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实验和观察法

第五章实验和观察法

数据处理是对实验获取的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的整理 问题;
结果解释是根据已有理论或提出新假说对实验结果 进行合理说明的问题。
4、错误假说导致的失误
❖ 普利斯特列是十八世纪英国的 伟大化学家,他的一生中对化学作 出过许多重大发现,更是氧气的首 先获得者。可是由于他是一个忠实 的燃素说信奉者,实验中始终没有 摆脱燃素说思想的束缚,所以从本 质上看,他最终并没有真正发现氧 气。
排除心理方面造成的错觉
❖ 在心理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例子:在德国哥廷根的一次心理 学会议上,突然从门外冲进一个人,后面还有另一个人紧跟着, 手里拿着枪。两个人在会场中混战一场,最后响了一枪,又一 起冲了出去。从进门到出去共20秒钟。大会主席立即发下调查 表,请所有到会者填写他们目击的经过。这件事是预先安排、 经过排演并全都录了像。当然,与会者并不知道这是一次测验。 在交上来的40篇观察报告中,只有一篇在主要事实上错误少于 20%,有14篇观察报告中的错误在20%一—40%之间,在25 篇中错误超过了40%。特别值得—提的是,在半数以上的报中, 10%或更多的细节纯属臆造。所以科学观察要借助仪器.坚持 观察的客观性。
令人哭笑不得的实验
❖ 贝弗里奇在其《科学研究的艺术》中,还描述过 这样一个哭笑不得的实验:曼彻斯特市有个医生,在 教学生的时候,用手指沾糖尿病人尿的样品来尝味。 然后他要求全体学生重复这个动作。学生们勉勉强强 愁眉苦脸地照着做了,而一致同意尿是甜的。这时医 生笑着说: “我这样做是为了教育你们观察细节的重 要性。如果你们看得仔细就会注意到我伸进尿里的是 拇指,舔的却是食指。”
❖ 1774年,他用玻璃器皿装有水银烧渣,放在玻璃 罩内并连着水银集气槽,后用别人送给他的一个直 径12时、焦距为20英寸的凸透镜来加热发现水银渣 很快分解,放出气体。他认为这是普通空气,但是 发现蜡烛会在这种气体中燃烧,光焰非常强,就象 氧化氮与铁粉或硫肝接触时燃烧的情景,又发现老 鼠在这种气体中活的时间为相同容积的普通空气的 两倍,并且取出后还能活;
第五章 科学方法论 —观察和实验方法
观察方法
一、什么是观察方法 二、科学观察的类型和特点 三、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 四、科学观察的地位和作用
一、什么是观察方法
❖ 科学观察,是人们在科学认识中有目的、有 意识地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描述和记载的方 法。所以它是获取感性材料的一种活动。
❖ 观察大都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的。所 谓自然发生的条件,就是说人们在观察时不干预 自然现象,即使运用仪器,也可保证仪器不改变 自然现象的基本形态和运动的原有进程。
③科学观察的全面性系统性原则
自然事物都有自己的多种规定性,质的规 定性往往隐藏在现象背后,有时更为假象所歪 曲。科学观察既要对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 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材料,又要选择有代表性 和典型性的现象进行观察,才能获得有用的材 料。应该说,仅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原则,对于 搞好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坚持观察的全面性 和系统性原则。
“水变木”的实验
❖ 范.赫尔蒙是十六世纪元十七世纪初的比 利时著名学者,在化学方面给后来者影响很 大。连“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的波义耳也称 颂他“在实验方面比许多学者所乐意认为的 更加伟大”。但他在设计实验时,也有不甚 周密的时候。
二、科学观察的类型和特点
直接观察:感官直接作用于观察对象,有直观、生动的特 点,但存在很大局限性。
间接观察:借助仪器或技术手段延长人的感官对事物进行 感知和描述。但可能出现仪器的干扰。
观察的特点: ①一切科学观察都有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 ②科学观察力求全面、系统,因而观察具有长期性、连续
性。 ③与实验相比,观察一般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的,
1、实验方法及其类型 2、不可无条件轻信实验数据
3、实验的一般程序 4、错误假说导致的失误
5、杂交水稻的成功 6、科学实验的作用
1、实验方法及其类型
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 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客观对象以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实 验与观察都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但实验方法比单纯观察方 法有明显的优点,它克服了单纯观察的局限性。
❖ 这一发现震动了物理 学界,密立根的小动作 和他给出的实验结果一 样漂亮!
3.实验的一般程序
实验构思
实验设计
实验实施 数据处理 结果解释
实验构思是实验前分析对象构思理性方法的问题; 实验设计是根据构思方案实现实验要素的最佳结合
问题;
实验实施是将理性方法物化为感性形态进行操作加 以实现的问题;
❖ “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 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 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 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 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 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 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 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实验方法的类型:
定性实验:用来判定事物的性质、属性及属性间相互关系的实 验
定量实验:测定事物的数值,揭示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实 验
测量实验:定量实验的深化和发展。 析因实验:由已知结果分析寻找未知原因的实验。 模拟实验:通过模型(数学、物理)间接地研究原型规律性的实

2、万万不可无条件轻信实验数据!
❖ 密立根在论战中获胜了,还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 奖赏---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事隔60年后,一个偶然的发现揭穿了密立根所谓 的实验结果,这个结果来自密立根的笔记和手稿,是 一位史学家发现后公之于众的。密立根发表的58次观 测结果,并非如他信誓旦旦所说的那样是“没有经过 选择的”,而是从140次观测中选出来的!他将实验 的数据大动干戈,只采集那些对他有利的漂亮数据为 “我”所用,对于不利的数据则一概删去。
❖ 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除了观察实验 者本人,人人都会倾向于无条件地相信观察实 验所得到的数据;除了假说的提出者以外,人 人都会倾向于否定甚至反对新出现的假说。” 然而,科学史却提醒我们:万万不可无条件轻 信实验数据!只有对这个实验及其结果和解释 进行周密的分析并使之重复显现后,实验数据 才能够被采纳。
❖ 他还自己亲自吸入这种气体,觉得呼吸轻 快了许多,使人格外舒畅。因此他推荐医学方 面运用它,他说这种空气或许在将来还会变成 一种时髦的奢侈品呢。
❖ 显然普利斯持列所发现的这种气体是氧气。 由于他始终信奉燃素学说,用燃素含量的多少 来解释各种气体。
❖ 他把他发现的气体积之为“脱燃素空气”, 具体表示为:脱燃素空气(氧)=空气- 燃素,而 把我们今天所说的氮气称为“燃素化空气”, 具体表示为:燃素化空气=空气+燃素;此外还 把其它的都看作是含有不同量燃素的空气。可 见空气只有一种,只不过由于其中燃素含量不 一样而有所差别。所以,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 氧气。
因此对研究对象一般不具有直接变革的作用
每个健全的人都可以观察事物,但 不一定能进行科学观察活动。科学 观察是一种专门的才能,需经系统 训练才能获得。
三、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
①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原则
哭笑不得的实验 排除心理方面造成的错觉 ②科学观察的辩证性原则。
③科学观察的全面性原则。 ④科学观察的系统性原则。
排除生理原因造成的错觉
❖ 为了避免主观臆想代替科学事实,首先必须尽力 排除可能来自两个方面的观察错误:
❖ 首先,要排除由生理方面原因造成的错误。人们 的感觉器官,不论是“眼、耳、鼻、舌身”中哪一个, 都在一定的情况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产生错误。 为了避免各种生理上造成的观察错误,一方面是加强 训练,可以避免一定的错觉。更重要的是靠科学仪器 来延伸和完善自己的感官。
袁隆平擅长于观察
❖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袁隆平很擅 长于观察:首先观察到鹤立鸡群的特殊植株, 然后又观察到它的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再经 过思考,才恍然大悟,明确了选题的方向。
❖ 另外,野败和光敏不育材料的发现,虽然 是法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①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原则
❖ 感官的错觉,尤其是已有的偏见是造成观 察谬误的根源。离开了客观事物本身,是主观 的反映。所谓观察的客观性,列宁指出,不是 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由 此可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是进行科学观察的一 个重要原则。
感官的错觉实验
②科学观察的辩证性原则
一切事物都因矛盾的推动处于流变之中。坚持 观察的辩证性原则,就是要使认识符合客观事物本 身的辩证法,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存在,同时也要看 到事物的流变,力戒孤立、静止、凝固不变的形而 上学观点。观察的辩证性还要求注意观察的时间、 地点、条件和范围,不能把在特定条件下观察的结 果随意延伸,应妥善处理典型性与随机性、特殊性 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碰到鼻尖上时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 实验本身是一种探索新事物、新规律的方法或手段。实 验的这种功能要求人们不要受旧有思想的束缚。任何企图削 新事实之足适旧思想之履的作法是肯定会失败的。正象恩格 斯评价此事时说的,普利斯特列由于按传统思想束缚,“从 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沿着错误的、弯曲的、 不可靠的途径进行,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 得到真理”,结果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说观点并使化 学发生革命的元素,在他的手中没有结出果实。这是可贵的 教训。
密立根的弥天大谎
❖ 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进行了一项 世界知名的“滴油实验”,第一次测出了氢比一个电 子重1836倍。与此同时,比他更有名望的物理学家 埃伦菲尔德也在进行相同的实验,但没有得到相应的 结果。密立根实验所得出的数据实在太漂亮了,任何 一个从事过物理学实验的人都有体会,理论上计算出 的数据和实验中测量出的数据,一般不会那样近似。 为此,埃伦菲尔德曾提出疑议,并由此而引发了物理 学的一场论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