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邯郸市社会工作师《工作实务》案例分析专项练习题4

2017年邯郸市社会工作师《工作实务》案例分析专项练习题4

2017年邯郸市社会工作师《工作实务》案例分析专项练习题41[案例分析题]张亮,男,15岁,曾经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从小就不在身边,一直由乡下年迈的奶奶照顾长大。

张亮出生可是张家的一大喜事,乐坏了爷爷奶奶,全村人都来道喜,张亮是在全村人的夸赞中长大的。

张亮很小就知道孝顺奶奶,放学后经常帮奶奶做家务。

张亮个子长得高出同龄孩子,篮球打得比较好,在村里是孩子王,在学校还是班干部。

去年奶奶离世后他被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生活。

张亮的爸爸做装修,有自己的公司,生意还不错,妈妈在一所大学的食堂打工。

张亮和父母的感情并不深厚,父母也曾尝试着关心他,来补偿对孩子多年的情感缺失,但张亮并不愿意理会。

在城里的学校借读,课程跟不上,也感到很不适应,周围的同学经常因为他的口音取笑他,久而久之他就不愿再和同学交流,一个人独来独往,张亮常常感到很孤独,很想念和奶奶一起在乡下的愉快时光。

后来,张亮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开始跟他们混在一起,经常逃课去网吧玩游戏,向父母无节制地要零用钱。

对此,他母亲十分焦急和担心,向学校社会工作者小梅求助。

问题:1.结合案例,请以生态系统理论视角评估服务对象张亮的生态系统。

2.结合案例,请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评估服务对象张亮的需要。

3.结合案例,请以优势视角评估服务对象张亮的资源与优势。

参考解析:1.社会工作关注人与环境的谋和,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们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相互依赖且彼此辅助的一个整体,人和环境在这个整体里互为对方进行持续的改变和塑造。

依据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评估的核心概念和内容对本案服务对象张亮做如下分析和评估:(1)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是指人作为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及历史变迁中的生活事件对个人生活产生意义。

案例中张亮一出生就备受欢迎和喜爱,是在家里人的疼爱、全村人的夸赞和同伴的崇拜和追随中长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家族及村里的社会力量对张亮生命发展阶段的正面影响,但是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也是一种遗憾。

15岁进入青春期,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熟悉的村庄来到陌生的城市,从爷爷奶奶身边来到父母身边,由“孩子王”“小领袖”变成了被排斥、被嘲笑的对象,支持的环境变成了排斥、歧视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又一个社会力量——不良少年出来对张亮施加影响。

(2)人际关联与能力:人际关联与能力是指个人与环境交流及有效掌控环境的能力。

每个人都需要且他们也拥有与他人联系而建立关系的能力,并因此建构个人在未来生命周期中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性的照顾关系。

对人际关联能力与状况的评估是认识人与其环境关系的重要指标。

本案中的张亮具有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学校、在村子里他是大家拥戴的对象,从幼年生活经验发展出较强的自我效能感。

来城里后的挫折是暂时的,正因为本人较强的能力和以往良好的人际交往经验导致的自我期望值高,才会有后来的失落。

(3)角色: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表现,会受到个人感受、情感、知觉和信念的影响。

张亮在学校和村里都是领袖角色,爷爷奶奶面前是孝顺的孙子,但在父母面前角色扮演遇到些许障碍。

以往的生活经验带给自己对新环境自我角色的高期待与城里现实的遭遇出现反差。

(4)地位与栖息地:栖息地是指个人在文化脉络中的物理及社会环境,地位是指个人在其所在的环境或社区中所拥有的成员地位。

张亮目前经历的两个栖息地及相关的地位形成巨大的反差。

(5)适应力:适应力即指人对环境适应。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适应良好与病态、偏差等问题无关,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下的成功交流,而适应不良则是个人的需求和环境提供的资源、支持之间无法搭配调和的状态。

张亮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是个人需求与环境提供的资源和支持不协调造成的。

【提示】此题帮助考生理解和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概念,亦可以同样的方式学习运用其他理论。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及自我实现五种基本需要,依次构成需要的层次。

依据马斯洛的理论分析评估服务对象张亮的需要如下:(1)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及性等方面的需要。

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张亮的生理需要满足没有太大问题,需要注意的就是青春期的特别生命周期,青春期的最大动力来自荷尔蒙,荷尔蒙促使个体发生生理的变化和产生需要:需要释放青春生命力,需要缓解性的压力,需要生理卫生的维护等。

(2)安全需要。

人类需要免于恐惧与不确定性,需要身体、生命获得安全。

对张亮来说,安全的需要包括在新环境中获得安全感,避免黑社会等势力的拉拢。

(3)归属与爱的需要。

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需要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张亮遭遇班集体排斥没有归属感,得不到周围同辈群体的接纳,感受不到友爱。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即自尊,是指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

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张亮目前缺乏在新环境的实力感和胜任感,得不到群体的尊重、信赖和肯定。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张亮的上述很多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此层次的需要也没有满足,他现在还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需要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理想、抱负,发挥潜力。

3.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优势视角强调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的优点,运用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强调服务对象自我能力的提升。

从优势视角出发来分析服务对象张亮的资源状况:个人的优势:身体健康、个子高有身材优势,品行好孝顺爷爷奶奶,担任班干部、“孩子王”有带队经验,篮球打得好有运动能力。

环境的优势:从小得到群体的欢迎和喜爱,爷爷奶奶的疼爱,爸爸妈妈虽然不在身边但很爱儿子,并努力想补偿,爸爸生意不错家庭收入状况较好,妈妈在大学打工可以得到适当的学校资源支持。

虽然目前不能适应新学校环境和生活,但是新学校有更优质的教师资源、同辈资源、学习资源和环境资源。

2[案例分析题] 小杰,12岁,因幼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小杰的双脚不能自行站立、独立行走。

当时小杰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因此,没有对他进行及时的康复治疗,这给小杰的生活、学习以及进入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转眼小杰到要人学的年龄,家里的经济条件有所好转,也能给小杰带来衣食无忧的生活。

可是因小杰双脚不方便,且担心他会因此而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小杰的父亲就没让他按时入学,而是请人在家中单独教小杰好好读书写字,同时也非常注重小杰在兴趣特长方面的培养,看N4,杰喜欢在纸上乱涂乱画,就请老师教他学习绘画,后来小杰又喜欢上唱歌,于是小杰的父亲又找来声乐老师教小杰唱歌,基本上小杰喜欢什么,父亲都会及时请相关方面的老师来教小杰什么。

久而久之,母亲感觉到这样有些不妥,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某社会工作事务所,向事务所里的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1.请针对小杰的情况,分析他所面临的困境与需要。

2.如何依据社区康复的原则帮助小杰?3.当小杰进入特殊学校接受教育后,社会工作者应如何配合学校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参考解析:1.小杰现在面临的困境与需要主要有:(1)康复需要:小杰缺乏必要的康复训练,双脚不能独立站立行走,也缺乏生活的自理能力,对他人的依赖性很强。

(2)教育的需要:小杰的父母因担心小杰受他人歧视,在适龄时不让小杰正常入学,只在家中接受少量家庭教育,使得小杰没有接受应有的教育。

(3)社会化的需要:小杰封闭在家里,没有朋辈交往,脱离社会,造成社会化困难。

2.如何依据社区康复的原则帮助小杰?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应遵循以下原则:(1)社会化的工作原则。

通过社区康复,残疾人不仅要实现身体功能的康复,更重要的是应实现重返社会的最终目标。

(2)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

社区康复应针对病、伤、残者对康复需求和资源状况,采用低投入、高回报、高效益、广覆盖的方法。

(3)因地制宜的原则。

社区康复应依据社区的社会背景、经济水平、文化习俗、康复技术、资源状况和康复对象需求等实际,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的社区康复模式开展工作。

(4)因陋就简的原则。

社区的资源是有限的,尽可能动员社区力量的基础上因陋就简,使康复人员、康复对象及其亲友自制康复训练器械,充分利用传统的医学知识,采用易懂、易学、易会的实用技术,使康复成为普遍理解、便于推广应用的服务措施。

(5)因势利导的原则。

利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节假日、双休日动员资源,利用政府及慈善组织和“扶贫基金会”等社会力量,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帮助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改变生活状态和参与社会生活。

(6)康复对象及其家庭积极参与的原则。

社区康复服务应使康复对象及其家庭成员主动参与,树立自我康复意识,参与康复计划的制订,配合康复训练及回归社会等全部康复活动。

依据上述原则,社会工作者所采取的实施策应包括:(1)为小杰进行康复训练,连接社区康复资源,并配置一些适当的康复器具,进行必要的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培养小杰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同时注重小杰心理方面的康复和培养,最大限度地降低小儿麻痹症对他日后生活的影响。

(2)联系康复机构,在医生护士的指引下,适当组织小杰及其家长进行户外活动,让小杰多与外界接触,重返社会。

(3)联系特殊教育的学校或是愿意接受小杰的普通学校,并建议小杰的父母将孩子送到正规学校随班就读,接受正常的学龄教育,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在能力。

(4)协助小杰父母研制家庭可用的帮助康复的工作。

3.当小杰进入特殊学校接受教育后,社会工作者应如何配合学校做好特殊教育工作?社会工作者本身虽然不能代替从事特殊教育服务的教师,但是可以全面介入这项工作的过程。

在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面对小杰。

要配合特殊教育工作者进行针对残疾人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及劳动、职业技能的训练,加强对小杰身心全面发展的课外训练。

在小杰所在的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里,社会工作者要有选择性地开展个案工作,及时开展小组工作以帮助他顺利地接受特殊教育。

(2)面对小杰的父母和其他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