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及控制要点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及控制要点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及控制要点摘要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①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②配合比的质量控制。

③混凝土搅拌和运输的质量控制。

④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

⑤混凝土养护与拆模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

①选好原材料是混凝土质量好坏的基础。

②科学配置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先决条件。

③和易性是决定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

④混凝土浇筑振捣是混凝土控制的主要环节。

⑤预防混凝土缺陷的发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⑥混凝土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形也要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控制要点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随之迅猛发展,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市政配套大力推进,水利设施逐步完善。

而工民建中的民用住宅、办公楼、厂房(梁、板、拄、基础),市政工程中的隧洞、桥梁,水工建筑中的大坝、渡槽等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防渗等绝大多数由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承担,因此混凝土的质量在工程建筑物中显得尤其重要。

本人参考资料及结合自己在建筑工程中的经历和经验,浅谈一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应如何控制及一些控制要点。

1 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1.1 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水、细骨料、化学外加剂、矿物质混合材料,按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拌制,振捣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工石材。

水泥。

水泥有多种品种、标号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的要求和实际使用部位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水泥品种和标号。

高强混凝土应优先选择高标号水泥进行试配。

砂。

细骨料砂,要重点检查其质地、级配、细度模数、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

其重点是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

这两项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较大。

用于拌制混凝土的细度模数应在3.7~1.6之间。

结构用砂含泥量一般不应超过3%,有害物用质(云母、有机物、硫酸盐等)含量不应超过2%[1]。

石子。

粗骨料石子,应重点检查其质地、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及最大粒径。

一般采用1~3cm的碎石,卵石一般能用于结构受力部位,严禁混有煅烧过的石灰石块或白云石块。

水。

凡是不能饮用的水,应在水质化验和抗腐蚀试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拌制混凝土。

污水、工业废水、pH小于4的酸性水和硫酸盐含量超过水重1%的水,不能用于拌制混凝土。

对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用水,更要着重控制。

外加剂。

首先,应检查外加剂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证,质量保证料和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的性能试验报告。

其次,在混凝土外加剂使用前,应进行试配并进行试验检验,以复验混凝土外加剂与工程所有水泥是否相适应,以及是否满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性能和有关设计要求指示(如坑渗标号等)。

另外,应注意混凝土外加剂使用说明的有效日期、防止过期失效的外加剂用于工程。

同时,要严格控制剂量,不得随意添加,在搅拌混凝土时,掺加外加剂的混凝土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1.2 混凝土配合比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换算。

试验室所确定的配合比,其各级骨料不含有超逊径颗粒,且以饱和面干状态。

但施工时,各级骨料中常含有一定量超逊径颗粒,而且其含水量常超过饱和面干状态。

因此应根据实测骨料超逊径含量及砂石表面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

其目的在于准确的实现试验室配合比,而不是改变试验室配合比。

调整量=(该级超径量与逊径量之和)—(次一级超径量+上一级逊径量)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调整。

试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其和易性不一定能与实际施工条件完全适合,或当施工设备、运输方法或运输距离,施工气候等条件发生变化时,所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也随之改变。

为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符合施工要求,需将混凝土含水率及用水量做适当调整(保持水灰比不变)。

混凝土配合比,需满足工程技术性能及施工工艺的要求,才能保证混凝土顺利施工及达到工程要求的强度等性能。

素混凝土和少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3~5cm,配筋率超过1%的钢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7~9cm,采用泵送施工的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10~14cm,初凝时间在4小时以上,灌注桩要求配制坍落度一般为18~22cm的大坍落度超缓凝混凝土,凝结时间在10小时以上。

按通常的配制方法使混凝土达到上述工程技术性能是困难的,为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强度,达到工程各部位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要求,在混凝土中掺入不同类型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科学配制,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在施工中效果明显。

1.3 混凝土搅拌和运输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搅拌前应严格控制原材料计量。

搅拌机应配备水表,禁止单纯凭经验靠感觉调整用水量的做法;对外加剂,应事先称量出每盘一份加入,禁止拿鐵锹随意添加;对砂石料,应坚持要求每次过磅称量,不提倡小车画线做记号的体积法。

另外,还应对每盘的搅拌时间、加料顺序、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是否离析等进行抽查。

在较大的工程中,应采用电脑计量的搅拌站,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人为因素,使配合比得到可靠的保证。

混凝土的运输方法。

混凝土运输分为地面运输、垂直运输和楼地面运输三种情况。

运输预拌混凝土,多采用自卸汽车或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混凝土如来自现场搅拌站,多采用小型机动翻斗车、双轮手推车等。

混凝土垂直运输多采用塔式起重机、混凝土泵、快速提升架和井架等。

混凝土楼地面运输一般以双轮手推车为主。

对混凝土运输的要求。

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的均质性,避免产生分离、泌水、砂浆流失、流动性减少等现象。

混凝土应以最少的转运次数和最短的时间,从搅拌地点运至浇筑地点,使混凝土在初凝前浇筑完毕。

混凝土的运输应保证混凝土的灌筑量。

对于采用滑升模板施工的工程和不允许留施工缝的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的运输必须保证其浇筑工作的连续进行。

1.4 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浇筑。

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模板的标高、位置、尺寸、强度和刚度是否符合要求;检查钢筋和预埋件的位置、数量和保护层厚度,并将检查结果填入隐蔽工程记录表;清除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的油污;对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应堵严;对木模板应用清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在地基或基土上浇筑混凝土时,应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排水和防水措施。

对干燥的非黏性土,应用水湿润;对未风化的岩土,应用水清洗,但表面不得留有积水。

在降雨雪时,不宜露天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的浇筑,应由低处往高处分层浇筑。

每层的厚度应根据捣实方法、结构的配筋情况等因素确定。

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入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中不得发生离析现象;当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使混凝土下落。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混凝土浇筑后,必须保证混凝土均匀密实,充满整个模板空间,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洁。

为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

当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施工缝。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或设备、人力的限制,混凝土的浇筑不能连续进行,中间的间歇时间需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则应留置施工缝,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

由于该处新旧混凝土的结合力较差,是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施工缝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混凝土的捣实。

混凝土的捣实就是使入模的混凝土完成成型与密实的过程,从而保证混凝土结构构件外形正确,表面平整,混凝土的强度和其他性能符合设计的要求。

混凝土浇筑入模后应立即进行充分的振捣,使新入模的混凝土充满模板的每一角落,排出气泡,使混凝土拌和物获得最大的密实度和均匀性。

1.5 混凝土养护与拆模的质量控制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养护方法有自然养护法和加热养护法。

自然养护方法。

此法是待混凝土终凝后,在构件上覆盖草袋,麻袋,稻草或砂子等,经洒水,以保持构件经常处于湿润状态。

自然养护方法的养护时间与水泥品种和是否掺用外加剂有关。

一般情况下,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混凝养护时7个昼夜以上为宜:如用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或掺用过塑化剂的养护时间14昼夜以下为宜,每天的浇水次数,以能使混凝土保持充分的潮湿为度,在一般气候条件下,当温度高于15度时,前三天内白天每隔1~2小时浇水一次,夜里至小浇水2~4次,在以后的养护期间可酌情适当减少即可,但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或大风天气中应适当增加浇水次数。

加热养护法:为了加速模板周转和加快施工进行,可采用加热养护法,此法指采用蒸汽法养护混凝土。

混凝土的拆模。

混凝土经过养护,强度达到规定要求后,即可拆除模板,拆模应该先拆不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为宜。

2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2.1 选好原材料是混凝土质量好坏的基础原材料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

如水泥强度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各级石子超逊径颗粒含量的变化,导致混凝土级配的改变,并将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骨料含水量的变化,对混凝土的水灰比影响极大。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全部符合技术性能指标方可应用。

骨料中含有害物质,超过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则会妨碍水泥水化,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骨料与水泥石的黏结,能与水泥的水化产物进行化学反应,并产生有害的膨胀的物质。

如果黏土、淤泥在砂中超过3%,碎石、卵石中超过2%,则这些极细粒材料在集料表面形成包裹层,妨碍集料与水泥石的黏結。

它们或者以松散的颗粒出现,大大地增加了需水量。

如使用有机杂质的沼泽水,海水等拌制混凝土,则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盐霜。

对混凝土集料来说,影响配合比组成变异而导致混凝土强度过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含水率,含泥量的变化和石子含粉量的影响。

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除经常性的检测外,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拟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2.2 科学配制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先决条件混凝土应根据实际取样的原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并按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等标准进行试验、试配,以满足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坍落度等)的要求,不得采用经验配合比。

同时,应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

混凝土生产时,砂、石的实际含水率可能与配合比设计存在差异,因此在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材料用量,所设计的混凝土配合比能够满足工程的各项要求后,方可允许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和浇筑工作。

2.3 和易性是决定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和易性是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等多种性能的综合表述。

当混凝土拌和和易性不良时,则混凝土可能振捣不实或发生离析现象,产生质量缺陷。

混凝土的和易性良好,混凝土易振实,且不发生离析,能够获得均质密实良好的混凝土浇筑质量。

通常一些人配制混凝土选用低水量、低坍落度,强调以振实工艺来保障混凝土质量,其实这样易产生蜂窝,孔洞等质量缺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