施发生变更时;6.12.3有必要重新进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更新的其他情况。
6.13安全管理部统一保存风险分级管控的相关资料和记录。
各部门保存本部门风险分级管控的相关资料和记录。
7记录7.1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样表物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工程技术应急处置行政管理岗位/班组车间级公司级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条件危险评价危险源描述管控层级责任单位危险源等级人管理管控措施风险控制措施风险评价风险点登记位置适用于直接判定法画√LECD构成重要危险源画√名称类型(设备部位场所区域/作业活动)危险因素(导致事件发生的触发因素)/职业危害因素可能导致的伤害序号审核/批准人:日 期:制表人:日 期:风险点等级注:可能导致的伤害类型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共二十类(《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及职业病(《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管控责任人8 附录附录8.1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根据公司生产实际自行编制安全检查表)附录8.2 作业危害分析法(JHA )风险度R=可能性L ×后果重性S 的评价法 1.评估危害及影响后果的重性(S )等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人员直接经济损失 停工企业形象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3.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R)及控制措施4.风险评估矩阵表5.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附录8.3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法)D=LEC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具体分值见表8.3.1);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具体分值见表8.3.2);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具体分值见表8.3.3);D——风险值(具体分值见表8.3.4)。
表8.3.4危险源的安全风险评价结果根据评价分值和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进行判定。
a) D 值≥70分的以及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为重大危险源,需立即整改,必要时停止作业;b) 20分≤D 值<70分为一般危险源,需进行控制; c) 20分以下的,可维持管理,但需注意。
附录8.4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8.4.1 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参照GBZ/T 229.1的规定,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指数按式(1)计算:L B M W W W G ⨯⨯= (1)式中:G ——分级指数;W M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权重数; W B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 W L ——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M )的分级和权重数W M 取值见附录A.3。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W B 直接取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B ,B=粉尘浓度实测值÷接触限值。
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见附录A.2,权重数W L 取值见附录A.2。
根据分级指数(G),将生产性粉尘作业分为四个级别,见表1。
表1 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8.4.2 接触化学物作业参照GBZ/T 229.2的规定,接触化学物作业分级指数按式(2)计算:L B D W W W G ⨯⨯= (2)式中:G ——分级指数;W D ——化学物危害程度的权重数;W B ——工作场所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 W L ——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
其中,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W L 取值见附录A.2,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由其危害指数(THI )决定,THI 按附录C 计算,危害程度的权重数W D 取值见附录A.4。
工作场所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W B 直接取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B ,B=化学物浓度实测值÷接触限值。
根据分级指数(G),将接触化学物作业分为四个级别,见表2。
8.4.3 接触高温作业根据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接触高温作业时间和WBGT测量结果按照GBZ/T 229.3的规定将高温作业分为轻度危害(Ⅰ级)、中度危害(Ⅱ级)、重度危害(Ⅲ级)和极度危害(Ⅳ级)。
8.4.4 接触噪声作业接触稳态噪声和非稳态连续噪声作业依据8小时等效声级(L EX,8h)或40小时等效声级(L EX,w)测量结果、接触脉冲噪声作业依据声压级峰值(Lpeak)和工作日的脉冲次数(n)测量结果,按照GBZ/T 229.4的规定将噪声作业分为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重度危害和极度危害。
8.4.5 接触电离辐射作业密封源和射线装置产生的电离辐射,根据作业工人接触的年有效剂量(E),参照GB 18871规定的职业照射剂量限值分为四个级别,见表3。
年有效剂量(E)的测量参照GBZ 128。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按式(3)计算:S M P Ci T ni ⨯⨯⨯==∑=1 (3)式中:T ——风险值;n ——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别序号,i-n 对应的取值(1~n); Ci ——各类职业病危害作业级别的权重数; M ——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权重数;S ——职业病或职业健康损伤发生结果的权重数。
P ——各作业岗位劳动定员的权重数。
各类职业病危害作业级别的权重数Ci 取值见附录A.5。
作业岗位劳动定员的权重数P 取值见附录A.6。
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的权重数M 取值见附录A.7。
职业病或职业健康损伤发生结果的权重数S 取值见附录A.8。
根据风险值(T ),将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为4个级别,见表4。
表4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A.1 职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常见职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L的确定可参照表A.1。
表A.1 常见职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A.2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和权重数取值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和权重数(W L)取值可参照表A.2。
表A.2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权重数取值A.3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分级和权重数取值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M)的分级和权重数(W M)取值可参照表A.3。
表A.3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分级和取值A.4 化学毒物的危害指数THI分级和权重数取值化学毒物的危害指数THI分级和权重数(W D)取值可参照表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