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万吨级通用码头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5万吨级通用码头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5万吨级通用码头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项目由某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投资。

某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港口、航空、道路、水电、能源、高科技领域的投资、融资。

1. 工程地理位置拟建码头位于长江下游河段某沙群中汊水道北岸,某港经济开发区境,已建皋汽渡码头上游。

水路东距吴淞口约127km,西距市约239 km。

陆路距某市区约40 km,距市区约45km。

2. 建设规模2.1 吞吐量、货种、流量和流向根据业主提供的物料的吞吐量、货种、流量和流向表,本工程设计年吞吐量为123万吨,进出口物料种类、船型及运量见表2.1-1。

表2.1-1 吞吐量、货种、流量和流向2.2 设计船型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吞吐量情况,结合拟建码头处水深和水文情况,设计船型尺度见表2.2-1:表2.2-1 设计代表船型主要尺度表2.3 建设规模根据设计吞吐量为500万吨/年装卸任务,按照满足某港经济开发区码头总体规划,拟建码头位置确定长青沙岛皋汽渡上游位置,本次建设规模为建设5万吨级通用码头1座。

泊位长度考虑同时停泊2艘1万吨级杂货船舶,并建设后方陆域配套设施。

3.建设的必要性3.1某港经济开发区现状某港经济开发区位于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圈的沿海开放城市市主城区西首,与上海、、隔江相望,属于上海组合港对外开放一类港口港口群,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

规划总面积120km2,近期开发面积64.8km2,港区面积20km2。

某港区位于长江中汊凹岸地段,拥有黄金深水岸线长达17km,水深-10米以上,深水贴岸,微冲不淤。

1999年开辟某港专用航道,港阔水深,水流平顺,能满足5万吨级以上海轮调头、航行、进港、停泊等作业,适合于布置大型船舶港区。

某港连接长江沿岸各大港口,出江入海通达世界各地;江阴、苏通长江大桥、区皋汽渡贯通大江南北;某港引河连接苏北河运网系;如港一级公路与宁通高速公路、204国道、盐通高速公路、沿江一级公路纵横交接;专用铁路支线连接新长、宁启铁路;上海、机场班机直达国外主要城市。

某港开发区基础设施按照“七通一平”的标准建设,地块平整。

区由华东电网供电,具备110KV变电所,形成双回路不间断供电系统;区道路已形成网格化,均为高标准的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区设有电信局,可提供国际、国、电传、传真、宽带等各类通信业务;区设有自来水厂,直取长江水源,水质优良,日供水能力3万吨;雨水通过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的给排水系统直接排入长江,区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连接至区污水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4万吨;区建有热电厂,为进区企业提供蒸汽服务。

某港开发区重点开发大吞吐量、大用水量、大用地量的项目,建设石油化工基地、精细化工基地、船舶修造基地、钢铁冶炼和机械加工基地、能源基地、休闲旅游娱乐保健基地、现代物流和仓储基地。

近年来已有一批国外知名的公司落户开发区,如香港阳鸿石化有限公司、香港华大石化有限公司、澳门永晖控股集团、上海阳光集团等。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某港经济开发区位于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带,基础工业特别发达,化工、机械、拆船等行业在开发区已初具规模。

改善开发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会促进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

目前,某港经济开发区有阳鸿石化3万吨级、5万吨级码头各一座、东方石化5万吨级码头一座以及拟建的华大石化5万吨级码头一座、焯晟石化5万吨级码头一座,均为业主专用码头。

从进入和即将进入园区的企业对公共设施的要求来看,建设通用码头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更充分发挥某港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利用其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做好区硬环境建设,夯实基础,为广大的投资商提供便捷的服务,某港经济开发区考虑战略长期规划,岸线利用在符合某港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拟建设两座5万吨级通用码头,其中一为散货码头,一为集装箱码头。

本工程为建设散货码头。

4. 建设条件综合分析4.1 气象4.1.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4.6℃历年最高气温:38.5℃(1995年9月7日)历年最低气温:-10.8℃ (1977年1月31日)4.1.2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083.7mm最大年降水量:1465.2mm最大日降水量:262.5mm全年平均降水日数:121.7 d≥5.0 mm雨日数:51.4 d≥10.0mm雨日数:31.9 d≥50.0mm雨日数:2.8 d4.1.3风况强风向:ESE常风向:E—E SE次常风向:NE—ENE多年平均风速:3.1m/s,NE历年最大风速:26.3m/s,NE (1960年7月7日)瞬时最大风速:30.4/s,SW(1975年7月14日)≥5级风日数:55.6 d≥7级大风日数:12.8 d4.1.4雷暴年最多雷暴日:62天年最少雷暴日:12天多年平均雷暴日:34天4.1.5雾况年最多有雾日:60天年最少有雾日:5天多年平均雾日:30.9天4.1.6湿度本地区全年各月相对湿度均在75%以上,春夏季节可达80%以上,并以七、八月份为最大达85%;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

4.1.7降雪多年平均降雪日:6.6天年最多降雪日:16天4.2 水文本工程河段属长江下游感潮河段,潮型为非正规半日浅海潮,距长江河口约160km,由于潮波受径流和河床阻力作用,变形十分明显,涨落潮不等,其涨潮期潮位曲线陡峭,涨潮历时较短;落潮期潮位曲线平缓,落潮历时延长,潮差变化主要取决于天文潮和风暴潮的大小。

4.2.1水位特征(黄海高程,下同)本工程点附近无长期验潮站,根据上游江阴肖山水文站及下游天生港水文站多年潮位资料统计结果,其潮位特征值如表4.2.1:表4.2.1 江阴肖山站与天生港潮位特征值(85国际高程基面)4.2.2设计水位根据上游江阴肖山水文站及下游天生港水文站相应设计水未值按水面比降线性插值推算出。

经推算,拟建工程处的设计水位如下:设计高水位:2.92m(高潮累计频率10%)设计低水位:-0.43m(低潮累计频率90%)极端高水位:5.02m(重现期50年一遇值)极端低水位:-1.34m(重现期50年一遇值)4.2.3径流和泥沙本工程河段处于长江下游潮流界变化围,洪季的潮流界大部分时间在江阴附近,只有当径充量>50000 m3/s,天文潮为中上潮时潮流界才在常熟徐六径附近。

在长江径流与从外海传入的潮波双重作用下,水流基本呈每日二涨二落的潮流形态。

据长江上游大通水文站资料统计,其径流特征值如下:最大洪峰流量:92600m3/s(1954年8月1日)最小枯水流量:4620m3/s(1979年1月31日)多年平均流量:28255m3/s其径流量在年分布为,枯季发生在12月和1月—3月,该季节流量最小,洪季一般发生在6月—9月,即汛期长江上游来水量较为集中。

本河段的泥沙主要由上游径流挟带而来,含沙量在年变化趋势与上游大通站相似。

含沙量和河床质的分布符合长江澄通河段一般规律:即上游来的悬移质含沙量不大,粒径较细;其中主槽部位含沙量稍大,粒径亦粗些,支汊含沙量更小,粒径也细。

多年平均含沙量:0.516kg/m3多年平均输沙量:14410 kg/s4.3 河势演变分析根据河海大学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专业实验室《某中汊水域利用河势分析报告》(2002年5月),某港区河势演变趋势与主要结论如下:4.3.1河势概况某沙群水道上承福姜沙水道,下接通州水道,全长约20km。

在本水道被某沙群分割成左、中、右三汊,左汊也叫北汊,即为天生港水道进口段;中汊分上、下两段,上段为双锏沙北水道,位于双锏沙与靖江市江岸之间;下段为某中汊,位于又来沙和长青沙与民主沙之间;右汊即南汊,为浏海沙水道。

拟建通用码头工程地处某港经济开发区中汊水域。

七十年代以来,某沙群各汊道的演变特点是:北汊严重淤塞,现已淤死、并岸登陆;南汊一直是主汊,目前分流比约占长江径流量的70%;其余30%左右的径流经双锏沙北水道进入某中汊、某沙群水道由原来的多汊型水道演变成双汊型水道。

4.3.2某港区河势发展趋势预测与结论某港区位于某中汊,上起某四号号港,下至泓北沙,水域长度约13km。

在2002年5月的测图上显示,四号港至中心河口-10m(吴淞基面)槽宽均大于450m,最宽处达750m左右。

某港自1995年建港以来,分别在某港闸上游侧及中心河口上游侧建设千吨级和万吨级码头共三座,因此,可供开发利用的深水岸线还有一定潜力。

某沙群水道上接福姜沙水道,多年来福姜沙水道南北汊分流基本稳定,且主流偏北,为中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进口条件,随着双锏沙水道和某北汊的逐渐萎缩,中汊不断得到发展,九十年代以来,中汊发展趋缓,分流比一直稳定在30%左右,某沙群水道已成为双汊型水道,目前的河势有利于港口建设。

4.3.3河段地质地貌及河床边界条件本工程位于长江北岸某重油码头下游约200m处,目前为冲刷河岸,地貌类型属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在拟建码头区域近岸地段为了减缓长江水流对岸坡的冲刷,已抛填大量块石,块径一般为30—50cm。

4.4 工程地质根据附近工程地质报告,自上而下可分为如下几层:(1)素填土、碎石层(KC):素填土灰黄~褐黄色,稍湿,可塑。

以粘性土为主,局部为砂性土,见氧化晕斑迹,含植物根茎。

该层仅见于陆域8#、9#孔附近,层厚3.0m~5.5m。

标贯击数2击。

碎石层(KC)由人工抛填而成,一般块径30~50cm。

该层仅在水域4#孔表部有揭示,厚度1m左右。

(2)现代堆积物(主要为灰黄色亚粘土夹粉细砂):饱和,流塑~软塑。

亚粘土单层厚0.5~0.8cm,粉细单层厚0.5 cm,局部为淤泥。

该层揭露于2#、3#、5#、6#孔附近,直接裸露于江底,厚度一般0.5~1.0m,5#孔附近较厚,为2.5米,标贯击数1~2击。

(3)全新世晚期河海相堆积物(主要为灰色亚粘土、灰色粉细砂):灰色亚粘土饱和,软塑。

夹较多厚约0.3-的粉砂薄层。

该层仅见于陆域8#、9#孔附近,厚度3.0-3.5米,顶板标高为+2.7~+3.6米。

标贯击数2~3击。

灰色粉细砂饱和,松散~稍密。

夹厚约0.5cm的粘性土薄层,局部为亚砂土。

该层在勘探区分布稳定,厚度自拟建码头前沿向陆域逐渐增大,在I~I断面一般厚9.0-12.5米在拟建引桥区段厚16.6-19.0米,陆域厚达21.5-22.0米,顶板自泥建码头前沿向陆域逐渐升高,标高为-15.6~+0.1米。

标贯击数5~11击。

(4) 全新世早期河海相堆积物(主要为灰色含钙泥质结核亚粘土和灰色亚粘土):饱和,可塑。

该层分布稳定,且被III2单元体分割为上下两层。

上层土质较匀,切面粗糙,含钙泥质结核及腐植物,局部粘性重或粉土含量高。

厚度较均匀,一般厚16.0-17.5米,顶板较稳定,标高为-19.9~-22.3米;下层一般上部粘性重,切面较光滑,下部夹粉细砂薄层,切面较粗糙,含少量钙泥质结核及腐植物,厚度2.8~5.8米,顶板标高-38.6~-45.5米。

相关主题