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素材之家风家教

作文素材之家风家教

作文素材之家风家教高三语文一部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

“家教”是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方式,但以中国为最有特色,因为,在中国,“家教”尤为重要和必要。

中华民族历几千年而血脉不断文明不坠,我们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

这个价值基础是以儒家道德信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我们民族的信仰系统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对自身传统道德的尊崇和修习,修习的最普遍方式,非仪式而是“教化”。

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不是天国,而是家国。

家风乃吾国之民风。

——鲍鹏山(著名文化学者)一、名人家教小故事1、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家长。

特意写《诫子书》,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就要好好学习;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远大志向,不能懒惰怠慢,不能贪图安逸。

否则,年龄随着光阴迅速过去,意志随着时间逐渐消磨,到头来就会像黄叶枯落一样没有用处,悲伤地守着穷家混日子,后悔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既注意教育儿子树立志向,刻苦学习,发奋成才,又注意从生活小事上严格要求。

一些青少年容易放纵自己,酗酒贪杯,甚至因此闹事或造成种种不幸。

为防止儿子出现这种问题,诸葛亮写了《又诫子书》,他告诉儿子,喝酒的目的是合乎礼节,交流感情,使身体舒畅,回复本来的性情。

要注意节制,不要喝得酩酊大醉,不要达到神智不清的地步。

在循循善诱的言传之外,诸葛亮更注重“正已教人”,即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和熏陶自己的子女。

他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言必行、行必果”,以身作则、刚正不阿。

潜移默化之下,子女们无形之中养成了一种极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诸葛亮贵为蜀相,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却不愿去封妻荫子,反而“自讨苦吃”,将儿子派往深山峡谷中艰苦劳作。

他强调“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决不利用自己身居高位来增殖私产,好让子女坐享其成。

他不贫不奢、家风淡泊历史上早有记载。

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回报,诸葛瞻战死绵竹,他以死报国,也以死表明他未辱父风,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教诲。

由于家教严格,诸葛亮的两个孙子、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诸葛京也很有出息。

诸葛尚在绵竹和父亲诸葛瞻一起为国壮烈殉难。

诸葛京随才署吏,先为县令,晋尚书仆射山涛说他“治自复有称”,认为应该提升。

诸葛京靠自己的能力,官至江州刺史。

他们都不辱诸葛一门家风。

2、苏轼教子求实: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不仅为文汪洋恣肆,明白通畅,在家庭教育上也别具一格。

散文名篇《石钟山记》就是他“教子求实”的佐证。

苏轼带儿子到湖口,实地考察石钟山命名缘由。

当晚,父子俩乘着小舟来到山的绝壁下,原来,这里的山脚下遍布石窍,大小、形状、深浅各不相同。

它们不停地受到波涛撞击,所以才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父子俩此刻终于恍然大悟:这才是“石钟”名称的由来啊!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能抓住父子俩同探石钟山这件事,谆谆告诫儿子苏迈:“石钟”名称由来,此事本不难明白,只须实地考察就行了,由于一般人不肯去下这功夫,宁愿到书本里去寻找答案,而浅薄的人又往往附会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解释,最终以讹传讹,使本不难明白的事千百年来不得明白。

为让儿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实”的重要性,苏轼又提笔撰文。

于是,苏迈乃至后人就读到了出自苏轼笔下的名篇《石钟山记》。

3.李嘉诚教子之道:香港巨富李嘉诚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见地,他非常注意对孩子人格与品性的培养。

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长到八、九岁时,李嘉诚就让他们参加董事会,不仅让孩子们列席“旁听”,还让他们插话“参政议政”,主要是学习父亲“不赚钱”、以诚信取胜的学问。

后来,两个儿子都以优异的成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了,想在父亲的公司里施展宏图,干一番事业,但李嘉诚果断地拒绝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

”兄弟俩去了加拿大,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投资银行,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李嘉诚的“冷酷无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强之路,陶冶了他们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人格和品性。

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说:“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

”又如陶行知所说: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是英雄汉。

然而,我们不少家长“心太软”,对孩子的一切均要大包大揽,进行“一条龙”、“全方位”、“系列化”服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白天接送,晚上陪读,直至填写志愿,“设计”前程,孩子们成了“抱大的一代”,如同温室中的花朵,患了“软骨症”,见不了世面,经不了风雨,结果独生子女难独立,着实令人担忧。

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应成为家长重要的必修课。

4、陈景润育子有方:陈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

儿子名叫陈由伟。

“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

陈由是他与夫人各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

陈景润也望子成龙。

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

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

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

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

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

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批评儿子。

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

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

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

”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陈景润谈自己的事,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

陈景润认真听着,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

很快,他就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

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

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

国外家教的四个典范1、从小培养责任感教育典范: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

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

”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点评: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恰当应用期望效应教育典范: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

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

她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爱迪生做各种各样的实验。

爱迪生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点评:父母的期望应当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且要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父母的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3、捕捉成才的敏感区教育典范: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菊的花瓶。

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

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和代数,培养他的数学才能。

点评:发育正常的孩子在五六岁时会对某一方面表现出极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

父母要及时捕捉孩子的“敏感区”,顺势予以引导,为孩子的成才打开通道。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4、教育典范:在德国,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剪草坪之类的劳动。

在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几乎看不到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

点评: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已经成为国内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弊端。

事实证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欠缺,已经是我们目前教育再也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

二、家风家教精品区一.名臣曾国藩的家教【素材展示】一代名臣曾国藩的后裔,人才辈出,长盛不衰,这跟他严厉的家教是密切相关的。

曾国藩家书提到:“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曾国藩三个儿子,五个女儿。

二儿子曾纪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

小儿子曾纪鸿是清代著名的数学家。

孙辈曾广钧是曾家第二个进士,23岁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位。

孙女,曾广珊是著名诗人,她儿子就是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

直系第四、五代一共一百四十多位都非常优秀,大部分在学术、科技、文化上很有成就。

俗话说“富不过三”,但曾氏后裔历经100余年而不衰,与其严谨的家教紧密相连。

儒家把“齐家”放在“平天下”前,就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曾国藩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据,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独创一套家教理论和方法,对子孙温言细语,不厌其烦,言传身教,最终获得成功。

曾国藩认为:“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即使在戎马倥偬、甚至生死未卜之际也不忘写信回家,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体现了他“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儒雅一面,十分难得。

曾家门风以“八本”、“三致祥”为里,以“耕读”、“勤俭”、“和睦”、“敦厚”为表,构筑了百年家族长盛不衰的坚固堤防,也为今人提供了堪为典范的家教蓝本。

“八本”是:“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致祥”是:“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曾国藩终生履行家规,从不懈怠。

【多维解读】1.家规家训不可或缺:曾国藩出生于湖南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生活较为宽裕,父亲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教育子女,有着严格的家规家训。

而作为长子的曾国藩,深受父辈的爱抚重视,早早地接受了封建伦理教育。

他学习刻苦,孜孜不倦,“日以读为业”,最终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取功名。

曾国藩虽为高位权贵,但对自己及子女的要求从未降低,他以家庭为本位,重视亲情、崇尚德性、和睦关系。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的后裔人才辈出,长盛不衰。

他对子女的教育被世人称誉,他系统的家庭伦理教育思想为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源。

2.要留下真正的遗产:一个颇具现代色彩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遗产”成了我们不可绕开的一个话题,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遗产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在这方面曾国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榜样,他用自己的“明理修德、勤俭习劳”的淳朴家教观给我们一个最响亮的回答,他给子孙留下了真正的“遗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