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痛风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痛风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痛风临床表现及诊断痛风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依据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属于关节炎的一种,又称代谢性关节炎。

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

临床上以原发性痛风常见。

上海中潭痛风诊疗基地专家解释:痛风临床表现的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无症状期、急性期、间歇期和慢性关节炎期。

临床表现
1、无症状期:病情是处于平稳症状。

并不会进行的。

但一不注意,喝啤酒或者进食一些高嘌呤的食物如海鲜,大豆之类的。

血中尿酸升得快,容易出现急性症状。

只有在发生关节炎时才称为痛风。

2、急性期:一般来说,急性期发病前无任何先兆。

诱发的原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

急性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凌晨因关节疼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重,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顶峰,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酷似急性感染,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

60%-70%的痛风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足趾与脚掌链接的那个关
节),在以后的病程中,90%的患者反复该部位受累。

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也是常见的发病部位,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并伴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3、间歇期:急性关节炎换届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

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1-2年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

如果不进行防治,每年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劲椎等部位受累,甚至累积关节周围滑膜囊、肌腱、肌鞘等。

4、慢性期:尿酸盐反复沉积使局部组织发生慢性异物样反应,沉积物周围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包绕,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称为痛风石。

一般来说,痛风石多在起病10年后出现,是进入慢性期的标志,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

最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隆起于皮下,外观为芝麻到鸡蛋大小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

当痛风石发生于关节内,可造成关节软骨及骨质侵蚀破坏、增生、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出现持续关节肿痛、畸形,
甚至骨折,称为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

2、诊断标准
关于痛风的诊断,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一般多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美国Holmes标准及日本修订标准。

一下是美国风湿病协会关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分类标准(1977):
(1)滑囊液中查见特异性尿酸盐结晶。

(2)痛风石经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检查,证实为尿酸钠结晶。

(3)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项中6项者;
1、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
2、炎症表现在1天内达到高峰;
3、单关节炎发作;
4、患病关节皮肤呈暗红色;
5、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6、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7、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
8、有可疑的痛风石;
9、高尿酸血症;
10、X线显示关节非对称性肿胀;
11、X线摄片示骨皮质下囊肿不伴有骨质侵蚀;
12、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上海中潭痛风诊疗基地专家提示:急性痛风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反应不难诊断,但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则需要认真鉴别。

本文原创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