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市近十年中考语文古诗阅读专项练习真题(有答案)

杭州市近十年中考语文古诗阅读专项练习真题(有答案)

杭州市中考古诗阅读真题集锦(有答案)第一部分:真题集锦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5分)(10年中考题)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2分)(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作简要赏析。

(3分)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11年杭州中考题)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12年杭州中考题)送人之松江宋•俞桂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袂:袖子。

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

(2)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13年杭州中考题)金陵三迁有感①宋·梁栋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

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

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14年杭州中考题)月螺川①早发【明】王猷定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②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③。

【注】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

②棹(zhào):船桨。

③孤亭:这里指螺江。

诗人:王猷定(yó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

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

(1)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2分)(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3分)6.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⑴⑵两小题。

(5分)(15年杭州中考试题)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落木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指代故乡;③羁宦:离家在外做官。

⑴从这首诗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节。

(2分)⑵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3分)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16年杭州中考试题)月夜早行【唐】刘方平【宋】陈与义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②偏知:才知。

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

(2分)(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3分)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17年杭州中考试题)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家[明]孙承宗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1)两首诗均提及“寒江钓雪”,柳诗通过“独钓寒江雪”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孙诗则表明了对“好作寒江钓雪图”的“画家”的态度。

(2分)(2)《渔家》前两句是怎样表现“渔家苦”的?请作赏析。

(3分)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蛱(ji)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三宇,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分)(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3分)第二部分:参考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5分)(10年中考题)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2)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2分)(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作简要赏析。

(3分)参考答案:1、“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

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

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11年杭州中考题)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3)“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参考答案:2.(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12年杭州中考题)送人之松江宋•俞桂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袂:袖子。

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

(2)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参考答案:(1)秋季冬季(2)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梢憝,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酌情绪;后诗通过劝慰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选的胸襟。

(意思符合即可)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13年杭州中考题)金陵三迁有感①宋·梁栋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

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

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3)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参考答案: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考点:诗歌的思想情感解析:要做好本题,注释非常重要,只有了解此诗创作背景是在南宋灭亡前夕,则诗人情感自不言而喻。

而第六句中的“愁”字亦是点睛之字。

(4)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考点:诗歌鉴赏及情感主旨把握解析:把握全诗:这是一首什么诗?大致内容是什么?理解诗意:写怎样的环境?诗人有怎样的行为?分析语言:用什么手法?运用哪些重要词语?领悟情感: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感?【总体评价】杭州中考卷今年首次考七言律诗,对平时做惯绝句或五律的考生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不过,此题有详细注释,且后面设置的问题皆与注释紧密相关,聪明的考生一眼即可判断诗人的思想情感。

至于第二题,考查的则是学生对诗人情感跳跃的把握。

由多愁善感到积极乐观,这需要考生细心体味诗歌中的意象变化。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14年杭州中考题)月螺川①早发【明】王猷定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②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③。

【注】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

②棹(zhào):船桨。

③孤亭:这里指螺江。

诗人:王猷定(yó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

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

(1)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2分)(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3分)参考答案:5.(1)【解析】找出诗人出发很早的自然景物即可。

参考答案:月落、残星、露湿、天光(2分,写出一个得1分,写出两个的2分)(2)【解析】联系诗句中诗人抒发的情感具体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

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参考译文】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遥闻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后又安静下来。

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想流入另一个梦想;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

露水打湿了白鸥的羽毛,水天一色,鸥驻雁飞,船行回首望去,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

情感:描写出诗人放眼当前一片凄凉孤寂的景象和表露他的当时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和对螺川的依恋之情。

7.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⑴⑵两小题。

(5分)(15年杭州中考试题)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